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9年 49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9-12-25
论著
技术与方法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医学伦理
刊庆专栏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9 Vol. 49 (12): 0-0 [
摘要
] (
387
)
HTML
(1 KB)
PDF
(2363 KB) (
766
)
刊庆专栏
859
我与温医大期刊40年的情缘
郑俊海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1
2019 Vol. 49 (12): 859-862 [
摘要
] (
606
)
HTML
(1 KB)
PDF
(1387 KB) (
752
)
863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贾建敏,丁敏娇,毛文明,胡臻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2
分析《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特征,为挖掘优质稿源,组织高质量稿件,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期刊质量提供参考。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09—2018年共发表被引频次≥10的高被引论文162篇,集中发表于2009—2015年,论著栏目的高被引论文数最多,共76篇(占46.9%)。另外,综述(占18.6%)、Meta分析(占33.3%)、护理研究(占11.6%)、技术与方法(占10.9%)占相应栏目或论文类型载文量的比率较高。编辑可通过优先报道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适当组织高质量综述和Meta分析,合理设置栏目和加强优势学科组稿,客观看待基金论文,着重关注论文实际学术质量来提高高被引论文数,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质量。
2019 Vol. 49 (12): 863-866 [
摘要
] (
697
)
HTML
(1 KB)
PDF
(1383 KB) (
618
)
论著
867
丹酚酸B对成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荣彩丽,桑春辉,陈东,唐琪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3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 B)对成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叔丁基过氧化氢诱导成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DCFH-DA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qPCR检测相关成骨分化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矿化水平,从而评价Sal B对成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叔丁基过氧化氢对成骨细胞活性的抑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50 μmol/L浓度作用6 h达到半数抑制。Sal B的应用可恢复成骨细胞活性至84.6%,降低了活性氧水平(P<0.001),恢复了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P<0.001)。结论:Sal B可有效抑制成骨细胞的氧化损伤,恢复成骨细胞活性和功能。
2019 Vol. 49 (12): 867-871,877 [
摘要
] (
652
)
HTML
(1 KB)
PDF
(1671 KB) (
796
)
872
炎症通路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李辰璐,方锦霞,罗京,朱小春,王晓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4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的转录组学以阐释该疾病发病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方法:收集AS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通过高通量RNA测序的方法得到基因表达谱。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A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基因表达情况,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分析、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分析(PPI)及表型分析。并用ELISA方法在A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进一步验证通路中涉及的重要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A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存在15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49个基因上调,4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相互之间密切联系。通过上调基因的生物功能分析后发现,其主要与TNF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传导等炎症通路相关。另外,在外周血浆中验证到,AS患者较健康对照者炎症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TNF、趋化因子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以及IL-2、IL-6、IL-10、TNF-α和IFN-γ等炎症因子与AS发病有关。
2019 Vol. 49 (12): 872-877 [
摘要
] (
796
)
HTML
(1 KB)
PDF
(1849 KB) (
865
)
878
姜黄素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过程的机制
金纬纬,林一禾,赵小迎,庄晓苹,蔡平生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5
目的:探究姜黄素靶向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过程的调控机制,探索常规化疗药物联合姜黄素靶向杀伤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效果。方法:培养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利用能量代谢检测Seahorse、乳酸及丙酮酸水平,验证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及氧化磷酸化水平;通过qPCR检测了糖酵解相关基因在姜黄素处理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表达情况,筛选姜黄素潜在的靶向调控位点;为了验证姜黄素通过丙酮酸脱氢酶激酶2(PDK2)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利用Seahorse及丙酮酸水平检测试实验,检测PDK2敲除后子宫内膜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变化;小鼠体内皮下成瘤实验,探究姜黄素联合5-FU杀伤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治疗效果。结果:姜黄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可显著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途径,而氧化磷酸化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姜黄素可显著下调PDK2的表达,调控子宫内膜癌糖酵解过程,而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敲除PDK2的表达,可显著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糖酵解途径,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抑制,因此姜黄素作用于PDK2调控子宫内膜癌糖酵解过程,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5-FU联合姜黄素联合用药,可显著提高5-FU杀伤肿瘤细胞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5-FU联合姜黄素可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论:姜黄素通过PDK2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过程,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过程,增加子宫内膜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2019 Vol. 49 (12): 878-884 [
摘要
] (
967
)
HTML
(1 KB)
PDF
(1684 KB) (
843
)
885
RNA干扰SALL4基因对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吕敏,蔡祖仁,陈肖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6
目的:研究干扰SALL4基因对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SALL4干扰质粒载体pGPU6/GFP/Neo-SALL4 shRNA,转染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并在mRNA和蛋白水平验证干扰效果,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来研究其对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载体并干扰SALL4表达后,荧光定量PCR结果示干扰组mRNA水平(24.0%±4.0%)较阴性对照组(93.0%± 43.0%)显著下降(P<0.05),蛋白相对表达量(0.39±0.10)也较阴性对照组(1.02±0.09)显著降低(P<0.05),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RNA靶向干扰SALL4表达可抑制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增殖能力并诱导其凋亡,提示SALL4基因可能是儿童睾丸卵黄囊瘤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2019 Vol. 49 (12): 885-888,893 [
摘要
] (
628
)
HTML
(1 KB)
PDF
(1704 KB) (
707
)
889
伤科消肿止痛膏制备工艺以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章洪,王萧枫,黄淑娴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7
目的:优选伤科消肿止痛膏的制备工艺,测定指标成分的含量。方法:设计正交实验优选伤科消肿止痛膏醇提工艺。运用单因素考察法优选制备工艺。采用HPLC色谱法检测大黄素和虎杖苷的含量。结果:优选的醇提工艺为7倍量的7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优选的制备工艺为明胶和阿拉伯胶的比例为1:4,使用3倍量伤科消肿止痛膏提取液,所得膏体黏度适中。测得大黄素的含量为4.14 μg·g-1,虎杖苷的含量为12.71 μg·g-1。结论:实验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伤科消肿止痛膏制备。选取的指标成分大黄素和虎杖苷含量测定结果稳定,可用于质量控制。
2019 Vol. 49 (12): 889-893 [
摘要
] (
558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755
)
894
2010—2017年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因分析
陈思,肖秀漫,柳艳丽,尤雅雅,金玲环,陈尚勤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8
目的:了解近8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疾病病种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疾病构成,比较前后4年主要疾病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变化。结果:8年共收治新生儿25 632例。新生儿总体病死率由前4年的2.19%降至后4年的1.66%(P=0.001);其中,胎龄<28周病死率(25.32% vs. 15.77%,P=0.022),胎龄≥37周新生儿病死率(1.64% vs. 1.02%,P<0.001)下降显著。前后4年比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43% vs. 10.76%,P<0.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05% vs. 3.40%,P<0.00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51% vs. 2.82%,P<0.00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25% vs. 1.90%,P<0.001)、脑白质软化(0.77‰ vs. 2.57‰,P=0.001)等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先天性心脏病(16.97% vs. 19.72%,P<0.001)、消化道/腹部畸形(4.19% vs. 5.13%,P=0.001)等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加;新生儿窒息(5.12% vs. 3.33%,P<0.00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2.74% vs. 1.46%,P<0.001)发生率下降。前后4年比较,住院新生儿感染病死率下降(0.89% vs. 0.21%,P<0.001);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30.95% vs. 17.26%,P=0.008)及败血症病死率(3.07% vs. 1.15%,P=0.014)显著下降。试管婴儿平均胎龄[(32.67±0.12)周],较自然受孕患儿[(36.99±0.02)周]小,试管婴儿病死率较自然受孕患儿高(4.26% vs. 1.7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2017年我院新生儿总体病死率及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随着超早早产儿存活率升高,防治早产儿并发症成为早产儿管理的重点。住院患者中试管婴儿平均胎龄较自然受孕患儿低,而病死率较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且成为主要死因之一。
2019 Vol. 49 (12): 894-899,904 [
摘要
] (
696
)
HTML
(1 KB)
PDF
(1592 KB) (
936
)
900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贫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戴映,蒋淑莹,余旭奔,张春红,胡卢丰,林观样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0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LZD)治疗期间发生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LZD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1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ZD诱发贫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1例(占19.2%)患者被评估为LZD相关性贫血,LZD治疗期间,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GFR<60 mL·(min·1.73 m2)-1](OR=3.47,95%CI:1.49~8.13,P=0.004)以及药物谷浓度≥7 mg·L-1(OR=2.87,95%CI:1.11~6.93,P=0.024)者发生相关性贫血风险更高。结论:LZD相关性贫血与肾功能及体内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2019 Vol. 49 (12): 900-904 [
摘要
] (
831
)
HTML
(1 KB)
PDF
(1534 KB) (
687
)
905
钙蛋白酶1在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疼痛过敏中的作用
黄燕,周楠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0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1(CANP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以尾静脉和鞘内置管合格的SD大鼠建立切口痛模型,设立对照组、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U0126组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瑞芬太尼诱发模型切口疼痛,MEK激酶抑制剂U0126预处理抑制脊髓MEK活性,钙蛋白酶(CANP)特异性抑制剂Calpeptin预处理干预脊髓CANP活性;于静脉给药前24 h、静脉给药后2、6、24和48 h(T0~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Western blot法检测ERK、CANP1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T0~T4时间MWT和TWL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T1~T4瑞芬太尼组大鼠MWT降低,TWL缩短(均P<0.01);与瑞芬太尼组比,T1~T4瑞芬太尼+U0126组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MWT和TWL均升高(P<0.05或P<0.01);给药后48 h与对照组比,瑞芬太尼组p-ERK蛋白和CANP1大亚基自身水解蛋白(Cleaved-CANP1)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U0126组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Calpeptin组p-ER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U0126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Cleaved-CANP1明显减少(P<0.01)。给药后48 h与对照组比,瑞芬太尼组大鼠GSK-3β和pGSK-3β/GSK-3β相对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而与瑞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U0126组和瑞芬太尼+Calpeptin组GSK-3β和pGSK-3β/GSK-3β相对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瑞芬太尼诱导的疼痛过敏作用可能与激活ERK/CANP1/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2019 Vol. 49 (12): 905-909 [
摘要
] (
699
)
HTML
(1 KB)
PDF
(1766 KB) (
625
)
910
心房颤动患者CA-125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陈晨,胡晓康,王恺婧,黄周青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1
目的:探讨CA-125在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642例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房颤患者根据阵发/持续房颤分为2组,比较临床资料(年龄、性别、BMI、房颤病程、左房内径、射血分数、BNP、肝肾功能、CHA2DS2-VASc评分、CA-125等),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的CA-125水平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是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A-125可能是持续性房颤的预测指标。
2019 Vol. 49 (12): 910-913 [
摘要
] (
631
)
HTML
(1 KB)
PDF
(1520 KB) (
932
)
914
围产期孕妇生殖道B群链球菌感染临床特征
杨训俊,丁红香,倪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2
目的:探讨B群链球菌(GBS)在围产期孕妇生殖道的定植情况,及其对围产期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卡定期产检的3 619例孕妇,检查GBS感染情况,分为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分析围产期孕妇高危因素,根据临床诊断判断妊娠结局,根据白带常规检查判断阴道微环境情况。结果:与GBS阴性组比,GBS阳性组阴道pH值升高,清洁度更差,且真菌和线索细胞检出率更高(均P<0.05)。GBS阳性组霉菌感染史或细菌性阴道炎史显著高于GBS阴性组(均P<0.05);霉菌感染史、细菌性阴道炎史为GBS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GBS阳性组中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BS阴性孕妇(P<0.05)。结论:霉菌感染史或细菌性阴道炎史是GBS感染的高危因素,而GBS感染对围产期孕妇阴道微环境有负面影响,而且对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2019 Vol. 49 (12): 914-917 [
摘要
] (
630
)
HTML
(1 KB)
PDF
(1501 KB) (
666
)
技术与方法
918
数字骨科学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杨宇,徐伟,金刚,刘大鹏,凯赛尔江·艾合买提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3
目的:探究数字骨科学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根据CT平扫获得DICOM数据,借助数字骨科学技术与相关软件(Mimics17.0、Geomagic studio12.0、Unigraphics NX10.0、数字化快速成型技术),重建患者伤椎及其周围椎体,并根据相关椎体在三维空间内的骨质情况,制定手术方案、设计置钉钉道、制作导航模板及模拟手术等操作。术中利用椎弓根导航模板实施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术后对螺钉置入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腰椎骨折手术,共置入64枚椎弓根钉。按照Gertzbein和Robbins标准评价:I级53枚,II级9枚,III级2枚,置钉准确率为96.9%(62/64)。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3.0±6.3)个月,未发现与置钉相关的螺钉误置、脊髓损伤、内固定失效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数字骨科学技术为胸腰椎骨折个体化、精益化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和方案。
2019 Vol. 49 (12): 918-921 [
摘要
] (
600
)
HTML
(1 KB)
PDF
(1646 KB) (
888
)
短篇论著
922
内置外架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李祥,何龙,梁一民,李永华,潘寒松,曾利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4
目的:探讨采用内置外架(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C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的5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为23~65(42.3±14.8)岁。所有病例均为Tile C型骨折,其中C1.1型3例,C1.2型2例。采用常规后路术式,复位骨盆垂直移位后,伤侧L4、5椎体及髂后上棘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前环双侧髂前下棘处髂骨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螺钉通过经下腹部皮下固定连接杆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分别采用Matta评分和Majeed评分来评价骨盆复位质量和临床疗效,同时对术后骨折愈合、神经功能、临床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0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均提示骨盆骨折复位良好,后环形态满意;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3例,良2例。随访结束时Majeed评分标准:优1例,良3例,中1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随访结束行走及屈髋屈膝功能恢复满意。结论: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可重建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垂直不稳和旋转不稳,疗效满意,同时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9 Vol. 49 (12): 922-925,929 [
摘要
] (
561
)
HTML
(1 KB)
PDF
(1623 KB) (
778
)
926
锥形束CT与数字化根尖片对C型根管充填效果的评价
吕汉孝,汪敏,孙瑜,杜雨,潘乙怀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5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与数字化根尖片对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充填效果的评价,探讨CBCT在C型根管充填效果评价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的患者82例(患牙86颗),根管治疗充填后拍摄CBCT与数字化根尖片,术后由2位高年资医师对根管充填效果进行评价,比较根管充填恰填率和充填材料与根管壁间的致密度,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采用同样的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方法,不同的术后评价方法结果差异较明显,在根管充填长度和充填材料致密度评价方面,CBCT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根尖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较数字化根尖片在评价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充填效果方面可信度更高,在解剖复杂的根管系统评价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2019 Vol. 49 (12): 926-929 [
摘要
] (
649
)
HTML
(1 KB)
PDF
(1558 KB) (
908
)
93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2b、cd62p、Hcy及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冯艳,李延民,柴亮听,李静,张燕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cd42b、cd62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治疗的AMI患者154例,并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L组(≤55分)、M组(56~84分)和H组(85~172分)。比较3组患者cd42b、cd62p、Hcy及hs-CRP的水平差异。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cd42b、cd62p、Hcy及hs-CRP水平的差异。对cd42b、cd62p、Hcy及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间cd62p、Hcy和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组cd62p、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L组(P<0.05),H组cd62p、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L组和M组(P<0.05)。3组间cd42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变支数cd62p、Hcy及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数2支和3支的患者cd62p、Hcy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病变1支的患者(P<0.05)。病变数3支的患者cd62p、Hcy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2支的患者(P<0.05)。cd62p、Hcy和hs-CRP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d62p、Hcy及hs-CRP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对cd62p、Hcy及hs-CRP水平的检测了解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2019 Vol. 49 (12): 930-933 [
摘要
] (
613
)
HTML
(1 KB)
PDF
(1505 KB) (
839
)
医学伦理
934
人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思考
叶少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12.017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被报道和发酵后,引发全球相关领域关注、争论和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后果、德性、道义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总结为:基因编辑人胚胎是否体现对全人类的尊重,有无存在改变人的自然属性的可能;对个体、群体和社会,可能产生未知风险和伤害。所以,面对基因编辑婴儿科研行为逾越伦理法规底线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时,伦理分析呈现尴尬局面,如何从伦理学视角系统、长远地审慎看待前沿科技行为,罗尔斯的“良序社会”理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理论借鉴,完善基因编辑的伦理规范,明确人类繁衍和生活的远期目标:建立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公平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
2019 Vol. 49 (12): 934-937 [
摘要
] (
738
)
HTML
(1 KB)
PDF
(1476 KB) (
1299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