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3年 53卷 4期
刊出日期:2023-04-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封面和目录
医学人文
 
 
       封面和目录
0 目录封面封底
2023 Vol. 53 (4): 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5387 KB)  ( 550 )
       论著
259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通过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缓解对乙酰氨基苯酚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
彭紫颖,南燕,谢先海,李晓晓,高玲,张磊,姚瑞娜,应磊,汪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1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缓解对乙酰氨基苯酚(APA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方法:①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APAP 3 h组、APAP 6 h组、APAP 12 h组和APAP 24 h组,500 mg/kg剂量APAP腹腔注射造模后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小鼠,肝脏DHE染色和F4/80 染色观察活性氧(ROS)含量以及炎症细胞数目确定APAP小鼠急性肝损伤最显著时间点;②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APAP组、APAP+FGF1 1 mg/kg组、APAP+FGF1 2 mg/kg组APAP+FGF1 5 mg/kg组,500 mg/kg剂量APAP造模1 h后,腹腔注射对应剂量FGF1,于造模后6 h处死小鼠,通过肝脏HE染色观察损伤面积,酶标仪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qPCR检测过氧化氢酶(CAT)、SOD2、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RF2)、趋化因子配体5(CC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表达,确定FGF1缓解APAP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最优剂量;③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3 h APAP组、3 h APAP+FGF1组、6 h APAP组和6 h A PAP+FGF1组,500 mg/kg剂量APAP造模1 h后,腹腔注射2 mg/kg剂量FGF1,于造模后对应时间点处死小鼠,酶标仪法检测AT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蛋白相对表达量;④使用不同浓度APAP(0、1、5、10、15、20、40和60 mmol/L)处理HepG2细胞24 h,采用细胞毒性实验(CCK-8)检测细胞活性;⑤在20 mmol/L APAP的MEM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FGF1,使FGF1终浓度为0、0.5、1、5和10 mg/mL,处理24 h后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结果:①在APA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ROS含量在造模后3 h明显升高,6 h时达高峰;炎症细胞数目在6 h明显升高且达到最高,12 h和24 h开始下降。②在APA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FGF1蛋白的表达水平皆明显下降(均P <0.01)。③在不同剂量的FGF1治疗后,肝脏损伤面积缩小,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调(均P <0.01);肝脏组织ROS含量显著减少,MDA含量下调,SOD含量上调,抗氧化应激指标CAT、SOD2 和NRF2的mRNA表达上调(均P <0.01);肝脏炎症细胞数目显著减少,炎症因子CCL5、TNFα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均P <0.01)。上述结果均在2 mg/kg剂量时治疗效果最佳。④15、20、40、60 mmol/L浓度的APAP均能造成HepG2细胞活性显著下降,不同剂量FGF1均能上调20 mmol/L APAP所致HepG2细胞损伤中的细胞活性(均P <0.01)。⑤FGF1能显著上调3 h和6 h时APAP所致小鼠肝损伤的肝脏ATP含量(均P <0.01),上调6 h时复合物4-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1、复合物2-琥珀酸脱氢酶B和复合物1-泛醌氧化还原酶B8亚基蛋白表达,下调3 h和6 h时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均P <0.05)。结论:FGF1能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从而缓解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
2023 Vol. 53 (4): 259-268 [摘要] ( 359 ) HTML (1 KB)  PDF (2193 KB)  ( 715 )
269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对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蓝燕丽,皮文虎,梅丹,杨海华,孔凤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2
目的:探讨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IDO1)对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作用。方法:使用TCGA和GTEX数据集中结肠癌、直肠癌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的测序结果,分析IDO1基因在肠癌组织及正常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鼠正常肠上皮IEC-6细胞中IDO1基因的部分第2、3外显子序列,建立鼠IEC-6的IDO1 KO(IDO1-/-)细胞系,并给予两个细胞系(野生型和IDO1-/-)放射处理。C57BL/6野生型小鼠和IDO1基因敲除(IDO1-/-)小鼠也给予腹部X射线照射以建立细胞和动物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模型。使用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野生型和IDO1-/-的IEC-6细胞及小鼠肠道组织中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在放射前、后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证实IDO1在鼠IEC-6细胞、肠道组织中均有表达。对TCGA和GTEX数据集分析后也同样看到IDO1基因在结肠癌、直肠癌、正常肠道组织中均有表达,但癌组织中IDO1水平较正常肠道组织高(P <0.05)。体内外的放射照射后,IDO1、Claudin 1、Occludin、ZO-1等出现明显变化:与放射前比,放射后的细胞和小鼠组织中的IDO1的表达水平升高(P <0.05),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Occludin、ZO-1则下降(P <0.05);与野生型IEC-6细胞和小鼠相比,在IDO1-/- IEC-6细胞和小鼠肠组织中,Claudin 1、Occludin、ZO-1 下降更显著(P <0.05)。结论:IDO1在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功能而实现的。
2023 Vol. 53 (4): 269-275,284 [摘要] ( 266 ) HTML (1 KB)  PDF (2307 KB)  ( 610 )
276 构建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复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
林琼琼,赵志光,庄晓苹,黄龙,覃海德,阮红莲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7月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按照7:3的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 =474)和验证集(n =201),在训练集中构建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212例(31.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利用所得到的6个预测因子构建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绘制可视化的列线图,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 =0.741~0.834),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720(95%CI =0.644~0.796),DCA显示阈值概率在0.2~0.9 时该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净收益高。结论: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表现良好,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与预测。
2023 Vol. 53 (4): 276-284 [摘要] ( 323 ) HTML (1 KB)  PDF (1763 KB)  ( 719 )
285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代谢组学分析
孙一宁,杨纯,黄颖,葛丽娜,姜丹,林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4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通过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anti-VEGF)治疗后眼内代谢的变化。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例BRVO继发ME患者抗VEGF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房水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技术进行代谢物的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差异表达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功能注释。结果:抗VEGF治疗1个月后,所有BRVO继发ME患者的黄斑中心厚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A和OPLS-DA分析结果显示,BRVO继发ME患者房水的代谢产物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房水中的4-Oxo-2-壬烯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PC(16:0)、7-烯胆(甾)烷醇和PC[20:4(8Z、11Z、14Z、17Z)/P-18:0]等代谢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 <0.05)。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含量降低的代谢物主要富集在甘油磷脂代谢、α-亚油酸代谢和亚麻酸代谢等通路(P <0.05)。结论:抗VEGF治疗后的BRVO继发ME患者眼内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脂类代谢物水平明显降低。
2023 Vol. 53 (4): 285-290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1813 KB)  ( 532 )
291 AR-A014418抑制SOX2的表达促进软骨肉瘤顺铂敏感
刘繁荣,滕红林,肖建如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5

目的:通过细胞实验探究GSK3β基因对人类软骨肉瘤细胞系HCS 2/8 和SW 1353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软骨肉瘤(CS)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CS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SOX2蛋白变化;通过联药实验验证AR-A014418 和顺铂联合用药的效果。结果:敲低GSK3β显著抑制软骨肉瘤增殖和侵袭能力(P <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随着GSK3β敲低,细胞内SOX2的蛋白表达量下降(P <0.05),并且其mRNA水平没有显著变化(P >0.05)。AR-A014418可以有效抑制CS细胞内SOX2的表达,AR和顺铂联合用药效果显著。结论:敲低GSK3β能够抑制SOX2的蛋白表达而促进CS对化疗的敏感性。AR-A014418作为GSK3β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杀伤CS细胞的作用,其能与顺铂有良好的联药效果。

2023 Vol. 53 (4): 291-297,304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2547 KB)  ( 604 )
298 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
马海棋,翟惠敏,李冰,李娟,骆佳慧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6
目的: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2 年3月—2022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北京地区艾滋病社会组织招募765例HIV/AIDS患者进行在线调查,调查内容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艾滋病心理痛苦量表。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数据765 份,被调查HIV/AIDS患者艾滋病心理痛苦检出率83.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固定工作(OR =5.004,95%CI =1.867~13.410,P =0.001)、接受抗病毒治疗1~3 年(OR =2.613,95%CI =1.354~5.044,P =0.004)、不按时服药(OR =31.277,95%CI =4.143~236.092,P =0.001)是艾滋病心理痛苦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已婚(OR =0.320,95%CI =0.187~0.550,P <0.001)、坚持使用安全套(OR =0.267,95%CI =0.127~0.563,P =0.001)、确诊时间长(OR =0.115,95%CI =0.024~0.550,P =0.007)、月收入>1 0000元(OR =0.265,95%CI =0.095~0.737,P =0.01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艾滋病心理痛苦,其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艾滋病心理痛苦的评估,并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 Vol. 53 (4): 298-304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1411 KB)  ( 680 )
305 温州市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及特征分析
吴联朋,徐克,何贵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7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温州市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RR-MTB)的耐药情况,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MDR/RR-TB患者的菌株与临床资料,对菌株进行WGS。分析菌株对15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同时绘制耐药情况弦图,以及准广泛耐药结核(Pre-XDR-TB)与广泛耐药结核(XDR-TB)菌株耐药情况热图。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占75.93%,>45岁占50.00%,温州本地户籍占83.33%,无固定职业占92.59%,治疗类型中复治占40.74%。患者性别(男、女)间,年龄(<30、30~45、>45岁)间,户籍(本地、外地)间,职业(无固定职业及体力劳动者、非体力劳动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治与复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株菌株对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利福平(100.00%,54/54)、异烟肼(83.33%,45/54)、链霉素(50.00%,27/54)、乙胺丁醇(38.89%,21/54)、吡嗪酰胺(35.19%,19/54)、氟喹诺酮类(24.07%,13/54)、丙硫异烟胺(24.07%,13/54)、卡那霉素(9.26%,5/54)、阿米卡星(9.26%,5/54)、卷曲霉素(9.26%,5/54)、对氨基水杨酸(7.41%,4/54)、利奈唑胺(1.85%,1/54);对贝达喹啉、环丝氨酸、氯法齐明未产生耐药。共检出65种基因突变类型,以katG_S315T(35株,占77.78%)、rpoB_S450L(26 株,占48.15%)、embB_M306V(11株,占52.38%)、rpsL_K43R(21株,占77.78%)、gyrA_D94G(4 株,占30.77%)突变多见。检出3株(5.56%)XDR-TB菌株和10株(18.52%)Pre-XDR-TB菌株。结论:温州市MDR/RR-TB患者以本地、中老年、无固定职业、男性为主,复治比例较高。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较高,以katG、rpoB、embB、rpsL、pncA、gyrA 基因突变为主,对贝达喹啉、利奈唑胺、环丝氨酸、氯法齐明等耐药率较低。MDR/RR-TB中Pre-XDR-TB比例较高。
2023 Vol. 53 (4): 305-310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1568 KB)  ( 462 )
       护理研究
311 应用灾害脆弱性分析提升住院病区护理应急管理能力
周玉凤,冯小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8
目的:应用灾害脆弱性分析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病区护理管理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高风险环节应急预案,提高护理应急管理能力。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近3年院内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护理安全质量委员会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风险指标的筛选和确定,运用Kaiser模型评估工具,计算危害风险值并排序。结果:护理管理风险指标体系包括:A管理指服务管理风险7 项、B重点环节风险5 项、C患者事故风险7项、D支持保障系统风险1项、E护理人员相关风险1项。危害风险值排序前5的指标及风险值依次为:C1患者发生肺栓塞(58.33%)、C3患者跌倒/坠床(56.02%)、C4患者心脏骤停事件(53.82%)、C6患者发生误吸/窒息(52.86%)、A1医院感染暴发(51.68%)。结论:灾害脆弱性分析是医院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者要动态评估住院病区护理管理风险,对高风险事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升护理应急管理能力,保证患者安全。
2023 Vol. 53 (4): 311-314,318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1463 KB)  ( 547 )
315 基于PDCA的护理管理降低PET/CT受检者显像剂外渗发生率的应用效果
张秀云,纪晓微,黄仁义,殷薇薇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09
目的:探究PDCA管理对降低PET/CT受检者显像剂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 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ET/CT检查的939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行PET/CT检查的1 905例受检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流程,实验组在传统护理流程基础上加以PDCA管理进行流程改造。比较两组受检者显像剂外渗发生率及外渗严重程度。结果:对照组受检者发生显像剂外渗13 例(1.38%),实验组受检者发生显像剂外渗11例(0.58%),实验组受检者的显像剂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显像剂外渗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PDCA管理能够有效降低PET/CT受检者显像剂外渗发生率,提高受检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2023 Vol. 53 (4): 315-318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1438 KB)  ( 566 )
319 超声震荡联合多酶液在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清洗中的应用效果
王慧敏,范小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0
目的:探讨超声震荡联合多酶液在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清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常规使用的各类器械428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4件,对照组采用多酶液预清洗,试验组采用超声震荡联合多酶液预清洗。比较2组清洗质量及清洗后细菌学检测合格情况。结果:试验组器械清洗后放大镜检测合格率、三磷酸腺苷荧光检测合格率及肉眼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98.13% vs. 93.93%,94.39% vs. 87.38%,99.53% vs. 9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器械清洗后即刻、30 min、2 h细菌学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99.07% vs.95.79%,97.20% vs. 92.06%,92.99% vs. 8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超声震荡联合多酶液应用于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清洗,可有效清除残留物质,保障灭菌效果,提高清洗合格率。
2023 Vol. 53 (4): 319-321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381 KB)  ( 816 )
       病例分析
322 色素性Xp11易位性肿瘤2例
李肖依,杨春秀,谢吻,余方,肖书渊,李跃莹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1
2023 Vol. 53 (4): 322-324,327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1615 KB)  ( 552 )
325 I型神经纤维瘤病腹膜后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1例
武文一,金劲激,吴亮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2
2023 Vol. 53 (4): 325-327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1587 KB)  ( 457 )
328 以玛丽约瑟夫结节为主要症状的卵巢癌1例
赵珍,王焱,任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3
2023 Vol. 53 (4): 328-33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560 KB)  ( 586 )
       医学人文
331 不同社会距离下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纠纷中攻击行为的影响
毕亚萱,丁川,王沛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4
目的:考察不同社会距离下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医患纠纷事件作为群际威胁的实验材料,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和内隐联想范式获取攻击性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不同社会距离的攻击性差异。结果:不同社会距离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群际间威胁所引发的内隐攻击行为影响不同:当社会距离较远时,隐性攻击明显增强[t(58)=2.59,P =0.013]。结论:建立社会距离更近的医患双方共同内群体认同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医患关系。
2023 Vol. 53 (4): 331-334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1414 KB)  ( 531 )
335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视阈下“就医一件事”智慧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张瑜,高志宏,孙桢,郝海宾,陈三泽,王美豪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5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就医体验要求更高。笔者选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研究视角,从构建、应用以及结果等多维度来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医一件事”智慧服务新模式。该模式融人文关怀与数字化改革手段为一体,优化了原有就医流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同质管理与服务,落实患者就医“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取得了一些成效,为医疗机构开展智慧服务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 Vol. 53 (4): 335-339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1617 KB)  ( 803 )
       高教研究
34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路径探索——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周建国,王教志,陈丽,吴茂华,黄萍,肖健,张翌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4.016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突出强调要培养一流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顶端,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提升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当下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现实境况存在诸多不足,温州医科大学在提升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故本文以该校为实践案例,剖析其提升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体系方案,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流程管理以及导师建设等进行路径探索,以期为其他各个地方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一定实践参考。
2023 Vol. 53 (4): 340-344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1427 KB)  ( 590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