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2年 52卷 9期
刊出日期:2022-09-25

论著
病例分析
高教研究
封面和目录
经验交流
 
 
       封面和目录
0 目录封面封底
2022 Vol. 52 (9): 0- [摘要] ( 358 ) HTML (1 KB)  PDF (449 KB)  ( 537 )
       论著
689 铁皮石斛中菲类化合物反应性与药代动力学计算
翁约约,李震岳,余德观,曾婧婕,吴守彪,刘潇潇,王朝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1
目的:比较分析铁皮石斛中菲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谱学性质、反应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为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ωB97XD/6-311+G(d ,p )方法计算研究铁皮石斛中12 种菲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并分析分子表面静电势、全局和局部反应性描述符,预测反应活性,同时借助ACD/Labspercepta平台预测其成药性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2种菲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溶剂稳定性。紫外-可见光谱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发现反应活性顺序是菲醌型>菲型>二氢菲型,而各个化合物的活性位点是化合物1~8(菲型),C9与C10 反应活性最高;化合物9(菲醌型)酮基上的O反应活性最高;化合物10、11、12(二氢菲型)连接供电子基团的C2与C7反应性强;12种化合物中-OH(O)易发生亲电反应。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12 种菲类化合物均符合Lipinski类药性原则,被动扩散能力佳,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化合物6、7、8在小肠内吸收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肝药酶基本无抑制作用。12种菲类化合物中,化合物6、7、8、9、12无心脏毒性。结论:计算研究可揭示铁皮石斛中菲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阐明其活性作用部位,为结构改造和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022 Vol. 52 (9): 689-696 [摘要] ( 473 ) HTML (1 KB)  PDF (2139 KB)  ( 825 )
697 心脏磁共振Native T1在Takotsubo综合征和左前降支梗阻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苏燕萍,卢陈英,吕玲春,郑沈菲,王君禾,陈敏江,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2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初始T1值(Native T1)在Takotsubo综合征(TTS)和左前降支梗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LAD)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 年1月至2022 年2月就诊于丽水市中心医院的TTS患者13 例,AMI-LAD患者26例,均行CMR检查,包括Cine、T2-STIR、T1-mapping、T2-mapping及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序列。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B型脑利钠肽(BNP),左室心功能参数包括射血分数(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全局径向应变(GSR)、全局环向应变(GSC)、全局纵向应变(GSL)及Native T1、细胞外容积(ECV)、初始T2值(Native T2)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建模分析。结果:TTS组女性患者为11例(84.2%),AMI-LAD组女性患者为11例(42.3%),TTS较AMI-LAD女性患者比例更高(P =0.012),且其BMI值较AMI-LAD组低(P =0.043)。相比于AMI-LAD,TTS组CTNI、CKMB水平明显降低,BNP、CRP、CK、LDH水平则明显升高(P <0.05),左心室及水肿节段平均Native T1、Native T2值较高,而ECV值较低(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 =1.001,95%CI =1.000~1.003,P =0.040)及Native T1(OR =1.021,95%CI =1.002~1.040,P =0.030)是TTS鉴别AM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NP、Native T1、联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852(95%CI =0.702~0.945)、0.911(95%CI =0.776~0.978)、0.920(95%CI =0.787~0.983),灵敏度分别为84.62%、84.62%、84.62%,特异度分别为76.92%、84.62%、96.15%。结论:Native T1在TTS和AMI-LAD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BNP可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2022 Vol. 52 (9): 697-704 [摘要] ( 426 ) HTML (1 KB)  PDF (1940 KB)  ( 530 )
705 低温微创冷冻减脂动物模型的构建
胡大利,曹卫红,朱莉莉,仇灵江,林威钢,蔡卫超,杨霖璟,叶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3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皮下脂肪微创冷冻减脂实验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低温组(0 ℃组、-20 ℃组、-40 ℃组、-60 ℃组、-80 ℃组)以及室温对照(Control组),利用不同低温干预造成大鼠皮下脂肪局部冷损伤,观察脂肪厚度及病理学改变。结果:超声示各低温组均有不同程度脂肪厚度减少,在无皮肤损伤情况下低温-60 ℃干预60 s时脂肪厚度减少最为明显(P <0.01)。病理学显示局部冷冻后随着温度的降低,炎症细胞浸润与脂肪细胞破坏愈加明显,在低温-60 ℃干预60 s 3 d后脂肪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达到峰值(P <0.01)。与Control组比,-60 ℃组脂肪组织内NF-κB-p65在第2 周时表达明显上升,TGF-β1在第4周时阳性表达明显上升(P <0.01)。-20 ℃组TUNEL染色细胞凋亡逐渐增多,-60 ℃组干预60 s3 d后细胞凋亡最明显(P <0.01)。结论:采用低温探针技术在低温-60 ℃干预60 s条件下,可建立稳定的SD大鼠皮下脂肪微创冷冻减脂模型。
2022 Vol. 52 (9): 705-711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2281 KB)  ( 579 )
712 人参皂苷Rh2通过调控GSK-3β/Wnt双信号通路影响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
潘天龙,潘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Rh2)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Rh2在骨肉瘤中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的Rh2 处理骨肉瘤细胞,用MTT法检测骨肉瘤细胞活性的变化;用基质凝胶(Matrigel)侵袭和孔膜法(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用Annexin V-FITC/PI调亡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肉瘤细胞的调亡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侵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肉瘤细胞经过不同浓度的Rh2处理后,MTT实验结果表明Rh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生长(P <0.05)。Matrigel侵袭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表明Rh2可以有效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侵袭与迁移(P <0.05)。Annexin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Rh2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反应(P <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则显示Rh2 可以上调Bax、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抑制Bcl-2、PARP、MMP2、MMP9 蛋白的表达。Rh2 还可以通过激活GSK-3β并抑制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相关蛋白来达到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反应的作用。结论:Rh2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GSK-3β并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2022 Vol. 52 (9): 712-717 [摘要] ( 444 ) HTML (1 KB)  PDF (2001 KB)  ( 521 )
718 自动心肌运动定量技术评价蒽环类药物致白血病儿童心脏毒性的价值
陈凯,吴道珠,叶万定,王亮,周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5
目的:探讨自动心肌运动定量(aCMQ)技术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亚临床左室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采用DVLD方案诱导化疗的30例ALL患儿作为白血病组,在化疗前和化疗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期选取性别匹配的2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与晚期最大峰值流速(A)比值(E/A)、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比值(E/e’)、e’与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比值e’/a’。运用aCMQ技术获得两腔心纵向应变(AP2LS)、三腔心纵向应变(AP3LS)、四腔心纵向应变(AP4LS)及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短轴基底段环向应变(SAXBCS)、左室短轴中间段环向应变(SAXMCS)、左室短轴心尖段环向应变(SAXACS)及整体环向应变(LVGC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白血病组与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化疗前组及化疗后组LVEF、LVFS、E/A、E/e’、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前组AP4LS、AP3LS、AP2LS、GLS、SAXBCS、SAXMCS、SAXACS及GC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化疗后组SAXBCS、SAXMCS值与化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后组AP4LS、AP3LS、AP2LS、GLS、SAXACS及GCS参数绝对值低于对照组和化疗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MQ技术能早期发现儿童ALL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亚临床左室功能损害,可作为一种评估左室收缩功能相对准确的方法。
2022 Vol. 52 (9): 718-723 [摘要] ( 339 ) HTML (1 KB)  PDF (1624 KB)  ( 465 )
724 老年肝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吴珍珠,陈意,孙皓月,潘居易,叶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6
目的:探讨老年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肝脓肿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出院诊断为肝脓肿的成人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比较2 组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结果、病原学特点、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408 例成人肝脓肿患者,其中老年组200例(49.0%),非老年组208例(51.0%)。与非老年组患者相比,女性在老年组中更多见(46.0% vs. 29.8%,P =0.001),老年组患者更容易合并胆道疾病(45.0% vs. 28.8%,P =0.001)、高血压病(61.0% vs. 29.3%,P <0.001)和高尿酸血症(6.5% vs. 1.9%,P =0.025);在影像表现上,2组患者均以5~10 cm大小、单发肝脓肿最多见。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2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抗生素联合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或穿刺抽液治疗是老年组肝脓肿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与非老年组患者的治疗选择并无差异。并发症方面,老年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老年组患者接近,但更容易并发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不全,往往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均P <0.05)。结论:老年肝脓肿患者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但女性
发病率较高,具有更多合并症,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致病菌,经有效治疗预后较好,但往往需要更长住院时间。
2022 Vol. 52 (9): 724-728,735 [摘要] ( 382 ) HTML (1 KB)  PDF (1315 KB)  ( 489 )
729 门静脉栓塞术治疗III型及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后肝再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刘艺飘,郭志英,刘家兴,樊海宁,卢倩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7
目的:探讨门静脉栓塞(PVE)术治疗Bismuth-Corlett III型及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后肝再生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72例通过PVE术治疗Bismuth-Corlett III型、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PVE术后第3周未来肝残余量再生率中位数进行分组,分为高再生组(38 例)和低再生组(34 例)。对两组患者肝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及生存时间序列分析。结果:PVE前预保留肝容积(FLR)为(447.97±99.93)mL,预保留肝容积率(FLRR)为33.83%,小于40%的临界值。PVE术后3 周患者FLR增长至(582.80±106.60)mL,FLRR中位数为44.32%。ΔFLR为(134.83±48.73)mL,FLR再生率中位数为27.6%。高再生组和低再生组间PVE前Bismuth-Corlett分型(P =0.027)、CA19-9水平(P =0.037)、区域淋巴结转移(P =0.019)及肝纤维化(P =0.01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肝纤维化(P =0.034)是影响PVE后肝再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2 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为12.2个月,95%CI =7.934~16.406。高再生组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为18.0个月,低再生组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为5.8个月,比较两组总体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1)。结论:治疗Bismuth-Corlett III型、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PVE术可以促进肝再生。高再生组较低再生组的生存时间的中位数延长。肝再生的影响因素有胆管癌分型、淋巴结转移、CA19-9、纤维化,其中肝纤维化是影响肝再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2022 Vol. 52 (9): 729-735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1359 KB)  ( 521 )
736 基于数据挖掘模型分析1-3-β-D葡聚糖、LDH、CD4+ T淋巴细胞、CRP联合检测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
吴联朋,潘思航,徐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8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乳酸脱氢酶(LDH)、CD4+ T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于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15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70例合并PCP患者为研究组(AIDS/PCP组),145例肺部无感染患者为对照组(AIDS组)。检测两组患者1-3-β-D葡聚糖、LDH、CD4+ T淋巴细胞、CRP水平,构建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模型、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决策树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1-3-β-D葡聚糖、LDH、CD4+ T淋巴细胞、CRP联合检测对AIDS合并PCP的诊断效能。结果:AIDS/PCP组的1-3-β-D葡聚糖、LDH、CRP水平显著高于AIDS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AI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构建的MLP神经网络模型1-3-β-D葡聚糖、LDH、CD4+ T淋巴细胞、CRP联合检测诊断AIDS合并PCP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88.97%、86.47%、87.6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CHAID决策树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70.34%、84.12%、77.78%,AUC为0.871;Logistic回归模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分别为89.66%、84.71%、86.98%,AUC为0.939。结论:MLP神经网络模型联合1-3-β-D葡聚糖、LDH、CD4+ T淋巴细胞、CRP检测对AIDS合并PCP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2022 Vol. 52 (9): 736-740,746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1507 KB)  ( 524 )
741 早期母爱剥夺致大鼠成年后疼痛情绪加剧的神经机制
董亚,陈春,李海静,林丽,林振浪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09
目的:探讨早期母爱剥夺致大鼠疼痛情绪加剧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大鼠按笼别随机分为母爱剥夺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母爱剥夺(限制筑巢材料)模型,对照组给予足量的筑巢材料,母爱剥夺组给予对照组1/3的筑巢材料,其他条件均相同。2月龄时记录大鼠的体质量,进行福尔马林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模型(F-CPA)实验,随后麻醉大鼠,抽取脑脊液及血,取脑,采用ELISA法测定脑脊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皮质醇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组织中c-Fos蛋白阳性细胞数目改变。结果:2月龄时,母爱剥夺组大鼠体质量(300.1±67.2)g,对照组(294.3±59.3)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大鼠第4天试验后的脑脊液ACTH浓度为(173.6±21.7)ng/mL,而母爱剥夺组为(186.2±16.0)ng/mL,母爱剥夺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大鼠第4天试验后的血皮质醇浓度为(141.7±15.4)ng/mL,而母爱剥夺组为(158.0±22.7)ng/mL,母爱剥夺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母爱剥夺组在髓板内核内侧核区、岛叶皮层有c-Fos蛋白的表达,对照组在该部位无表达。结论:早期通过限制母鼠筑巢材料,可引起子鼠血皮质醇、脑脊液的ACTH改变,建立一种新型的母爱剥夺大鼠模型。髓板内核内侧、岛叶皮层c-Fos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新生儿期母爱剥夺痛情绪有关的神经机制。
2022 Vol. 52 (9): 741-746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1612 KB)  ( 564 )
747 cTEE、cTCD及TEE对卵圆孔未闭的临床诊断价值
王恺婧,陈晨,倪显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0
目的:探讨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TTE)、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TCD)及食道心超(TEE)等检查对卵圆孔未闭(PF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140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行PFO封堵术患者(A组)与右心导管检查未见PFO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基线资料、cTTE、cTCD及TEE。比较两组间在cTTE、cTCD分流量大小、TEE卵圆孔大小差异及cTTE气泡出现的时间差异,并绘制这些指标诊断PFO的ROC曲线。结果:cTTE下A组与B组比中-大量分流占比更大。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后和总评分情况下A组中-大量分流占比均显著大于B组(67.35% vs. 42.86%,P =0.04;100.00% vs. 71.42%,P <0.001;81.63% vs. 51.43%,P =0.004)。cTCD下A组与B组相比中-大量分流占比更大(75.90% vs. 19.35%,P <0.001)。TEE下A组与B组相比PFO裂隙更大(2.18±0.78 vs. 1.19±0.78,P <0.001)。用cTTE、cTCD、TEE等指标做PFO诊断的ROC曲线,结果提示cTCD、TEE两个指标ROC曲线下面积较大,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 <0.05)。在cTTE气泡出现的时间方面,A组气泡出现时间小于等于5个心动周期的患者比例显著大于B组(73.47% vs.42.86%,P =0.007)。结论:cTCD、TEE检查对于PFO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综合价值优于cTTE检查。
2022 Vol. 52 (9): 747-751 [摘要] ( 365 ) HTML (1 KB)  PDF (1622 KB)  ( 562 )
       经验交流
752 成人抗sulfatide抗体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
闵晶晶,陈琪,王小同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1
目的:探讨成人抗sulfatide抗体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3例抗sulfatide抗体阳性GBS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 例患者中,男2 例,年龄分别为84岁、66岁,女1例,年龄为26岁。1例发病前10余天有食管恶性肿瘤术后继发重症感染病史,1例发病前1周有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方面1例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2例表现为四肢急性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其中1例患者合并呼吸困难故予以气管插管。电生理结果示:3例均有四肢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双下肢明显,以感觉神经的轴索损伤为主。3例患者腰穿均提示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抗sulfatide抗体均阳性,头颅磁共振平扫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上2例患者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明显好转,1例患者家属拒绝免疫治疗,经积极抗感染后成功拔管脱机,但肢体功能仍有明显障碍。结论:成人抗sulfatide抗体阳性的GBS四肢感觉运动都可受累,感觉障碍更为明显,电生理以感觉轴索损害为主,免疫治疗有一定疗效,整体预后良好。
2022 Vol. 52 (9): 752-756 [摘要] ( 525 ) HTML (1 KB)  PDF (1339 KB)  ( 774 )
757 骨科手术机器人3D模式下辅助经皮固定骶髂螺钉的学习曲线
张天,季滢瑶,胡加林,翁琪昊,金亚平,杨雷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2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3D模式下辅助经皮固定骶髂螺钉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 年3月在乐清市人民医院应用天玑II骨科手术机器人在3D模式下辅助行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1例患者根据手术日期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分为前、中、后期3组,将完成的第1至第10例设为前期组,第11至第20例设为中期组,第21至第31例为后期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骶髂螺钉位置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并发症。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的平均手术时间随手术病例数增加而显著减少,其中前期组与中、后期平均手术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期组和后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8)。结论:天玑II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骶髂螺钉的学习曲线前期较为陡峭,开展10例后可趋于平稳。骨科手术机器人3D模式下辅助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精度,缩短手术时间。
2022 Vol. 52 (9): 757-761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1776 KB)  ( 561 )
       病例分析
762 宫颈锥切术后中期妊娠药物流产子宫破裂1例
许宁宁,施文银,陆叶青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3
2022 Vol. 52 (9): 762-763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1301 KB)  ( 548 )
764 PET/CT、TBLB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漏诊肺腺癌1例
管媛,张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4
2022 Vol. 52 (9): 764-766,770 [摘要] ( 328 ) HTML (1 KB)  PDF (1657 KB)  ( 729 )
767 乳腺非典型性腺肌上皮瘤1例
袁军,李娜,凌利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5
2022 Vol. 52 (9): 767-770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1759 KB)  ( 633 )
       高教研究
771 “互联网+教育”下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海燕,曹真胜,王秀颖,秦化祥,胡荣党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9.016
目的:打破传统正畸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正畸理论知识的理解,将虚拟仿真诊疗实验结合到口腔正畸学的教学中,并探讨其教学效果。方法:引入真实病例开发突面型虚拟仿真诊疗实验,构建口腔正畸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选取温州医科大学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学生为实验组,结合虚拟仿真诊疗实验,2班学生为对照组,未结合虚拟仿真诊疗实验。从应用效果反馈和学生知识能力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虚拟仿真诊疗实验在口腔正畸学的教学中应用后,实验组学生期终考试成绩(88.87±4.58)分,高于对照组的(85.46±4.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教学反馈显示实验组对虚拟仿真诊疗实验的认可度较高,自觉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开始建立正确的正畸设计思路。结论:将虚拟仿真诊疗实验结合到口腔正畸学的教学中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能加深学生对正畸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及操作能力,通过网络反馈平台和网络作业评价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答疑解疑,切实提高口腔正畸学教学水平。
2022 Vol. 52 (9): 771-774,封三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1399 KB)  ( 688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