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3年 53卷 8期
刊出日期:2023-08-25
论著
病例分析
综述
文献研究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23 Vol. 53 (8): 0- [
摘要
] (
252
)
HTML
(1 KB)
PDF
(2466 KB) (
835
)
论著
603
特异性阻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信号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改善小鼠肝纤维化
周冬艳,陈双娅,何萍,李校堃,王聪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1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信号阻断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FGFR抑制剂AZD4547处理,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肝脏质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变化;组织学染色分析肝脏胶原沉积、纤维
化水平、肝脏炎症及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程度等变化;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肝组织纤维化相关基因α-SMA、Col1a1的mRNA表达水平。选取人HSCs细胞株LX-2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炎症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比较AZD4547 处理前后Vimentin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分析细胞中脂联素(ADN)mRNA和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JNK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FGFR抑制剂处理不影响模型小鼠肝功能,但是可显著改善CCl4 诱导的肝纤维化和组织炎症反应(P <0.05),减少HSCs活化(P <0.05),损伤部位的ADN可参与补偿性保护作用(P <0.05)。同时FGFR抑制剂明显逆转TNFα诱导的HSCs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缓解LX-2线粒体功能障碍,负反馈刺激细胞中ADN表达增加(P <0.05)及AMPK活化(P <0.05)。结论:FGFR信号阻断能够减轻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SCs炎症反应及活化有关。
2023 Vol. 53 (8): 603-612 [
摘要
] (
425
)
HTML
(1 KB)
PDF
(3259 KB) (
598
)
613
聚多巴胺修饰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和性能探究
梁丹娜,卢建华,易永东,孙维建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2
目的:通过微流控电喷雾技术和多巴胺(DA)自聚合反应制备聚多巴胺(PDA)修饰的海藻酸钙微球(ALG@PDA微球)并探究其性能。方法:微流控电喷雾技术制备海藻酸钙微球(ALG微球);DA氧化自聚合反应修饰ALG微球;光镜观察微球粒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微球吸收峰;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结构;近红外激光(NIR)和热成像仪探究微球光热效应;CCK-8法、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微球浸出液处理后3T3细胞的活性;小鼠组织测试微球的黏附能力。结果:通过探究微流控参数与微载体粒径的关系,得知在一定范围内,微载体的粒径与前驱体溶液浓度、前驱体溶液流速以及毛细玻璃管尖内径成正比,而与外加电压成反比。基于微流控电喷雾技术和DA氧化自聚合反应制备出粒径200 μm左右且可注射的ALG@PDA,ALG@PD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得益于PDA的光热转换能力,与单纯的ALG相比,ALG@PDA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在NIR的照射下,ALG@PDA可以在3 min时升温21.5 ℃。基于PDA表面丰富的儿茶酚基团,与单纯的ALG相比,ALG@PDA具有良好的黏附能力,ALG@PDA相互之间可以黏附,还可以黏附在组织表面,增加ALG@PDA在病灶的停留时间。结论:制备的ALG@PDA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光热效应和黏附性。
2023 Vol. 53 (8): 613-620 [
摘要
] (
289
)
HTML
(1 KB)
PDF
(2450 KB) (
507
)
621
婴儿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鲁成刚,朱蒙权,张解宁,葛禾佳,方声,李军胜,许会卿,徐志伟,陈理华,郑吉善,陈英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3
目的:分析婴儿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其诊治及改善预后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浙江省52家医院住院的918例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脑脊液和(或)血培养为大肠埃希菌阳性的62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对其临床特点、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儿年龄为1~228日龄,≤28日龄43例(69.4%),>28日龄~≤3月龄16例(25.8%),>3月龄3例(4.8%);23例(37.1%)有基础疾病。所有患儿均有发热,15例(24.2%)发热时间>1周。病初颅外感染性疾病依次为脓毒血症(47例,75.81%)、消化道感染(20例,32.3%)、呼吸道感染(14例,22.6%)。40例(64.5%)出现并发症,以硬膜下积液/积脓(19例,30.6%)最为常见。单因素分析发现,有并发症患儿年龄、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微量总蛋白量高于无并发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28日龄(OR=5.730,95%CI=1.216~27.001,P<0.05)、首次脑脊液微量总蛋白>1 271.5 mg/L(OR=5.473,95%CI=1.473~20.329,P<0.05)是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患儿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55.0%)、阿莫西林(55.6%)耐药率高,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中等耐药,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完全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脑膜炎主要发生于≤3月龄的小婴儿,并发症发生率高,年龄>28日龄、首次脑脊液微量总蛋白>1 271.5 mg/L是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及早发现并发症,早期干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2023 Vol. 53 (8): 621-627 [
摘要
] (
270
)
HTML
(1 KB)
PDF
(1358 KB) (
529
)
628
心脏磁共振节段性Native T1和组织追踪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中的鉴别价值
王君禾,费京乐,苏燕萍,陈炜越,纪建松,卢陈英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4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节段性Native T1和组织追踪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高血压性心脏病(HHD)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确诊的HCM患者80例,HHD患者25例。所有受检者的电影和T1 mapping图像经CVI42软件后处理,获得常规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整体及各节段Native T1值。对HCM、HHD患者的各心脏磁共振参数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并进行建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参数鉴别效能。结果:与HCM患者相比,HHD患者男性更多(P=0.048),吸烟者更多(P=0.032);在心脏磁共振常规左心室参数中,与HHD患者相比,HCM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最大室壁厚度(LVMWT)增大更明显,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阳性率更高(P<0.001),而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低(P<0.01);HCM患者的左心室整体Native T1、节段1、7、8、9、12、16 Native T1、3D径向应变(GRS)和3D周向应变(GCS)均高于HHD患者(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 GCS(OR=0.68,95%CI=0.48~0.95,P=0.025)和节段8 Native T1(OR=1.04,95%CI=1.00~1.07,P=0.029)是HCM鉴别HHD的预测因子,ROC曲线结果显示3D GCS、节段8 Native T1及二者联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51、0.779、0.925,灵敏度分别为86.67%、71.62%、84.06%,特异度分别为63.16%、82.61%、88.89%,其中联合参数模型的鉴别效能最高(P<0.05)。结论:节段性Native T1和组织追踪技术在HCM和HHD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中节段8 Native T1和3D GCS是HCM鉴别HHD的预测因子,且二者联合模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最高。
2023 Vol. 53 (8): 628-636 [
摘要
] (
248
)
HTML
(1 KB)
PDF
(1881 KB) (
476
)
637
E20通过上调Sirt1介导顺铂损伤人卵巢颗粒细胞的保护作用
粘春惠,黄志成,崔婉晴,甘欣,张琼,吴建章,胡越,何文斐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5
目的:研究新型螺杂环查尔酮衍生物E20对顺铂(CDDP)所致人卵巢颗粒细胞(KGN)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KGN细胞系中加入不同浓度E20后通过MTT法筛选出E20的安全浓度;选择浓度为5 μg/mL的CDDP单独作用或与不同浓度的E20联合作用KGN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选择不同浓度的CDDP单独作用或与E20联合作用卵巢癌细胞ES-2,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出半数抑制率(IC50);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处理后KGN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KGN细胞凋亡变化;ELISA法测定KGN细胞上清液中雌二醇(E2)水平变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KGN细胞Sirt1和凋亡分子Bax、Bcl-2蛋白表达变化;Sirt1-siRNA转染KGN细胞后用Western blot法验证沉默效果,并用MTT法检测Sirt1下调后E20对KGN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E20对KGN细胞的安全浓度在20 μmol/L以下;CDDP能使KGN细胞和ES-2细胞活力下降,E20能减轻CDDP对KGN细胞的损伤且不会降低CDDP对ES-2细胞的抗增殖能力。CDDP能使KGN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凋亡增加(P<0.05),而经E20处理后KGN细胞形态恢复正常、细胞凋亡减少(P<0.05)。经CDDP刺激后,KGN细胞的Sirt1、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Bax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而E20处理可显著上调细胞中的Sirt1、Bcl-2蛋白表达(P<0.05),下调Bax蛋白表达(P<0.05)。与NC-siRNA组相比,Sirt1-siRNA转染后细胞Sirt1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且与Control组相比,沉默Sirt1表达后,E20对细胞的保护活性几乎消失。结论:查尔酮衍生物E20可以很好地改善CDDP损伤KGN细胞的活力、形态,提高抗凋亡能力,其可能通过激活Sirt1途径的机制起保护作用。
2023 Vol. 53 (8): 637-642,650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1941 KB) (
571
)
643
双能量CT联合肿瘤标志物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预测价值
陈春妙,林桂涵,毛卫波,程雪,陈炜越,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19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行双能量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双能量CT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并记录术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包括CEA、CA125、CA15-3。评估不同指标在4种分子亚型间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单一和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Her-2过表达型患者CA12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P<0.05),而三阴性型患者CE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种亚型(P<0.05);Her-2过表达型患者动脉期NIC和动脉期λHU均高于其他3种亚型(P<0.05);三阴性型患者nZeff高于其他3组(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15-3、动脉期NIC和动脉期λHU是预测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此外,CEA及静脉期nZeff(OR=1.743,P<0.001)是预测三阴性型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动脉期NIC、动脉期λHU、CA15-3三者联合后诊断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UC可升至0.843;CEA和静脉期nZeff联合后AUC可升至0.784。结论:双能量CT联合肿瘤标志物在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一定程度上指导个体化治疗。
2023 Vol. 53 (8): 643-650 [
摘要
] (
288
)
HTML
(1 KB)
PDF
(2221 KB) (
495
)
651
双柱蛋白A免疫吸附脱敏治疗用于高致敏肾移植患者清除HLA抗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陈晓飞,王玉霞,王美佳,余波光,董沛坚,冯志仙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7
目的:探讨双柱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对高致敏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清除效果及护理措施,为高致敏患者肾移植的脱敏治疗提供有效治疗路径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于树兰(杭州)医院术前、术后接受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的肾移植患者48例,其中双柱组27例,行双柱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单柱组21例,行单柱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先收集双柱组患者治疗前1 324个HLA抗体位点(MFI>2 000)以及相应位点在免疫吸附后(1、4、7、10次)的MFI值,并分析不同类型和MFI范围的抗体下降率的改变;记录并总结上述治疗的护理措施。再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治疗血浆量、治疗时间及抗凝剂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柱组患者比较,双柱组患者的治疗血浆量更大,且显著降低体外循环时间(P<0.001)和抗凝剂用量(P<0.001)。双柱组经10次免疫吸附治疗后,I类抗体MFI值从8 298.6(4 450.4,14 003.1)下降至3 196.2(676.5,9 266.9),下降率为66.80%(33.17%,90.48%);II类抗体从13 521.1(6 153.6,20 440.0)下降至2 773.3(415.9,11 192.5),下降率为71.14%(26.95%,100%)。双柱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对II类强阳性的清除作用比I类强阳性更高(P=0.015),下降率分别为62.59%(25.17%,91.04%)和45.13%(32.70%, 73.94%)。结论:双柱吸附系统可以有效清除HLA抗体,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与单柱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抗凝剂用量,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风险。
2023 Vol. 53 (8): 651-656 [
摘要
] (
282
)
HTML
(1 KB)
PDF
(1392 KB) (
688
)
657
基于MRI分析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关节盘损伤对咀嚼肌结构的影响
葛怀志,陈久尊,徐雷,赵周静,白光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8
目的:研究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关节盘损伤对咀嚼肌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3.0T颞下颌关节MRI检查,均通过常规序列图像诊断为单侧关节盘移位且对侧无移位;扫描T2-mapping及3D-CUBE T2序列,在T2-mapping序列上测量关节盘T2值,在3D-CUBE T2序列图像上行多平面重组测量翼内肌、翼外肌及咬肌3对咀嚼肌的横截面积及高度,并计算相对体积;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损伤侧与对照侧咀嚼肌的横截面积、高度及相对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损伤侧与对照侧关节盘T2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损伤侧与对照侧存在差异咀嚼肌的横截面积差值、高度差值及相对体积差值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咀嚼肌的横截面积、高度及相对体积的损伤侧与对照侧的差值与关节盘T2值的差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损伤侧咬肌横截面[(412.66±106.40)mm2]较对照侧[(435.60±99.28)mm2]减小(P<0.05),损伤侧咬肌相对体积[(29.79± 9.91)cm3]较对照侧[(31.77±8.83)cm3]减小(P<0.05);损伤侧关节盘T2值[(32.06±3.86)ms]较对照侧[(36.45±5.48)ms]减小(P<0.001)。损伤侧与对照侧咬肌横截面积差值与相对体积差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r=0.930,P<0.001)。结论:TMD患者健侧咬肌较患侧发达,推断TMD在出现症状之前可能产生不适致健侧咀嚼,健侧咬肌增粗增大可能是TMD的一个间接影像特征。
2023 Vol. 53 (8): 657-661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1532 KB) (
525
)
662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基因3型和6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叶晓婷,徐霜,张盛果,洪亮,卢明芹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09
目的:分析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基因3型和6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所有基因3型和6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72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HCV RNA等指标,通过12周持续病毒应答(SVR)来评估患者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确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72例,男性为主,占比83%;基因3型占84%(其中3a占46%,3b占38%),基因6型占16%。合并静脉药瘾患者133例。172例慢性丙型肝炎确诊患者中140例患者接受治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12周SVR为98.6%(138/140),治疗后ALT、AST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评分较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没有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死亡。结论:本院3型和6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型占比较高,男性为主,吸毒患者比例高,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可实现高病毒学应答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2023 Vol. 53 (8): 662-666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1289 KB) (
478
)
病例分析
667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并发棕色瘤3例
李彦婷,卢颖,唐发兵,袁文臻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10
2023 Vol. 53 (8): 667-670,673 [
摘要
] (
207
)
HTML
(1 KB)
PDF
(1929 KB) (
605
)
671
乳腺富于脂质癌1例
张炯炯,沈海幸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11
2023 Vol. 53 (8): 671-673 [
摘要
] (
221
)
HTML
(1 KB)
PDF
(1320 KB) (
450
)
674
乙状结肠起源的平滑肌肉瘤1例
王祖飞,肖扬锐,李永宝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12
2023 Vol. 53 (8): 674-676 [
摘要
] (
189
)
HTML
(1 KB)
PDF
(1465 KB) (
564
)
文献研究
677
基于CiteSpace分析国内外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杜佳哲,徐西林,刘博,李路路,张贤达,董舶昶,康伯源,张晓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13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富血小板血浆在国内外骨科领域中的运用进行图谱绘制、数据分析,总结并预测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筛选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的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领域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年发文量、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筛选得到国内三大数据库中富血小板血浆与骨科相关文献(核心期刊)共1 089篇,PubMed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分别得到2 568、1 645篇。结果表明,国内外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领域的相关文献发文量逐年增加,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骨关节炎、骨组织工程、肌腱病、骨缺损等方面。结论:富血小板血浆未来的进一步应用,应侧重于向其“治疗疾病的生物分子学机制探讨”“注射规范与标准的建立”“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精进”“与骨组织工程学的结合”等方向发展。
2023 Vol. 53 (8): 677-683 [
摘要
] (
254
)
HTML
(1 KB)
PDF
(2080 KB) (
461
)
综述
684
Oncotype DX方法和Magee方程对乳腺癌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卢洪胜,陈琪,陈毓,潘印,赵澄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8.014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乳腺癌标准药物治疗策略是西方国家推进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Oncotype DX是一种成熟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多基因检测工具,主要用于预测恶性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可指导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化疗。基于现有的病理参数和乳腺癌症生物标志物,Magee方程是一种新颖、经济高效的算法,有可能替代Oncotype DX复发评分,并且已越来越常用于乳腺癌的临床管理。笔者就Oncotype DX方法与Magee方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总结评论,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3 Vol. 53 (8): 684-688,封三 [
摘要
] (
257
)
HTML
(1 KB)
PDF
(1275 KB) (
660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