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3年 53卷 7期
刊出日期:2023-07-25
论著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目录封面封底
2023 Vol. 53 (7): 0-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1749 KB) (
519
)
论著
517
依达拉奉右莰醇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提高自噬流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谌靖豪,楼承浩,魏圣哲,卢颖枫,余方正,王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C-EDA)对氧化应激以及自噬流的调控在周围神经损伤(PNI)中的作用。方法:PNI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Sham组、PNI组、C-EDA组(C-EDA+PNI)、3MA(3-甲基腺嘌呤)组(PNI+C-EDA+3MA),每组10只。术后第4周对所有大鼠进行步态印记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量,肌肉组织HE染色,神经组织NF-200+MBP免疫荧光染色。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体内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p62,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PNI组相比,C-EDA+PNI改善后足畸形,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以及减轻腓肠肌萎缩。与PNI组相比,CEDA治疗上调体内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自噬底物蛋白p62、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 <0.05)。3MA逆转了C-EDA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的效应。结论:C-EDA能够通畅自噬流,从而发挥改善PNI后神经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作用,是治疗PNI的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
2023 Vol. 53 (7): 517-525 [
摘要
] (
307
)
HTML
(1 KB)
PDF
(2912 KB) (
576
)
526
褪黑素通过激活Nrf2抑制铁死亡改善随意皮瓣存活
楼承浩,卢颖枫,王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2
目的:探讨褪黑素(MLT)是否能通过减轻随意皮瓣的铁死亡促进随意皮瓣存活。方法:将20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LT组,观察术后3、7 d各组皮瓣存活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取皮瓣组织评估水肿情况,通过病理学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免疫印迹等检测方法探讨MLT对随意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对铁死亡的调节作用。为探讨核红细胞因子2相关因子2(Nrf2)在MLT抑制随意皮瓣铁死亡中起到的作用,使用Nrf2抑制剂ml385作为抑制剂,随机将45只6~8周龄的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MLT组和MLT+ml385组,观察形态学变化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各组在术后第3、7天都出现远端皮瓣坏死。MLT组较对照组增加了皮瓣存活面积(P <0.05)及皮瓣血流灌注(P <0.05)。HE染色可见MLT组皮瓣内小血管含量多;Masson染色见真皮层纤维排列规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MLT组较对照组CD34阳性小血管增多(P <0.05),凋亡相关蛋白减少(P <0.05),抗氧化蛋白含量增加(P <0.05)。透射电镜可见皮瓣组织中铁死亡特征性改变。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检测、组织Fe含量检测、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LT组GSH上调(P <0.05),组织Fe积累降低(P <0.05),LPO减少(P <0.05)。联合使用ml385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MLT组比,MLT+ml385组中Nrf2下调(P <0.05),抗氧化指标HO-1 下调(P <0.05),抗脂质过氧化指标GPX4下调(P <0.05),Fe结合蛋白轻链(FTL)下调(P <0.05)。结论:MLT治疗有利于小鼠随意皮瓣的存活;铁死亡是影响随意皮瓣存活的因素之一,抑制铁死亡能够促进随意皮瓣存活;MLT抑制铁死亡依赖于激活Nrf2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并促进Fe代谢。
2023 Vol. 53 (7): 526-531,539 [
摘要
] (
343
)
HTML
(1 KB)
PDF
(2455 KB) (
564
)
532
小鼠视神经损伤后神经节细胞和轴突数量的动态变化
沈冰燕,王敏,方叶楠,代琴,谢琪琦,吴文灿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3
目的:探讨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轴突数量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评估视神经损伤程度。方法:1月龄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及视神经损伤后3、 7、14 d的实验组。采用小动物显微成像系统进行眼底照相及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量视网膜 全层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评估RGCs和轴突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小鼠视神经损伤后3 d组的GCC层厚度、不同区域RG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轴突存活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 <0.05)。视神经损伤后7 d组的GCC层厚度、视乳头近侧及远侧区域的 RGCs数量和轴突存活率较 正常对照组减少(P <0.05)。视神经损伤后14 d的GCC层厚度、不同区域RGCs数 量及轴突存活率较其余各组均减少(P <0.05)。GCC层厚度、RGCs数量以及轴突存活率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 相关(P <0.01)。结论:小鼠视神经损伤早期(损伤后3 d),RGCs胞体及轴突存活率高。视神经损伤中晚期(损 伤后7至14 d),随着损伤时间延长,RGCs胞体及轴突存活率逐渐降低。因此,在视神经损伤早期阶段及时 干预治疗有望预防视觉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2023 Vol. 53 (7): 532-539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2112 KB) (
655
)
540
常氧和低氧条件下肌肽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段荣清,厉柳岑,汤旗,梅蕾,沈耀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4
目的:研究肌肽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样本分为常氧组、常氧+肌肽组、低氧组、低氧+肌肽组,在常氧(21% O2)和低氧(1% O2)处理下分别用25 mmol/L和50 mmol/L 肌肽处理U251 和U87 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变化情况;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胶质瘤细 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凋亡;运 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胶质瘤的代谢变化;采用LC-MS法检测胶质瘤细胞蛋氨酸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Myc和LAT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qPCR法测定c-Myc和LAT1 mRNA水平。结果:在常氧和低氧 条件下,肌肽可以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P <0.05)。肌肽可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 亡(P <0.05)。肌肽对U251细胞的氨基酸代谢产生影响,使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的含量下调(P <0.05)。肌肽处理U251细胞后c-Myc和LAT1表达均下调(P <0.05)。结论: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肌肽可以抑制胶 质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Myc/LAT1轴来实现的。
2023 Vol. 53 (7): 540-547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2117 KB) (
693
)
548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激酶抑制剂虚拟筛选模型
丁俊涛,刘博,吴建章,李物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5
目的: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激酶抑制剂虚拟筛选模型。方法:收集公共数据集BindingDB中的FGFR激酶抑制剂;用RDkit计算分子描述符表征化合物分子用以数据输入;采用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虚拟筛选模型,用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四个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对1 300 万个化合物进行初步 筛选;随后依次用Autodock Vina和Glide方法进一步筛选FGFR1激酶抑制剂;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虚拟筛选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和AUC等评价指标有良好表现,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和AUC分别可达0.878 和0.952,随机森林模型可以用来作为FGFR激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模型。将随机森林模型用于大通量虚拟筛选获取高活性先导化合物,筛选所得3个最优化合物与FGFR1激酶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分析显示,在氢键、结合自由能、疏水作用与阳性药物AZD4547有较高相似性,FGFR1的LEU21、VAL29、ALA49三个残基是小分子药物保持稳定结合的重要残基。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FGFR激酶抑制剂虚拟筛选模型,可以用于大规模小分子化合物库的高效筛选。
2023 Vol. 53 (7): 548-555,564 [
摘要
] (
346
)
HTML
(1 KB)
PDF
(2433 KB) (
654
)
556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李燕珺,陈敏江,涂建飞,潘艺影,王君禾,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6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瘤的可行性,评估其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97 例结直肠癌肺转移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n =43)和对照组(n =54),联合治疗组接受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并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化疗治疗。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时间为2022年1月1日。结果:联合治疗组靶病灶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P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A19-9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所有不良反应均为1~2轻度不良反应。Cox回归模型显示,粒子植入术后(HR =0.35)、原发肿瘤TNM分期为I-II期(HR =2.59)、无瘤间期(DFI)>12个月(HR =1.71)以及ECOG评分0~1分(HR =2.18)患者PFS更长;原发TNM分期为I-II期(HR =2.08)、转移瘤数目≤3个(HR =2.27)及转移瘤部位为单肺(HR =2.61、3.30)患者OS更长。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瘤的疗效肯定,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且原发肿瘤TNM分期为影响PFS以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ECOG评分以及DFI与PFS有关,术前CA19-9水平、转移瘤数目及部位与OS有关。
2023 Vol. 53 (7): 556-564 [
摘要
] (
250
)
HTML
(1 KB)
PDF
(1452 KB) (
457
)
565
一种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张羽,殷豪,王钦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7
目的:设计和制备一种可实现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并表征其药物包载率和超声后 的释放率。方法:通过分别加入5K、10K和20K的聚乙二醇胺引发剂和聚合度20、聚合度30 和聚合度40的聚多肽以合成8种不同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包括5K引发剂聚合度20[5K(1:20)]、5K(1:30)、5K(1:40)、10K(1:20)、10K(1:30)、10K(1:40)、20K(1:30)和20K(1:40)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利用聚多肽侧链可修饰的特点,引入声敏剂,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表征声敏剂在聚多肽上的修饰,结合萤火虫荧光素酶对ATP的专一性反应,表征包载ATP的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的包载率、包载后粒径、超声粒径变化和超声响应的释放率。分析不同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ATP释放率的影响。结果:8种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中,5K(1:40)的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无法溶解,其他7 种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通过紫外可见光证实了声敏剂的修饰,溶解性较好;均可以实现对ATP的包载,并且均具有超声响应性,在超声后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粒径减小和ATP释放;超声后10K(1:30)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ATP释放率最高,可达到15%,与5K(1:20)、5K(1:30)、10K(1:20)、10K(1:40)、20K(1:30)和20K(1:40)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0K(1:30)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载药稳定性,未经超声处理条件下,在24 h内ATP含量和粒径与0 h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0K(1:30)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的药物释放率受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影响,在相同超声时间下,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ATP释放率也逐渐增加,其中1.0 Wcm-2组与0.5 Wcm-2组、1.5 Wcm-2组与1.0 Wcm-2组、2.5 Wcm-2组与2.0 Wcm-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细胞活性也逐渐下降,其中1.5 Wcm-2组与1.0 Wcm-2组、2.0 Wcm-2组与1.5 Wcm-2组、2.5 Wcm-2组与2.0 Wcm-2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相同超声功率下,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ATP释放率也逐渐增加,其中10 min组与1~8 min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0K(1:30)的超声控制的聚多肽纳米释药系统超声响应性最好,其包载率为23%,粒径129 nm,超声后粒径变化10 nm,超声控制的释放效率能达到15%。超声功率为1.0 Wcm-2,超声时间为10 min时具有较好的药物释放效率,同时对细胞损伤也最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2023 Vol. 53 (7): 565-573 [
摘要
] (
334
)
HTML
(1 KB)
PDF
(1741 KB) (
666
)
574
有氧运动通过抑制TAK1-MAPK信号通路改善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重构
陈巧莹,蒋依娜,管璇,曾静静,吴连拼,李磊,胡云良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8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8 周龄雄性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CON)组、假手术+游泳(Sham+SWIM)组、主动脉缩窄+对照(TAC+ CON)组、主动脉缩窄+游泳(TAC+SWIM)组。手术后1 周游泳组小鼠开始有氧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HE染色、Masson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间质 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房钠尿肽(ANP)、脑钠肽(BNP)、胶原 蛋白(Collagen)I和III、Bax、Bcl-2、磷酸化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p-TAK1)、磷酸化c-Jun N-末端激酶1/2(p-JNK1/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和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与Sham+CON组相比TAC+CON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均P <0.05);有氧运动可显著提高TAC小鼠的LVFS和LVEF(均P <0.05)。HE染色、Masson染色
和TUNEL染色显示,有氧运动明显降低TAC小鼠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均P <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与Sham+CON组相比,TAC+CON组ANP、BNP、Bax、Collagen I和Collagen III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降低,TAK1、JNK1/2、ERK1/2和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均P <0.05)。有氧运动后,ANP、BNP、Bax、Collagen I和Collagen III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 表达升高,TAK1、JNK1/2、ERK1/2 和P38 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均P <0.05)。结论: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抑制TAK1-MAPK通路改善TAC小鼠的心功能,改善心肌间质纤维化,减少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2023 Vol. 53 (7): 574-581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2856 KB) (
625
)
582
儿童白血病幸存者重返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欧云霞,于亚卉,胡纪琪,郑小芬,张惠惠,王闰平,张春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09
目的:调查儿童白血病幸存者重返学校适应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2年3月至9月便利抽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来院复查的儿童白血病幸存者102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学校适应量表进行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儿童白血病幸存者重返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儿童白血病幸存者重返学校适应得分为106.18±14.53,其中学习适应维度为29.75±4.34、行为适应维度为27.67±4.85、关系适应维度为30.01±3.57、情绪适应维度为18.75±5.5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休学时间、体力下降、外貌形象改变是影响儿童白血病幸存者重返学校适应的主要因素(P <0.05),可解释总变异的57%。结论:儿童白血病幸存者重返学校适应较差,需要家庭、医院及学校应积极协同,重点关注13~16岁、休学2~3年、体力下降以及外貌形象改变的儿童白血病幸存者,促进儿童白血病幸存者的学校适应。
2023 Vol. 53 (7): 582-587 [
摘要
] (
223
)
HTML
(1 KB)
PDF
(1223 KB) (
669
)
588
预测肺腺鳞癌患者骨转移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
朱英浩,王诗淇,张纬,刘瑜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10
目的:探究机器学习算法在构建肺腺鳞癌患者骨转移预测模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监测,流 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术后确 诊为肺腺鳞癌的患者数据。为了建立预测模型,应用了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梯度提升(GBM)、神经网络(MLP)和K近邻(kNN)6种算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 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获取SEER数据库中1 919 例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1例符合条件的患 者的医疗记录。机器学习模型的结果显示,肺腺鳞癌转移到骨以外的器官及其淋巴结转移是骨转移的最重要预测因素(P <0.01)。基于XGBoost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的属性更加准确和高效。结论:肺腺鳞癌的骨 转移会导致预后不良。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能够早期准确地预测肺腺鳞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对临床决策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53 (7): 588-594,封三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1502 KB) (
682
)
59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居民风险感知的潜在剖面分析
章瑶,孙宏玉,陶静蕊,徐欢,董超群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7.011
目的: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居民风险感知的潜在类别,分析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22年3月至5月便利抽取全国30个省份7 844个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 资料问卷、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社区居民风险感知类别;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类别影响因素。结果:社区居民风险感知可分为低风险感知组(23.9%)、高风险感知组(29.3%)、低易感性-高感知组(46.8%)。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低风险感知组相比,年龄越大(OR =1.021,P <0.001),女性(OR =1.283,P =0.008)、居住地农村(OR =1.198,P =0.014)、曾被隔离(OR =1.277,P =0.031)、疫苗接种≤1 次(OR =1.614,P =0.036)、消极应对(OR =1.420,P <0.001)、抑郁(OR =1.324,P =0.001)、恐惧(OR =2.579,P <0.001)、疑病(OR =1.421,P <0.001)得分越高的居民倾向于为高风险感知组,而中专或高中学历(OR =0.733,P =0.045)、积极应对(OR =0.662,P <0.001)、强迫-焦虑(OR =0.786,P =0.043)得分越高的居民更不可能是高风险感知组。与低风险感知组相比,女性(OR =1.382,P <0.001)、居住地农村(OR =1.297,P <0.001)、消极应对(OR =1.202,P <0.001)、神经衰弱(OR =1.189,P =0.023)、恐惧(OR =2.458,P <0.001)得分越高的居民倾向于为低易感性-高感知组,而已婚(OR =0.798,P =0.013)、曾参与抗击疫情相关活动(OR =0.862,P =0.015)、积极应对(OR =0.750,P <0.001)、强迫-焦虑(OR =0.653,P <0.001)得分越高的居民更不可能是低易感性-高感知组。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居民风险感知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且居民风险感知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态有关,社区医务人员应注重不同人群风险感知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
2023 Vol. 53 (7): 595-602,封三 [
摘要
] (
282
)
HTML
(1 KB)
PDF
(1290 KB) (
631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