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4年 54卷 9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综述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封底
2024 Vol. 54 (9): 0-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7229 KB)  ( 267 )
       论著
689 功能化生物活性玻璃支架促眶骨再生
刘治蓉,任晓斌,姚清清,吴文灿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1
目的:通过金属离子掺杂增强生物活性玻璃(BG)支架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功能,并在支架表面负载缺氧诱导处理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Exo)以增强支架的新生血管、抗炎性能,最终实现眶骨缺损修复。方法: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蛋白定量和PCR分析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实验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hExo、Zn、Sr对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DSCs)成骨作用大小,找到最适成骨诱导剂并对其最佳作用浓度进行探索;将hExo负载于BG/Zn支架并对其新生血管、干细胞募集、抗炎功能进行体外探索。结果:本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Zn离子掺杂和hExo功能化的BG支架。体外实验结果发现Zn离子相对Sr离子可作为最适成骨掺杂剂,且将Zn离子掺杂到BG支架中的实验结果证明10 mmol/L掺杂量可显著促进ALP蛋白以及OPN、RUNX2、ALP、OCN和BMP2成骨相关基因表达(P <0.01);缺氧诱导的外泌体可显著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HIF-1α、VEGF以及趋化因子SDF-1 的表达(P <0.05),且hExo修饰到BG/Zn支架后,上述促血管功能保留(P <0.05)。最后分别将BG、BG/Zn、BG/Zn-hExo支架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眶骨缺损部位进行体内实验,CT结果表明BG/Zn-hExo支架显著促进眶骨再生。结论:Zn离子与hExo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添加剂,使用它们对BG支架功能化后,可增强支架的成骨、成血管性能,实现骨组织工程移植材料的优化。
2024 Vol. 54 (9): 689-700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2925 KB)  ( 363 )
701 Stratif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王恩琴,许弘坤,王清,王宏斌,张丽红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2
目的:探讨Stratifin(SF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SFN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SFN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SFN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等;分别利用免疫组化、ELISA法检测NSCLC患者组织和血清中SFN的表达水平,ROC曲线评价SFN对NSCLC的诊断价值。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FN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 <0.05),且其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T分期相关(P <0.05);NSCLC组织中SFN的表达水平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存在相关性(P <0.05);SFN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P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FN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95.4%)高于癌旁组织(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NSCLC患者血清SFN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FN诊断NSCLC的cut-off值为530.1 pg/mL,AUC为0.716。结论:SFN在NSCLC患者组织及外周血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2024 Vol. 54 (9): 701-708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2842 KB)  ( 339 )
709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于军,李洋,杨雪,毕晓峰,任东栋,任春玲,黄磊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3
目的:探讨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 年1月至2023 年8月于宁波明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行根治性手术的325例NSCLC患者(男191例,女134例,年龄40~85岁),其中非低分化(高、中分化)NSCLC患者157例,低分化NSCLC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法,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27例)与验证集(98例)。使用LIFEx 7.4.3软件提取原发肿瘤病灶PET/C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 法及10倍交叉验证进行特征筛选,构建7种机器学习模型:决策树(DT)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K最近邻(KNN)模型、朴素贝叶斯(NB)模型、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及Logistic回归(LR)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从18F-FDG PET/CT图像中共提取25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算法及10倍交叉验证最终筛选出10个最佳组学特征,在构建的7种机器学习模型中,DT、RF、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858、0.951、0.936,在验证集中分别降至为0.594、0.694、0.668,存在明显的过拟合现象。KNN、NB、SVM、LR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773、0.759、0.801、0.761,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80、0.668、0.726、0.688,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及稳定性。Delong检验显示,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KNN、NB、SVM、LR模型两两间AU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地预测NSCLC患者病理分化程度,KNN、NB、SVM、LR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具有较高的AUC值,可辅助临床决策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024 Vol. 54 (9): 709-717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1612 KB)  ( 312 )
718 GV1001抑制cGAS/STING通路缓解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
陈济明,林辉,孟立平,俞子恒,卢孔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4
目的:探讨端粒酶衍生肽GV1001对阿霉素(DOX)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使用C57BL/6小鼠建立DOX心脏毒性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DOX组(20 mg/kg)与不同剂量GV1001(6、30和60 μmol/kg)组。检测各组小鼠心功能,取血清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取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MDA、T-SOD和GSH-PX水平;提取心脏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磷酸化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蛋白的 表达水平。并使用STING激动剂后检测心肌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DOX组小鼠LVIDd、LVEF和LVFS降低,LVIDs值增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空泡化,胶原沉积增加(均P <0.05);同时血清心肌酶学指标cTnI、CK-MB和LDH升高,心肌组织MDA增加,而T-SOD和GSH-PX下降(均P <0.05)。与DOX组对比,不同剂量GV1001组小鼠LVIDd、LVEF和LVFS升高,心肌损伤减轻,空泡化减轻,胶原沉积下降,血清cTnI、CK-MB和LDH下降,心肌组织MDA下降,T-SOD和GSH-PX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心脏组织中cGAS、p-STING和p-IRF3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 <0.05);DOX小鼠经GV1001治疗后cGAS、p-STING和p-IRF3的表达下降(P <0.05)。使用STING激动剂agonist干预后,GV1001对DOX小鼠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减弱,对心脏组织氧化应激的抑制减轻。结论:GV1001可以缓解DOX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GAS/STING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水平。
2024 Vol. 54 (9): 718-724,731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1917 KB)  ( 280 )
725 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
叶士勇,吕玲春,胡武明,徐剑,沈珈谊,胡琼尹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5
目的:探讨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 年1月至2023 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0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计算NLR,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同时行FFR检查。根据FFR结果分为FFR<0.8组(47例)和FFR≥0.8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NLR与FFR的相关性及NLR预测冠状动脉生理性缺血的临床价值。结果:FFR<0.8 组患者糖尿病史、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hsCRP明显高于FFR≥0.8组,而FFR<0.8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FFR≥0.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LR与FFR值之间存在负相关(r =-0.447,P <0.001)。RCS分析显示NLR与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生理性缺血之间存在总体相关(P =0.001),但不存在非线性相关(P =0.123)。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生理性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OR =4.101,95%CI =2.002~8.403,P <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冠状动脉生理性缺血的最佳NLR截点为2.34,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79.30%,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 =0.734~0.894)。结论: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NLR与FFR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NLR可以很好地预测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生理性缺血,对此类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24 Vol. 54 (9): 725-731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458 KB)  ( 287 )
732 牙周炎患者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水平与炎症反应、牙槽骨吸收的相关性
沈丹,王林红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6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水平与炎症反应、牙槽骨吸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81例牙周炎患者为牙周炎组,另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牙齿正畸患者81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行牙周检查,包括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采用RT-PCR法测定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测定热休克蛋白60(HSP60)、趋化因子12(CXCL1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IL-17、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骨保护素(OPG)、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表达与炎症反应、牙槽骨吸收指标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对牙周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患者PLI、BI、PD、AL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患者牙周膜组织中miR-106a表达水平降低,miR-34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0.05)。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患者HSP60、CXCL12、ICAM-1、IL-17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槽骨吸收指标中CTX、NT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INP、OPG、Runx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06a与HSP60、CXCL12、ICAM-1、IL-17、CTX、NTX水平呈负相关(P <0.05),与PINP、OPG、Runx2水平呈正相关(P <0.05)。miR-34a表达水平与HSP60、CXCL12、ICAM-1、IL-17、CTX、NTX水平呈正负相关(P <0.05),与PINP、OPG、Runx2水平呈负正相关(P <0.05)。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二者联合诊断牙周炎的AUC最高,优于牙周膜组织miR-106a、miR-34a各自单独诊断(Z 二者联合-miR-106a=2.553、P =0.011,Z 二者联合-miR-34a=2.834、P =0.005)。结论:牙周炎患者牙周膜组织miR-106a水平显著降低,miR-34a水平显著升高,二者与炎症反应、牙槽骨吸收之间具有相关性,二者联合诊断牙周炎有效性提高。
2024 Vol. 54 (9): 732-737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376 KB)  ( 254 )
738 注意偏向修正训练对毒品戒断注意偏向的影响
张丽君,周婉君,周强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7
目的:探讨注意偏向修正(ABM)训练对毒瘾心理戒断期人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17 名来自强制戒毒所处于毒品心理戒断期的被试参与2 个实验。实验1(n =58)探究ABM训练对毒品戒断人员的毒品相关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2(n =56)探讨仅以毒品相关刺激组成的图片序列作为注意偏向的干预训练效果。结果:实验1结果表明处于毒品心理戒断期的被试前测存在边缘显著的注意偏向(P =0.095),而后测注意偏向程度差异无显著(P =0.153)。实验2结果表明被试前测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P =0.035),后测注意偏向差异边缘显著(P =0.096)。结论:ABM训练可能会在预期内减少毒瘾戒断者与毒品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修正训练可以通过增加注意偏向的激活而减弱注意。
2024 Vol. 54 (9): 738-743,749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1498 KB)  ( 187 )
       护理研究
744 揿针技术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余锡芬,冯乐玲,应瑛,贾飞飞,余慧,徐丁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8
目的:探究揿针技术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 年2 月至2022年1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23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组),116 例患者根于辩证施护为气虚血瘀型给予揿针埋针护理5 d(揿针护理组)。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睡眠质量、Harri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通过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筛选影响患者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3、5 d揿针护理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 <0.05);术后3、5 d揿针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睡眠质量评分(P <0.05)。术后1周揿针护理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常规组(P <0.05);揿针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 <0.05)。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揿针护理是术后1 d VAS评分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OR =0.249,95%CI =0.186~0.609,P <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揿针护理是术后1周Harris评分的影响因素(β=1.324,95%CI =1.201~2.668,P <0.001)。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揿针护理,能早期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4 Vol. 54 (9): 744-749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340 KB)  ( 241 )
750 医院内三种常见物品表面消毒方法对医务人员随身携带用品消毒效果的比较
郑阿芬,黄崇杰,于亚卉,叶晓静,薛晴怡,张春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09
目的:了解医院内医务人员随身携带物品带菌现状,探讨不同消毒方法对医务人员随身携带物品的消毒效果,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门诊、外科、内科科室的医务人员,并收集随身携带的5类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手机、医用笔、手表或挂表、胸牌、钥匙)共135份样品。采用酒精(酒精组)、500 mg/L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液组)和双链季铵盐一次性消毒湿巾(一次性消毒湿巾组)进行消毒,并在消毒前及消毒后5 min、2 h、4 h采样统计物表面菌株数及菌种。比较三种消毒方法消毒后不同时刻的消毒效果。结果:未经清洁消毒的医务人员随身携带物品表面合格率仅为12.5%,污染较严重,细菌种类较多。消毒后5 min,一次性消毒湿巾组和含氯消毒液组的细菌减少效果显著优于酒精组(P <0.05),细菌数量分别从消毒前的(12.36±3.11)cfu/cm2、 (12.64 ± 3.98)cfu/cm2 和(12.09±4.15)cfu/cm2 降至(0.40±0.18)cfu/cm2、(0.31±0.11)cfu/cm2 和(1.62±0.54)cfu/cm2。消毒后2 h和4 h细菌数量回升,但一次性消毒湿巾组和含氯消毒液组的细菌数量仍然低于酒精组(P <0.05)。结论:医务人员随身携带物品的细菌污染问题严重,消毒效果在应用后的初期最为显著,一次性消毒湿巾和含氯消毒液在短期内显示出比酒精更优的消毒效果,建议选择高效的消毒剂并适当频繁地应用。
2024 Vol. 54 (9): 750-754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332 KB)  ( 244 )
       病例分析
755 前列腺腺泡细胞癌合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岳娟清,武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10
2024 Vol. 54 (9): 755-757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715 KB)  ( 228 )
758 巨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
戴以勒,黄侠鸣,张启瑜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11
2024 Vol. 54 (9): 758-759,766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1457 KB)  ( 378 )
       综述
760 翻译后修饰在Hippo通路激酶级联中的调控作用
沈轶钒,黄慧,焦建同,邵君飞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12
Hippo通路由MST、SAV1、MOB和LATS等激酶级联而成,在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Hippo通路的失调常推动肿瘤的发生发展。磷酸化、泛素化、苏木化、乙酰化等翻译后修饰在调控信号蛋白的激活、失活和亚细胞定位方面起关键作用。翻译后修饰还有助于信号的启动、放大和转导。研究表明,Hippo通路中的几个关键激酶受到翻译后修饰的严格调控。笔者总结了目前翻译后修饰对Hippo信号转导的影响,并讨论了基于翻译后修饰和Hippo通路的潜在靶向治疗措施。
2024 Vol. 54 (9): 760-766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231 )
       高教研究
767 基于“5E”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庞玲霞,徐星星,金可可,孟洪冰,严辰杰,徐奕玎,袁琳波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13
目的:探究基于“5E”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级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 名作为对照组,实施生理学传统教学;选取温州医科大学2020级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名作为实验组,开展基于“5E”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组通过引入视频、案例或报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学习成果以汇报形式开展翻转,并结合案例或实践实现知识转化应用。学习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就学生对课堂满意度,结合教学督导打分、同行教师打分、学生期末卷面成绩、课堂表现及见习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程安排、教学评价、课堂氛围、教师关注度和教学理念的满意程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教学督导及同行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评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学生期末生理学考试卷面、实验、课堂参与、课后翻转、课外活动、浙江线上大学平台、总评成绩以及见习成绩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结论:基于“5E”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理学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自学、协作、表达能力的培养。
2024 Vol. 54 (9): 767-770,封三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319 KB)  ( 260 )
771 巴林特小组嵌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硕士生医患沟通课程的应用探索
金晓凤,林心雅,肖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9.014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嵌入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后,对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硕士生(以下简称“住培专硕”)医患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招募住培专硕一年级学生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名。实验组参与嵌入巴林特小组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对照组仅参与传统医患沟通课程。课程开展前后采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与杰弗逊共情量表学生版(JSPE-S)评价两组医患沟通和共情能力的差异,并在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结果:医患沟通课程开展前后评分差值方面,实验组在SEGUE量表和JSPE-S量表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实验组SEGUE量表的总分较开展前增长了39.83%(P <0.01),JSPE-S量表的总分较开展前增长了19.51%(P <0.01)。实验组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巴林特小组嵌入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可有效地提升住培专硕的医患沟通与共情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2024 Vol. 54 (9): 771-774,封三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1318 KB)  ( 232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