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3年 53卷 5期
刊出日期:2023-05-25
论著
病例分析
高教研究
封面和目录
经验交流
针灸和运动康复 述评
针灸和运动康复 论著
封面和目录
0
目录封面封底
2023 Vol. 53 (5): 0-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1606 KB) (
482
)
针灸和运动康复 述评
345
狭义生物反馈和广义针灸康复反馈疗法的研究近况及展望
卢君艳,吴巧云,何榕,周礼红,蔡灿煌,蒋松鹤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1
生物反馈疗法是从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推广到康复医学的一种进行自身功能调节的物理治疗方法。虚拟现实技术被融合到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类似于生物反馈疗法的再次拓展应用。针灸疗法以多元反馈的非自主意识性的功能调节方式治疗疾病。本文综合分析了这三种物理性刺激治疗方法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器官组织的自我调节三个方面的机制。
2023 Vol. 53 (5): 345-352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1460 KB) (
705
)
针灸和运动康复 论著
353
基于Keap1/Nrf2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程博,屠文展,楼新法,杨观虎,蒋松鹤,吴巧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2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9只健康雄性SD大鼠,模型组进行L5脊神经结扎(SNL),假模组与模型组操作相同但不进行结扎,电针组进行连续7 d的电针治疗。大鼠术后接受机械阈值及热阈值的检测。取L4-6脊髓节段,HE染色检测组织结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脊髓背角线粒体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BCL2 和腺病毒E1B19 kDa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体(NIX)、BCL2和腺病毒E1B19 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表达水平。结果:术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疼痛过敏反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疼痛阈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模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明显,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电针治疗后组织结构改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假模组线粒体形态规整,数目较少;模型组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细胞出现坏死及凋亡现象,周围可见自噬溶酶体结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线粒体相对规整,线粒体嵴部分消失,细胞内有自噬溶酶体结构,无明显坏死及凋亡现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Keap1、Nrf2、NIX、BNIP3表达量增多(P <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Keap1表达量降低(P <0.05),Nrf2、NIX、BNIP3表达量增多(P <0.05)。结论:电针可通过Keap1/Nrf2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2023 Vol. 53 (5): 353-358 [
摘要
] (
334
)
HTML
(1 KB)
PDF
(2155 KB) (
520
)
359
基于超声引导技术的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
卢君艳,林乐,程博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3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引导技术的电针关元等穴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无反射型)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2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超声电针组16例和常规电针组16例,先做尿动力检查,然后使膀胱容量维持在400 mL左右,选取关元、中极和归来穴,采用超声引导法和徒手法两种方法进行针刺,电针频率选40 Hz,即时观察尿动力参数、排尿感以及膀胱收缩情况等指标。结果:基于超声引导下的针刺能精准、安全地将针尖刺到膀胱逼尿肌层。超声电针组电针时患者出现排尿感,11例患者出现膀胱轻度收缩,16 例患者肛周出现与电针频率一致的电信号,与常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方法电针时Pdetmax及Qmax无明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无反射型)患者的排尿障碍是有效且安
全的。
2023 Vol. 53 (5): 359-363,369 [
摘要
] (
251
)
HTML
(1 KB)
PDF
(1661 KB) (
520
)
364
VR/AR康复训练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吴龙强,黄倩倩,金韵,苏婷婷,陈晓勇,蒋松鹤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4
目的:探讨VR/AR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皮质脊髓束(CST),研究CST神经纤维数量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实验组另给予VR联合AR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重建两组患者颅脑DTI图像并计算CST神经纤维数量,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神经纤维数量的增减并探讨其与FMA-U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量表评分及患侧CST神经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前对比明显增加(P <0.05),两组患者FMA-UE评分、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组间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和FMA-UE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实验组及对照组患侧CST神经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侧CST神经纤维数量与FMA-UE评分在康复治疗前后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VR/AR康复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并且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纤维重组,改善CST代偿,可通过DTI技术分析早期脑梗死患者运动能力变化情况。
2023 Vol. 53 (5): 364-369 [
摘要
] (
325
)
HTML
(1 KB)
PDF
(1488 KB) (
506
)
370
有氧运动抑制心脏Hmox-1/GPX4介导的铁死亡缓解糖尿病小鼠心室重构
王婷,邹岩,李海燕,王永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5
目的:阐明有氧运动通过抑制心脏铁死亡延缓糖尿病诱导的心室重构。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和db/db自发糖尿病小鼠或C57BL/6小鼠予高脂喂养(HFD)联合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模型(HFD+STZ),根据是否有氧运动进行分组。小鼠心功能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测心肌形态,用马松或天狼星红染色检测纤维化,并提取心脏组织蛋白和mRNA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免疫组化检测心脏4-羟基壬烯醛(4-HNE)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b/db小鼠或HFD+STZ小鼠心肌肥厚加重,胶原纤维沉积增多,收缩能力下降,心脏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mox-1)表达、4-HNE水平显著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明显降低(P <0.05);经跑台运动训练后心脏改变得到逆转,且Hmox-1表达、4-HNE水平表达降低,GPX4表达增加(P <0.05)。结论: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抑制心脏铁死亡来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肥大及纤维化。
2023 Vol. 53 (5): 370-378 [
摘要
] (
372
)
HTML
(1 KB)
PDF
(3297 KB) (
915
)
379
运动预处理通过上调Aplein/APJ改善脑卒中小鼠心肌萎缩和心功能降低
王莉,陆俊宏,林琦峻,谷美霖,屠文展,李盛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6
目的:探讨运动预处理对脑卒中后心肌萎缩和心脏功能紊乱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方式制造缺血性脑卒中小鼠模型,观察表型。30 d游泳运动或静养小鼠,再分别制造脑卒中模型。应用qRT-PCR检测心肌中萎缩标志物Atrogin-1、MuRF-1和Apelin/APJ mRNA的表达。应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包括分析收缩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短暂缩短率(FS)和心脏舒张功能指标E/A比值。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APJ蛋白表达。结果:脑卒中后发生心肌萎缩和心脏功能降低;脑卒中小鼠心肌中萎缩基因Atrogin-1、MuRF-1表达增加,而Apelin/APJ表达降低(P <0.05);运动能够降低萎缩基因表达,减少心肌萎缩并改善脑卒中心脏功能,且运动预处理上调了脑卒中小鼠心肌中Apelin/APJ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动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Apelin/APJ缓解脑卒中心肌萎缩和心功能降低。
2023 Vol. 53 (5): 379-385 [
摘要
] (
290
)
HTML
(1 KB)
PDF
(2098 KB) (
354
)
386
运动抑制3-羟甲基戊二酰-CoA合成酶2表达减轻阿霉素所致小鼠心肌病的作用
陈海丽,沈康敏,陈跃伟,王莉,陆俊宏,李盛村,屠文展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7
目的:探讨运动防止阿霉素处理后心肌萎缩和心脏功能紊乱的作用。方法:小鼠分为3组,静养对照组、阿霉素组、运动+阿霉素组,每组6只。运动+阿霉素组游泳30 d,每天40 min,另2组小鼠正常饲养,运动结束后造模。阿霉素组和运动+阿霉素组小鼠腹腔注射20 mg/kg阿霉素。4 d后,应用小动物超声仪VEVO2100检测小鼠心脏功能,随后取心肌组织用于分析。应用qRT-PCR检测心肌中萎缩标志物Atrogin-1、MuRF-1 和3-羟甲基戊二酰-CoA合成酶2(HMGCS2)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HMGCS2蛋白表达。结果:阿霉素导致小鼠出现心肌萎缩和心功能降低(P <0.05);阿霉素注射后小鼠心肌中HMGCS2蛋白和HMGCS2 mRNA表达增加(P <0.05);运动能够防止阿霉素所致心脏功能降低和心肌萎缩(P <0.05)。运动抑制了阿霉素心肌病小鼠HMGCS2的表达(P <0.05)。培养的心肌细胞中抑制HMGCS2能够阻止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P <0.05)。结论:运动通过抑制HMGCS2而发挥保护阿霉素所致心肌病小鼠心脏功能和心肌萎缩的作用。
2023 Vol. 53 (5): 386-391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1992 KB) (
382
)
论著
392
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潘亚囡,周锦慧,章曼曼,毛慧宁,李思雨,韩昊,袁翔,涂慧茜,林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8
目的:了解儿童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BSI住院儿童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BSI患儿528例,检出病原菌538 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5.4%),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分别占42.2%和2.4%。检出前3位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1岁BSI儿童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而≥1岁以肺炎链球菌为主。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占比36.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分别为50.8%和40.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酶类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敏感性低于70.0%。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构成比分别为93.5%、54.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检出1 株对利奈唑胺中介的粪肠球菌,1 株对万古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结论:不同年龄儿童BSI病原菌分布不同。产ESBLs的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MRSE、MRSA的占比高。应持续监测儿童BSI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2023 Vol. 53 (5): 392-398 [
摘要
] (
250
)
HTML
(1 KB)
PDF
(1487 KB) (
548
)
399
1个FGG基因新变异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
王晓欧,王锦院,舒旷怡,游畅,胡榕,王锦乐,林素珍,李姗姗,江明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09
目的: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凝血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g)三个编码基因FGA 、FGB 和FGG 测序的结果。应用PolyPhen-2、PROVEAN和Mutation Taster三款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利用Clustal X软件对变异氨基酸进行保守性分析;突变蛋白的模型分析采用PyMol软件;单点变异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用I-MutantSuite软件进行分析。运用血栓弹力图对该家系成员进行Fg功能的评价。结果:先证者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正常(3.20 g/L),纤维蛋白原活性(Fg:C)显著降低(0.91 g/L),凝血酶时间(TT)(22.0 s)延长;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先证者为FGG 第9号外显子G1133A存在碱基置换(p.Gly378Asp),其母亲和弟弟血样中检测到相同的变异位点。三款生信预测软件均提示c.1133G>A变异为有害和致病变异;Clustal X Software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378在同源物种之间高度保守。血栓弹力图的指标K值延长,Angle值减小,提示家系三位携带c.1133G>A变异的成员Fg功能均下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标准与指南,支持证据组合(PM2+PP1+PP2+PP3+PP4),判定c.1133G>A(p.Gly378Asp)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Fg γ链Gly378Asp变异是引起该家系CD的原因。
2023 Vol. 53 (5): 399-404 [
摘要
] (
368
)
HTML
(1 KB)
PDF
(1827 KB) (
577
)
405
基于扩增子和宏基因技术探讨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丁冰倩,徐琳琳,王雪嫄,赵欣,王艳,傅金英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10
目的:探讨实验大鼠去卵巢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将12 只8 周龄SPF级SD雌性实验大鼠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模型组去除大鼠双侧卵巢,复制临床围绝经期动物模型,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2组置于同一实验环境中喂养3 周,腹主动脉采血并留取实验大鼠粪便,观察2组大鼠体质量和性激素的变化,并通过16S rDNA和宏基因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0.05),卵泡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证实围绝经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通过KEGG功能注释,模型组特征通路为脂多糖生物合成通路。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一系列变化与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未分类普雷沃氏菌丰度降低以及脂多糖生物合成信号通路有关。
2023 Vol. 53 (5): 405-411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1859 KB) (
392
)
经验交流
412
缝纫式复位、囊膜拉钩固定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效果
金玲艳,张令洁,段宏辉,伍海建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11
目的:探讨连续缝纫式复位、囊膜拉钩固定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效果。方法:对2016 年1月至2020 年6月台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9 例(19眼)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和晶状体半脱位伴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内路连续缝纫式虹膜根部离断复位,联合临时性自制囊膜拉钩囊袋固定下的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及CTR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根部复位、瞳孔形状和IOL位置情况。结果:19眼手术成功,术中无虹膜损伤及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术眼虹膜根部离断完全复位;瞳孔基本圆形15眼,近似圆形或竖椭圆形各2眼;IOL位置均良好。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眼压正常,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连续缝纫式复位、囊膜拉钩固定联合CTR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和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损伤小,提高了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虹膜离断根部复位,IOL位正,视力恢复理想。
2023 Vol. 53 (5): 412-415,419 [
摘要
] (
191
)
HTML
(1 KB)
PDF
(1632 KB) (
453
)
病例分析
416
舌恶性血管球瘤1例及文献复习
王新春,张鸿,李济民,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12
2023 Vol. 53 (5): 416-419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1717 KB) (
599
)
420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联合内镜治疗食管异物伴穿孔1例
陆小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13
2023 Vol. 53 (5): 420-421,426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1571 KB) (
399
)
高教研究
422
大一女生压力和手机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刘小月,陈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14
目的: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在大一女生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温州市4所本科高校(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商学院、温州理工学院)2022级3 373名大一女生(涉及医学、心理学、数学、英语等专业)进行压力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的测评。结果:相关分析发现,压力、核心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r =-0.64~0.64,P <0.01)。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在压力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0.15,95%CI =0.13~0.16),效应量为30.61%。结论:大一女生压力直接对手机成瘾起消极作用,也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手机成瘾。
2023 Vol. 53 (5): 422-426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586
)
427
手机低头行为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及机制
彭红雷,丁宁宁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5.015
目的: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社交焦虑在大学生手机低头行为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使用大学生手机低头行为量表、社交焦虑量表、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人际适应性量表对1 085名温州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机低头行为与人际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 =-0.44,P <0.001);社交焦虑在手机低头行为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8,t =-7.95,P <0.001);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手机低头行为与人际适应性(β=-0.04,t =-2.08,P <0.05)、手机低头行为与社交焦虑(β=0.07,t =3.37,P <0.001)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手机低头行为、社交焦虑、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适应性之间关系密切,减少手机低头行为、提高人际交往效能感并适当降低社交焦虑,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
2023 Vol. 53 (5): 427-430,封三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1475 KB) (
679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