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4年 54卷 7期
刊出日期:2024-07-25

论著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封底
2024 Vol. 54 (7): 0-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8600 KB)  ( 368 )
       论著
517 恩格列净通过转录因子EB调控溶酶体自噬改善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吴春慧,吴慧洋,吴懋,牛超,朱进顺,褚茂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1
目的:探究恩格列净(EMPA)改善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损伤的机制。方法:用TNFα对HUVECs进行刺激,分为5 组:①对照组:PBS处理;②TNFα组:TNFα刺激;③EMPA组:TNFα+EMPA;④BAF组:巴夫洛霉素A1(Baf A1)+TNFα+EMPA;⑤siTFEB组:细胞造模前预干扰转录因子EB(TFEB),余同EMPA组。造模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溶酶体相关膜糖蛋白1(LAMP1)、P62、LC3、TFEB、pTFEB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血管内皮VE-cadherin、LAMP1、TFEB等指标;单核细胞黏附、细胞渗漏、RNA测序检测、腺病毒转染GFP-LC3检测细胞内的LC3堆积量;慢病毒转染RFP-GFP-LC3检测细胞内的自噬流。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NFα组较对照组的P62、LC3、pTFEB表达水平升高(P <0.01),LAMP1、TFEB下降(P <0.01);EMPA组较TNFα组P62、LC3、pTFEB表达水平下降(P <0.05),LAMP1、TFEB升高(P <0.05);BAF组较EMPA组的P62、LC3表达量升高(P <0.01);干扰TFEB后,siTFEB组较EMPA组的P62、LC3、表达量升高(P <0.01),LAMP1下降(P <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NFα组较对照组的TFEB在胞质堆积增加(P <0.01),EMPA组较TNFα组TFEB在胞质堆积减少(P <0.01),RNA测结果提示EMPA激活自噬通路;RFP-GFP-LC3双荧光结果显示EMPA组较TNFα组自噬溶酶体形成增多(P <0.01)。结论:EMPA通过TFEB增强溶酶体自噬,改善HUVECs内皮损伤。
2024 Vol. 54 (7): 517-527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2719 KB)  ( 452 )
528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调控Ang1/Tie2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恢复
张馨,尹翼虎,毛俊楠,李秋波,林才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2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的影响,以及Ang1/Tie2 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HUVEC细胞,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和aFGF刺激HUVEC,CCK-8实验确定刺激浓度,并观察生长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aFGF对HUVEC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增殖蛋白PCNA,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Bax,抗凋亡蛋白Bcl2,炎症相关蛋白NLRP3、IL-1β、IL-6、TNF-α、IL-4和IL-10,血管生成相关蛋白CD31和通路相关蛋白Ang1、Tie2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CNA、Cleaved caspase 3、IL-6、IL-10以及CD31的荧光强度。分离小鼠主动脉,离体培养后进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PCNA、Cleaved caspase 3、IL-6、IL-10以及CD31蛋白的荧光强度。结果:CCK-8实验显示LPS抑制HUVEC生长活性,5 μg/mL为最适刺激浓度(P <0.01);aFGF促进HUVEC生长活性,其中100 ng/mL为最适刺激浓度(P <0.01)。细胞划痕实验提示aFGF促进细胞迁移。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aFGF促进增殖蛋白和血管功能蛋白表达,抑制凋亡蛋白和炎症蛋白表达,上调Ang1/Tie2 通路蛋白(P <0.05)。离体血管免疫荧光实验显示aFGF上调PCNA、IL-10以及CD31的荧光强度,下调Cleaved caspase 3和IL-6 的荧光强度(P <0.05)。结论:aFGF增强HUVEC生长活性和迁移能力,促进其增殖,抑制其凋亡,并通过调控Ang1/Tie2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功能修复。
2024 Vol. 54 (7): 528-538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3440 KB)  ( 432 )
539 核纤层蛋白B2在胃癌中高表达并调节胃癌的免疫微环境
曾雯,林中楠,郭朋坤,林黎知,林刻智,陈孝东,薛向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3
目的:研究核纤层蛋白B2(LMNB2)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并探讨LMNB2表达对胃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下载UCSC数据库中经统一标准化的泛癌数据集,对其中19 131例癌旁正常组织及60 499例肿瘤组织中LMNB2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收集自2014年至2016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胃癌组织及28例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7例胃癌组织及28对配对癌旁组织中LMNB2的差异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信息,对LMNB2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ESTIMATE等算法分析LMNB2表达水平对胃癌组织中的基质、免疫细胞浸润等的影响;分析胃癌组织中不同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及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与LMNB2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基于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的评分,对临床组织样本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LMNB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更差的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ESTIMATE分析显示,LMNB2的表达与免疫评分(r =-0.202,P <0.001)、基质评分(r =-0.272,P <0.001)、ESTIMATE评分(r =-0.251,P <0.001)呈负相关。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发现,LMNB2表达与M1型巨噬细胞(r =0.322,P <0.001)、NK细胞(r =0.423,P <0.001)、中性粒细胞(r =0.307,P <0.001)浸润呈正相关。免疫组化对组织芯片进一步分析显示LMNB2高表达组拥有更高的CD4、CD56 评分(均P <0.05),而其CD8、CD163 评分则更低(均P <0.05)。LMNB2的表达水平与胃癌中TMB评分(r =0.343,P <0.001)及MSI评分(r =0.221,P <0.001)呈正相关,且LMNB2高表达组的PD-L1表达水平上调(P <0.05)。结论:LMNB2在胃癌中的表达上调,调节胃癌中的免疫微环境,可能是潜在的胃癌诊断标志物及评价胃癌病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指标。
2024 Vol. 54 (7): 539-546,553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2927 KB)  ( 409 )
547 虫草素对穿支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冉鑫宇,颜瑶,邱传奇,孙一诺,蔡昀灏,周子涵,许可,王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4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于穿支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虫草素组,每组10只。构建背部穿支皮瓣模型,虫草素组给予虫草素20 mg/kg,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连续7 d。观察各组术后7 d皮瓣远端坏死情况以及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取各组皮瓣组织检测皮下水肿率。通过病理学染色、氧化应激相关试剂盒检测、Tunel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虫草素对于穿支皮瓣存活的作用以及相应组织内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7 d,各组穿支皮瓣远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虫草素组相较于对照组,皮瓣远端坏死率以及皮下水肿率更低,有更佳的血流灌注(P <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虫草素组皮瓣内微小血管更多,皮下结构和胶原排列更加有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虫草素组的丙二醛含量下调(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含量上调(P <0.05)。Tunel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虫草素组凋亡细胞更少(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虫草素可以调控皮瓣组织内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升高(P <0.05),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升高、cleaved-caspase3和Bax水平下降(P <0.05),自噬相关蛋白p-AMPK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水平升高、p62水平下降(P <0.05)。结论:虫草素能促进穿支皮瓣远端存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和调控自噬水平起作用。
2024 Vol. 54 (7): 547-553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2196 KB)  ( 288 )
554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诱导铁死亡及丁酸钠的免疫调控作用
周娈,何一帆,赵伊敏,任锡凯,耿轩,黄楠,苏苗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5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铁死亡与炎症反应的诱导作用及丁酸钠(NaB)对炎症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BEAS-2B细胞,加入不同浓度NaB后通过CCK-8筛选其安全浓度和作用时间,Western blot检测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确定NaB的用药条件。PA感染BEAS-2B细胞(MOI=1)不同时间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二价铁离子探针检测细胞内Fe2+水平;加入NaB预处理后,BODIPY 581/591 C1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CSL4、P-AK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水平;加入ACSL4抑制剂吡格列酮(PIO)后,Western blot验证其抑制效果,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NaB对BEAS-2B细胞的安全浓度在2.5 mmol/L以下,2.5 mmol/L NaB处理细胞36 h后,ACSL4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0.05)。PA感染BEAS-2B细胞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0.05);细胞形态变为圆形;线粒体体积变小、膜密度增高,嵴减少甚至消失;胞内Fe2+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细胞ACSL4 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 <0.05),GPX4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0.05)。NaB预处理细胞后,与PA组相比ACSL4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P <0.05),对GPX4蛋白的降低及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为促进作用。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A感染后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上升(P <0.05),IL-10水平轻微下降(P <0.05);NaB或PIO预处理后,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P <0.05),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感染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内Fe2+及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从而发生铁死亡并引起炎症反应,NaB可能通过抑制ACSL4和AKT磷酸化途径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2024 Vol. 54 (7): 554-562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918 KB)  ( 325 )
563 基于NK相关基因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梅殿凤,项丹,毛晨晨,周海霞,薛向阳,朱珊丽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6
目的:通过分析NK细胞相关基因(NRGs)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构建新型风险评分模型以评估AML患者的预后。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AML转录组数据。根据NRGs的表达不同,通过无监督聚类将AML患者分组,并分别分析不同亚组AML患者的生存差异、基因功能富集情况和免疫相关分析。根据亚组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ox生存分析以及LASSO回归分析构建基于NRGs的预后评估模型。最后收集AML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进一步验证预后评估模型中各基因与AML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Cox筛选与预后相关的NRGs,并根据其表达情况将AML患者分成3个亚组。生存分析以及富集分析、免疫浸润分析、免疫检查点分析均发现亚组2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并且免疫微环境明显重塑。进一步根据三个亚组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ox联合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评分模型,此风险评分模型与AML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临床病例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风险模型的6个AML危险基因中,ADGRG1、LSP1、PDE7B 在复发患者中的表达量较缓解患者上调,保护基因TBX1 的表达量则下调。结论:本研究构建的AML患者风险评分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预后评估手段,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 Vol. 54 (7): 563-573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3308 KB)  ( 353 )
574 近红外嵌膜共轭寡聚电解质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乳腺癌靶向成像中的应用
朱涛,赵应征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7
目的:探究近红外嵌膜共轭寡聚电解质(COE)在乳腺癌靶向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合成COEBBT-2T;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COE-BBT-2T的光学性能;CCK-8实验测试COE-BBT-2T的细胞毒性;制备Lip-NK-COE;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Lip-NK-COE的粒径与电位;透射电镜拍摄脂质体形态;Western blot验证提取的NK细胞膜是否有效嵌入脂质体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Lip-NK-COE对乳腺癌细胞(4T1细胞)是否具有体外靶向性;动物实验分组为COE组、Lip-COE组与Lip-NK-COE组,通过近红外活体成像仪检测Lip-NK-COE在乳腺癌小鼠体内的靶向性和肿瘤成像效果。结果:成功合成COE-BBT-2T分子,该分子具有近红外成像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功制备Lip-NK-COE,粒径为(101.7±2.1)nm,多分散指数为0.224±0.040;提取出的NK细胞膜保留DNAM-1、NKG-2D肿瘤靶向相关蛋白,并有效地嵌入脂质体膜上;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出Lip-NK-COE对4T1细胞的靶向性强于Lip-COE;通过近红外活体成像仪检测出Lip-NK-COE对肿瘤的体内靶向性强于Lip-COE。结论:Lip-NK-COE能有效靶向乳腺癌并对其进行成像。
2024 Vol. 54 (7): 574-582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845 KB)  ( 396 )
583 NOL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顺铂耐药性的影响
赵盛盛,卢建华,李宏政,孙维建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8
目的:研究NOLC1 在胃癌中的表达量以及与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对NOLC1 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表达水平进行评估,应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预测NOLC1 在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临床胃癌及其癌旁正常标本中NOLC1的表达量。通过持续添加低浓度顺铂诱导构建顺铂耐药株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耐药型和敏感型细胞中NOLC1表达水平。使用慢病毒构建NOLC1 敲低的稳转株胃癌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顺铂处理胃癌细胞24 h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OLC1对胃癌对顺铂耐药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检测NOLC1 敲低后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NOLC1 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 <0.01)并且其高表达预示不良预后(P<0.01)。NOLC1在对顺铂耐药的胃癌细胞株中高表达(P <0.01)。敲低NOLC1 后,顺铂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和增殖抑制效果增强(P <0.05),并且细胞中Cl-Caspase3、Cl-PARP蛋白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 <0.01)。结论:NOLC1蛋白在胃癌中高表达并可以促进胃癌对顺铂的耐受。
2024 Vol. 54 (7): 583-588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1879 KB)  ( 323 )
589 基于治疗前多维度参数的列线图预测小细胞肺癌患者铂类化疗的总生存期
叶若雷,苏燕萍,毛艳菲,张轶虹,张莹,徐艳艳,骆松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09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多维度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铂类化疗总生存期(O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4年2月至2023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SCLC,且一线治疗方式为规律铂类化疗的患者155例,对入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获取OS。采用7:3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 =111)和验证组(n =44)。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及各项血液学检查。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各项因素进行特征筛选,而后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测SCLC患者铂类化疗OS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列线图。绘制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Time ROC)曲线、时间依赖曲线下面积(Time AUC)图、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效能和临床价值,Kaplan-Meier曲线分析高、低风险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训练组中,LASSO回归初筛后共得到5个与SCLC铂类化疗预后相关的因素,分别为性别、美国退伍军人肺癌研究组(VALSG)分期、铂敏感性、细胞角蛋白十九片段(Cyfra21-1)、血小板,以上特征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均为预测SCLC患者铂类 化疗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6、12、18个月OS的AUC值分别是训练组0.90(0.82~0.97),0.84(0.73~0.91),0.88(0.83~0.92);验证组0.80(0.66~0.94),0.82(0.69~0.96),0.86(0.72~0.9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概率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结果表明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训练组、验证组的Kaplan-Meier曲线均显示高风险组的患者与较短的总生存期相关(P <0.001)。结论:基于治疗前多维度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可以为SCLC铂类化疗患者的OS预测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2024 Vol. 54 (7): 589-597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819 KB)  ( 282 )
598 1例FGA IVS2+1G>T杂合突变导致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王海坚,郑霜,余晓敏,吴楷雯,赵秘胜,朱丽青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4.07.010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2月17日因“右肾积水,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就诊于温州市人民医院的男性先证者作为研究对象。PCR扩增该患者FGA、FGB、FGG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双向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饱和硫酸铵法纯化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进行纤维蛋白原聚集率、凝固率、SDS-PAGE分析;构建包含1-4号外显子的野生型与突变型小基因的pcDNA3.1-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TRIzol法抽提总mRNA,经过RT-PCR、巢氏PCR、q-PCR验证突变对剪接体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α链2号内含子IVS2+1G>T(c.180+1G>T)杂合突变,该突变导致先证者纤维蛋白原的聚集最大速率(t =443.069,P <0.001)、吸光度值差值(t =112.317,P <0.001)与凝固率(t =65.147,P <0.001)显著降低,SDS-PAGE发现血浆中出现FGA纤维蛋白突变链;构建小基因载体瞬时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经RT-PCR、巢氏PCR与q-PCR发现突变会影响FGA基因mRNA的正常剪接,导致FGA2号外显子序列126bp在翻译过程中缺失。结论: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突变评级相关指南,判定FGA IVS2+1G>T突变变异评级为致病突变。FGA IVS2+1G>T突变导致有42个氨基酸缺失的异常FGA释放入血,但不影响纤维蛋白原的组装与分泌,表现为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024 Vol. 54 (7): 598-602, 封三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853 KB)  ( 457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