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2年 52卷 8期
刊出日期:2022-08-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调查研究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目录封面封底
导读:
2022 Vol. 52 (8): 0- [
摘要
] (
272
)
HTML
(1 KB)
PDF
(4894 KB) (
591
)
论著
603
黄芪-莪术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靶网络识别及配伍机制探讨
孙浩,郑涌泉,徐梦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1
目的:识别黄芪-莪术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靶网络并探讨其配伍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构建宫颈癌疾病总网络并进行GO聚类而获得背景网络,同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确定潜在关键靶点。通过对背景网络中的凋亡相关子网络进行k-核分解以确定凋亡相关靶网络。通过分子对接和TOPSIS法评估靶网络中潜在关键靶点并确定潜在有效成分。通过CCK-8法、TUNEL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Western blot分析等细胞分子实验评估黄芪-莪术诱导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能力并探讨潜在配伍机制。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64个黄芪和44个莪术的潜在有效成分协同作用于14个潜在关键靶点构成的靶网络,同时绝大多数黄芪(60个)和莪术(38个)的成分分别作用于p53 和β-catenin。实验结果表明,黄芪-莪术水提液在24 h和48 h的IC50分别为62.47 mg/mL和50.37 mg/mL。黄芪-莪术水提液能诱导宫颈癌SiHa细胞G0/G1期阻滞并发生早期凋亡。黄芪-莪术水提液能提高p53的表达水平(P <0.05),而对β-catenin的影响不明显(P >0.05)。结论:黄芪-莪术可能通过其多个有效成分协同调控以p53为主的靶网络,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发挥诱导宫颈癌细胞早期凋亡的作用。
2022 Vol. 52 (8): 603-612 [
摘要
] (
354
)
HTML
(1 KB)
PDF
(2623 KB) (
649
)
613
木香内酯DSPE-PEG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王成德,许允求,苏志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2
目的:制备木香内酯(MCL)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酰乙醇胺(MCL@DSPE-PEG)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和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MCL@DSPE-PEG纳米胶束,观察其外观特征,检测其粒径、多分散系数(PDI)、载药量、包封率。比较MCL原料药和MCL@DSPE-PEG纳米胶束在pH 7.4枸橼酸盐缓冲液中的药物释药情况。将U87 和U251胶质瘤细胞分为模型组和MCL@DSPE-PEG纳米胶束组;观察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生长抑制情况和细胞内凋亡相关Caspase3、Caspase8、Bcl-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所制备的MCL@DSPE-PEG纳米胶束呈现大小比较均一的椭球形,其粒径为(123.8±0.5)nm,PDI为0.236±0.005,载药量为8.96%±0.56%,包封率为85.49%±3.66%,144 h的累积释放度为73.30%,而MCL原料药在48 h内已基本释放完全。 MCL@DSPE-PEG纳米胶束可抑制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生长及细胞克隆形成。与模型组比较,MCL@DSPE-PEG纳米胶束组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Caspase3、Caspase8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成功制得MCL@DSPE-PEG纳米胶束,其具有诱导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2022 Vol. 52 (8): 613-619 [
摘要
] (
575
)
HTML
(1 KB)
PDF
(1784 KB) (
771
)
620
大黄酸通过抑制CDK9/STAT3途径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陈马云,姚一竹,朱琳,蔡朝阳,徐梓玮,孙君委,王良兴,黄晓颖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3
目的:探究中药单体大黄酸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SPF级SD大鼠为研究对象,设置常氧组(N)、低氧组(H)、低氧+大黄酸组(HR)。Western blot法检测每组大鼠体内提取的肺组织匀浆中p-CDK9、CDK9、p-STAT3/STAT3、PCNA、Bcl-2、Bax、Caspase-3、Cleaved-Caspase-3(CC-3)蛋白表达差异。以右心导管法插管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评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称重法检测右心肥厚程度,HE染色后观察血管形态以评估大鼠的肺血管重塑情况。结果:与N组比,H组肺匀浆中p-CDK9、CDK9、p-STAT3/STAT3、PCNA、Bcl-2 蛋白表达均上调,而Bax、Caspase-3、CC-3 蛋白表达下调(均P <0.05),H组大鼠的mPAP及右心肥厚指数显著上升(均P <0.05),管壁面积(WA)/管总面积(TA)明显增加(P <0.05),提示大鼠的肺血管重塑程度明显加重;与H组比,HR组肺匀浆中p-CDK9、CDK9、p-STAT3/STAT3、PCNA、Bcl-2蛋白表达均下调,而Bax、Caspase-3、CC-3 蛋白表达上调(均P <0.05),mPAP及右心肥厚指数显著降低(均P <0.05),WA/TA明显降低(P <0.05),提示肺血管重塑改善。结论:大黄酸可能通过抑制CDK9的表达及磷酸化,抑制STAT3的磷酸化,缓解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改善肺血管重塑和右心肥厚。
2022 Vol. 52 (8): 620-624 [
摘要
] (
451
)
HTML
(1 KB)
PDF
(2188 KB) (
816
)
625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及长病变中的应用
闫希贵,彭怀明,郑勇,黄春萍,刘文民,杨德业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4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参考直径≥2.8 mm)以及大血管原位长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参考直径≥2.8 mm,病变长度≥20 mm)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患者80例,均为给予DCB治疗的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采用计算机定量冠脉造影分析软件(QCA)分别对所纳入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三个不同时刻的冠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评估DCB的疗效;将入选的患者按照靶血管病变长度分成2组,即病变长度<20 mm组(n =45)和病变长度≥20 mm组(n =35),评估DCB治疗冠脉大血管原位长病变的疗效。结果:所纳入病例靶血管的病变长度为(15.71±5.98)mm,参考直径为(3.22±0.34)mm,在(15.89±9.34)个月的随访时间里,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卒中。所有随访患者中未出现再次靶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病例,随访时的晚期管腔丢失为(-0.01±0.26)mm。不同病变长度组患者晚期管腔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3±0.3)mm vs.( -0.03±0.23)mm,P =0.615]。结论:DCB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及原位长病变安全、有效,并能减少冠脉靶病变的晚期管腔丢失。
2022 Vol. 52 (8): 625-631 [
摘要
] (
376
)
HTML
(1 KB)
PDF
(1356 KB) (
693
)
632
临床试验中纵向缺失数据不同处理策略统计性能的比较
赵淑珍,金东镇,李慧慧,赖梦园,黄若谷,毛广运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5
目的:评估不同缺失值处理方法在不同缺失模式、缺失机制及缺失比例下双臂优效临床试验中的统计性能,筛选出相应的最优缺失值处理方式。方法:使用SAS 9.4 软件分别生成不同缺失模式(单调缺失或任意缺失)、缺失机制(完全随机缺失或随机缺失)以及不同缺失比例(0%~5%、5%~10%、10%~15%)的纵向模拟数据集,基于各模拟数据集分别使用不同缺失值处理策略进行疗效估计,并分别与完整数据集比较,以评价不同缺失值处理方式的统计性能。结果:当缺失比例<5%时,任意缺失模式下不同缺失值处理方式所得效应估计值均较为接近,单调缺失模式下只有重复测量混合效应模型(MMRM)以及多重填补后协方差分析误差较小。当缺失比例>5%时,不论缺失机制以及缺失模式,不同协方差矩阵结构的MMRM以及多重填补不同次数后协方差分析所得效应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仍最接近,且前者较后者更为稳定。而单一填补方式以及模式混合模型(PMM)随着缺失比例增加,其效应估计的误差也增加,尤其是单调缺失,当缺失比例为10%~15%时其误差最大。结论:不同缺失比例(0%~5%、5%~10%、10%~15%),缺失模式(单调缺失或任意缺失)以及缺失机制(完全随机缺失或随机缺失)下,MMRM误差最小,提示MMRM是处理双臂优效性临床试验中纵向定量数据缺失的首选方案。
2022 Vol. 52 (8): 632-637 [
摘要
] (
417
)
HTML
(1 KB)
PDF
(1552 KB) (
1274
)
638
基于列线图的高血压患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破裂风险预测
苏娜,周甲丰,林博丽,朱冬勤,杨运俊,陈勇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6月合并高血压的MCA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54例合并高血压的MCA动脉瘤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 =2.277,P =0.022)、纵横比(OR =10.270,P <0.001)、不规则形态(OR =4.747,P <0.001)和动脉瘤位置(OR =3.161,P =0.001)是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866),预测准确度为82.68%。结论:纵横比、不规则形态、位置和性别是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列线图预测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具有可行性,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2022 Vol. 52 (8): 638-644 [
摘要
] (
438
)
HTML
(1 KB)
PDF
(1561 KB) (
611
)
645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实性假乳头状瘤
周永进,高瑞杰,江春燕,邓晶晶,夏水伟,沈少博,王祖飞,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7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Ts)与实性假乳头状瘤(SPTs)的价值。方法:纳入87例经病理证实的NF-pNETs和SPTs,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62例)和验证组(25 例)。使用A.K.软件对CT平扫、动脉期和延迟期图像提取肿瘤纹理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算法、套索(LASSO)算法及10折交叉验证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出最具特征的参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相关因子结合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区分二者的诊断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获益情况。结果:CT平扫、动脉期和延迟期图像提取的396个特征经mRMR、LASSO和10折交叉验证筛选后最终保留特征分别为8个、6个、7个,综合模型最终保留10个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包含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和CT平扫、动脉期、延迟期联合的Rad-score综合影像组学列线图。综合影像组学列线图的预测效能优于CT平扫、动脉期和延迟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 =0.94~1.00),验证组为0.92(95%CI =0.81~1.00)。DCA显示风险阈值大于0.45时,使用综合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鉴别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结论:基于CT平扫、动脉期和延迟期构建的综合影像组学列线图对NF-pNETs和SPTs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可辅助作为一种术前评估的无创性影像学手段。
2022 Vol. 52 (8): 645-651,656 [
摘要
] (
483
)
HTML
(1 KB)
PDF
(1704 KB) (
595
)
652
中老年脑出血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状及影响因素
陈秀芳,孙自芬,王晓雪,董晓晨,胡平浪,洪显钗,陈婵,王红霞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8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1.73,95%CI =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 =4.13,95%CI =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 =4.73,95%CI =2.25~9.78)、Wells评分≥2 分(OR =3.54,95%CI =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 =3.06,95%CI =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 =0.55,95%CI =0.28~0.96)。结论:中老年人脑出血后DVT发生率较高,接近一半的患者无DVT临床症状。中老年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DVT监测和干预,并结合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以减少DVT的发生。
2022 Vol. 52 (8): 652-656 [
摘要
] (
390
)
HTML
(1 KB)
PDF
(1341 KB) (
650
)
657
丙戊酸钠抑制脯氨酰内肽酶活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的影响
李梦婷,蒋黛西,张建斌,魏建东,陈长喜,李红亮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09
目的:探索丙戊酸钠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2只7~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饲以标准饲料,模型组及干预组饲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8 周后干预组给予丙戊酸钠(0.4%丙戊酸钠饮用水),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常规饮用水,继续干预8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体质量、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探究其与脯氨酰内肽酶(PREP)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肝指数、脂睾指数均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肝指数显著下降(P <0.05),但体质量、睾脂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小鼠血清TC、TG、ALT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 <0.05),LDL、谷草转氨酶(AST)、ALP、FBG、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炎症及气球样变,经丙戊酸钠干预后,脂肪变性和炎症明显改善,NAFLD活动度积分(NAS)显著下降(P <0.05)。模型组肝组织PREP mRNARQ值为2.02±0.13,PREP蛋白活性为(473.39±15.41)pmol·mg-1·min-1,均较对照组高(P <0.05);干预组肝组织PREP mRNA RQ值为1.86±0.1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PREP蛋白活性为(397.41±9.63)pmol·mg-1·min-1,较模型组低(P <0.05);三组之间肝组织PRE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戊酸钠能通过抑制PREP活性改善NAFLD模型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和炎症。
2022 Vol. 52 (8): 657-662 [
摘要
] (
365
)
HTML
(1 KB)
PDF
(1833 KB) (
653
)
663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APRI与FIB4的临床意义
雷建珠,俎德玲,金奇志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0
目的:分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临床特点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龙游县人民医院与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4 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410 例为对照组,B超检查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计数(PLT),计算APRI和FIB4。结果:观察组AST [(61.68±20.25)U/L]、ALT[(38.50±13.86)U/L]、TBiL [(38.58±18.41)μmol/L]、APRI(2.67±1.15)、FIB4(8.51±0.71)分别高于对照组AST [(27.15±6.43)U/L]、ALT [(21.21±10.16)U/L]、TBiL [(11.23±5.01)μmol/L]、APRI(0.49±0.16)、FIB4(0.6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的PLT [(64.87±34.49)×109/L]低于对照组PLT [(147.92±48.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肝纤维化I级亚组与肝纤维化II级亚组的APRI分别为(1.81±0.54)、( 4.40±2.15),FIB4分别为(5.38±2.34)、( 14.75±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PRI与FIB4呈正相关(r =0.757,P <0.001)。结论:APRI与FIB4 联合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能反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状况,对临床工作有参考价值。
2022 Vol. 52 (8): 663-666 [
摘要
] (
332
)
HTML
(1 KB)
PDF
(1363 KB) (
560
)
护理研究
667
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照顾压力现状及应对方式
陈海燕,王闰平,潘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1
目的:调查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父母的照顾压力现状及其应对方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16 名缓解期ALL患儿父母,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压力量表(CSI)、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缓解期ALL患儿父母有照顾压力者(CSI≥7 分)91 人(90.5%)。CSI的3 个维度中,工作经济压力得分最高;CSI的13 个条目中“有经济方面的压力”者最高占95.7%,其次是“工作受到影响”占91.4%。患儿父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健康儿童父母,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儿童父母(P <0.05);照顾压力总分与积极应对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缓解期ALL患儿父母照顾压力大,以消极应对为主,积极应对有降低照顾压力的作用,医务人员应引导患儿父母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降低其照顾压力。
2022 Vol. 52 (8): 667-670,674 [
摘要
] (
421
)
HTML
(1 KB)
PDF
(1386 KB) (
713
)
病例分析
671
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治疗二尖瓣生物瓣毁损1例
薛伟浩,赵琦峰,张新民,吴道珠,陈延茹,吴连拼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2
2022 Vol. 52 (8): 671-674 [
摘要
] (
361
)
HTML
(1 KB)
PDF
(1442 KB) (
760
)
675
误诊为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刘晨曦,金莹莹,黄华,丁飞,杨珍,许雪梅,鲍圣芳,金燕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3
2022 Vol. 52 (8): 675-677,681 [
摘要
] (
351
)
HTML
(1 KB)
PDF
(1502 KB) (
611
)
678
克唑替尼治疗c-MET扩增合并ALK融合肺黏液腺癌1例
桂再欢,冷哲枫,戴元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4
2022 Vol. 52 (8): 678-681 [
摘要
] (
419
)
HTML
(1 KB)
PDF
(2239 KB) (
501
)
682
多线靶向治疗联合减瘤术、介入疗法治疗晚期胃肠外间质瘤1例
陈珊,蔡一奇,张琳烨,张晓珂,宋文品,王鹏飞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5
2022 Vol. 52 (8): 682-685 [
摘要
] (
372
)
HTML
(1 KB)
PDF
(1591 KB) (
564
)
调查研究
686
温州地区居民遗体捐献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
周雨佳,胡倩倩,贺诗音,项诗培,楼彦齐,杨新东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8.016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居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为有效开展遗体捐献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温州地区城镇居民及其中的流动人口进行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分析影响遗体捐献的因素。结果:调研人群中有50.03%对于遗体捐献了解较少;温州地区居民遗体捐献意愿率仅有20.58%,并受年龄、性别、学历等影响;传统思想的制约(38.44%)、对接收站不信任(36.92%)、捐献程序太复杂(15.07%)及个人信仰是导致温州地区居民不愿意进行遗体捐献的主要原因。结论:要发展遗体捐献事业需加强宣传推广,完善捐献程序,保障捐献者权益。
2022 Vol. 52 (8): 686-688,封三 [
摘要
] (
404
)
HTML
(1 KB)
PDF
(1354 KB) (
757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