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2年 52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04-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综述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封底,目录
2022 Vol. 52 (4): 0- [摘要] ( 349 ) HTML (1 KB)  PDF (20041 KB)  ( 533 )
       论著
259 利用口腔前庭沟进行口腔微生态干预的可行性探究:以益生菌棉条为例
潘彬惠,施江敏,季夏薇,陈华森,徐昌隆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1
目的:探究利用口腔前庭沟获得的菌液对口腔微生态的信息提取及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生10 名,以棉条为载体提取口腔前庭沟内的菌液,以益生菌棉条为例进行口腔菌群干预。利用16S rDNA扩增测序及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并比较棉条唾液及唾液采集器采集的唾液中的菌群组成及短链脂肪酸含量。使用R软件绘制稀释曲线、Rank Abundance曲线,并进行α多样性分析、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通过棉条采集的菌液相比于常规方式取得的口腔菌液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及均匀度,且菌液当中的短链脂肪酸浓度更高,以乙酸和丙酸更为显著。以棉条采集菌液的龋齿患者相比于健康志愿者,链球菌属占比明显升高,变形菌属占比显著降低,而普氏菌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益生菌棉条干预的正常对照组中马赛菌属及节杆菌属显著升高(P <0.05),毛螺旋菌属显著降低(P <0.05);而在龋齿组中,泛菌属及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显著升高(P <0.05)。而线性判别分析进一步提示益生菌棉条干预之后的正常对照组中变形杆菌和丙型变形杆菌显著升高,厚壁菌显著降低;而在龋齿组中,黄杆菌显著升高(P <0.05)。结论:口腔前庭沟可用于提取并干预口腔微生态,在口腔和系统性疾病的研究及口腔保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2 Vol. 52 (4): 259-265 [摘要] ( 553 ) HTML (1 KB)  PDF (1933 KB)  ( 776 )
266 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人群缩宫素智能调控模型的构建
胡婷婷,张艺超,袁贞明,李建宏,卢中秋,朱晓玲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2
目的:构建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VBAC)人群缩宫素(OT)智能调控模型,进一步探索产时OT用药的智能精准调控方案。方法:收集2014 年1月至2020 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并在产程中使用OT的VBAC产妇相关资料,对电子病历资料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法筛选建模变量,并结合胎心宫缩图提取的胎心、宫缩频率等变量,基于XGBoost算法建立OT调控模型,同时与Logistic回归模型和传统决策树进行比较,以准确率、查准率、召回率、F1值评价模型预测性能,并验证模型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共纳入124例VBAC产妇,1 005条OT调节记录,XGBoost模型性能最佳,5折交叉验证下模型的准确率为0.82,查准率0.84,召回率0.80,F1值0.82,其中宫缩持续时间、宫腔压力、胎心、宫缩频率和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是对建模贡献度较大的变量。临床验证表明预测模型精确度接近专家的决策水平,并优于低年资助产士。结论:本研究基于XGBoost构建OT调控模型,实现了产时OT的实时智能调控,其响应速度快、模型精度高、外推性强,对产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2022 Vol. 52 (4): 266-271 [摘要] ( 407 ) HTML (1 KB)  PDF (1546 KB)  ( 687 )
272 血清β-Amyloid水平在膝骨关节炎发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徐羽,谢奇朋,陈少敏,叶涵涛,李飞达,水小龙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3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血清中β-Amyloid水平与KOA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56例经全膝关节置换或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KOA患者为试验组和25 例非KOA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X线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方法分级,同时收集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β-Amyloid水平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β-Amyloid对KOA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血清β-Amyloid水平与KOA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清β-Amyloid变化值与患者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β-Amyloid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Amyloid是KOA患病的危险因素(OR =15.122,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β-Amyloid cut off值等
于0.770,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95%CI =0.636~0.867,敏感度85.5%,特异度60.0%;K-L2组患者血清β-Amyloid低于K-L3/4组患者(P =0.041);β-Amyloid的表达与KOA严重程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 =0.332,P =0.013);术前KOA患者血清β-Amyloid水平高于术后(P =0.002),KOA患者手术前后血清β-Amyloid变化
值与患者住院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 =-0.949,P < 0.001)。结论:β-Amyloid是KOA患病的危险因素,血清β-Amyloid水平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评估KOA发生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2022 Vol. 52 (4): 272-276 [摘要] ( 463 ) HTML (1 KB)  PDF (1533 KB)  ( 837 )
277 老年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颜飞帆,李云,麻朋艳,尹强,卢中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4
目的:构建并验证老年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6 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953例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用列线图展示,应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使用Bootstrap重抽样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年龄、性别、季节、意识障碍、左下肢肌力、D-二聚体浓度是老年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敏感度为70.5%,特异度为71.4%,Youden指数为0.418,内部验证C-统计量为0.758。结论:该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预防提供依据。
2022 Vol. 52 (4): 277-282 [摘要] ( 504 ) HTML (1 KB)  PDF (1489 KB)  ( 720 )
283 基于急诊CT平扫影像组学在预测腹主动脉综合征中的价值
林文潇,苏洁惠,郭艺帆,陈少卿,吴爱琴,程建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5
目的:探讨基于急诊CT平扫影像组学在腹主动脉综合征(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8 月至2020 年10 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的急诊患者145 例。根据是否患有腹部AS,将所有患者按分层抽样法以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逐层手动勾画CT平扫图像上的腹主动脉并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并以此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腹部AS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Rad-score的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痛(OR =0.48,95%CI =0.19~1.22,P =0.12)、钙化斑内移(OR =8.76,95%CI =3.27~23.45,P <0.001)是腹部AS的危险因素,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个影像组学特征被选择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验证集的AUC为0.88。将该标签与临床模型结合获得联合模型,其在验证集的AUC为0.89。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最优。结论:基于腹部CT平扫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较好地预测急诊患者是否患有腹部AS。
2022 Vol. 52 (4): 283-287,293 [摘要] ( 556 ) HTML (1 KB)  PDF (1664 KB)  ( 733 )
288 凝血因子XI基因变异致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王欢欢,刘媚娜,谢海啸,贾恺琦,曾蔓霖,王明山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6
目的:对1 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异常出血进行病因分析,探讨FⅪ基因变异与治疗后下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家系调查(共3 代5 人)。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相关凝血指标。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FⅪ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用PyMol软件构建基因变异前后蛋白模型。结果:患者因“直肠息肉摘除术后3 d,血便2 d”入院。凝血指标检查显示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Ⅺ活性(FⅪ:C)和FⅪ抗原(FⅪ:Ag)分别为50.9 s、53%和47.2%;其父亲上述3 项指标分别为45.4 s、44%和43.1%。DNA测序发现患者及其父亲的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均存在c.841C>T杂合无义变异(p.Gln281*)。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Gln281*变异会产生截短蛋白。结论:该家系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c.841C>T(NM_000128)杂合无义变异与其FⅪ水平减低有关,可能也是该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
2022 Vol. 52 (4): 288-293 [摘要] ( 474 ) HTML (1 KB)  PDF (1653 KB)  ( 611 )
294 产前无创基因检测在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徐云芝,徐雪琴,唐少华,周丽丽,李焕铮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7
目的:探讨产前无创基因检测(NIPT)在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SCA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行NIPT普通三项或NIPT PLUS的单活胎孕妇27 1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NIPT普通三项有15 218例,NIPT PLUS有11 948例。利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平台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进行深度测序,获取胎儿染色体信息。对检测结果高风险者进行遗传咨询,知情同意后行羊膜腔穿刺及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NIPT普通三项共检测出SCAs 125例,阳性率为0.82%(125/15 218),70例经羊水产前诊断证实阳性17例,阳性预测值24.29%(17/70)。NIPTPLUS共检测出SCAs 97例,阳性率为0.81%(97/11 948),70例经羊水产前诊断证实阳性29例,阳性预测值41.43%(29/70)。结论:NIPT可作为胎儿SCAs的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NIPT普通三项相比,NIPT PLUS显著提高胎儿SCAs的检测效能。对于NIPT或NIPT PLUS结果高风险者必须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对于结果低风险者应警惕漏诊可能。
2022 Vol. 52 (4): 294-299 [摘要] ( 535 ) HTML (1 KB)  PDF (2718 KB)  ( 828 )
300 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物分析超声造影对乳腺癌预后评估的价值
陈小琴,翁细金,孙海琴,陈利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8
目的:分析与免疫组化标记物预后参数相关的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50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特征与p53、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超声(P <0.05)。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强化程度高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P <0.05),乳腺恶性肿块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消退时间均短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P <0.05)。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图像中血流灌注缺损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814、0.839,P <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 =-0.780、-0.769,P <0.05);造影后肿瘤范围较造影前扩大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 =-0.820、-0.841,P <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803、0.785,P <0.05);高增强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789、0.773,P <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 =-0.754、-0.781,P <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乳腺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超声造影部分特征性表现与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2022 Vol. 52 (4): 300-304 [摘要] ( 493 ) HTML (1 KB)  PDF (2718 KB)  ( 831 )
305 eIF3b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
陈艳梅,周素英,杨小敏,郑翔,张雪珂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09
目的: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3 的亚基b(eIF3b)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增殖和侵
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 例TNBC组织中eIF3b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划痕实验、细胞侵袭实验,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RNA干扰(RNAi)前后MDA-MB-231细胞株eIF3b mRNA表达、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以及β-Catenin、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50例TNBC中eIF3b高表达率为7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1),与Ki-67 表达、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P >0.05)。RNAi后MDA-MB-231细胞株的eIF3b mRNA水平显著下降(P <0.05),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Catenin蛋白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eIF3b在TNBC组织中高表达;eIF3b基因沉默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可能与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2022 Vol. 52 (4): 305-309 [摘要] ( 551 ) HTML (1 KB)  PDF (1807 KB)  ( 697 )
310 三维DSA重建用于评估髂静脉压迫病变严重程度
王强,丁奇,梁思渊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0
目的:探索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重建用于评估髂静脉压迫病变受压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收集2019 年6月至2021年8月台州学院附属市立医院收治的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初步筛选为髂静脉压迫病变患者72例,进一步经股静脉穿刺行二维DSA和三维DSA重建评估髂静脉压迫情况,依据二维DSA下髂静脉压迫程度将其分成三个亚组(<50%、50%~70%、>70%),比较两种造影方式对髂静脉压迫病变显示的效果,并初步探索三维DSA重建用于反映髂静脉压迫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随着髂静脉压迫狭窄程度的加重,三维DSA下反映髂静脉压迫的压迫位点,侧枝显影和髂静脉压迹等占比都上升。以髂静脉狭窄率为因变量行有序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侧髂静脉显影和髂外静脉压迹对髂静脉压迫狭窄严重程度有影响,对侧髂静脉显影反映髂静脉压迫严重度是不显影的16.66倍(P =0.003),髂外静脉压迹显影反映髂静脉压迫严重度是不显影的19.13倍(P <0.001),对侧髂静脉有显影和髂外静脉有压迹的患者髂静脉压迫越严重。结论:三维DSA重建可以更好地反映髂静脉压迫病变的信息,其中侧枝显影和髂静脉压迹可以有效反映髂静脉受压严重程度,有望作为评估髂静脉压迫严重程度的新指标。
2022 Vol. 52 (4): 310-314 [摘要] ( 618 ) HTML (1 KB)  PDF (1523 KB)  ( 1061 )
       护理研究
315 本科实习护生压力知觉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生涯适应力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张婧婧,赵成佳,李飞跃,杨晔琴,张国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1
目的:探讨生涯适应力和心理弹性在本科实习护生压力知觉与专业承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仁济学院2018 级的850 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问卷星在线调查。采用压力知觉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专业承诺量表对其进行测评并分析结果。结果:相关分析发现,除压力知觉与生涯适应力的生涯控制维度相关不显著之外,压力知觉、生涯适应各维度、心理弹性各维度以及专业承诺各维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 =0.162~0.865,P <0.001);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生涯适应力和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与专业承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效应为0.070,95%CI =0.038~0.108,效应量为36.24%。结论:压力知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科实习护生的专业承诺,提升生涯适应力和心理弹性是增强学生专业承诺的有效途径。
2022 Vol. 52 (4): 315-319 [摘要] ( 1100 ) HTML (1 KB)  PDF (1546 KB)  ( 1374 )
       病例分析
320 宫颈癌术后放化疗后小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
叶妙清,周永进,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2
2022 Vol. 52 (4): 320-322 [摘要] ( 357 ) HTML (1 KB)  PDF (2089 KB)  ( 554 )
323 先天性失氯性腹泻胎儿磁共振表现1例
程千千,黄崇权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3
2022 Vol. 52 (4): 323-324 [摘要] ( 352 ) HTML (1 KB)  PDF (2374 KB)  ( 629 )
325 贲门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1例
周汀,周建波,张芳芳,蔡升,方莹,宋奇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4
2022 Vol. 52 (4): 325-327 [摘要] ( 387 ) HTML (1 KB)  PDF (1594 KB)  ( 700 )
328 非典型病原菌鹦鹉热衣原体肺炎2例
杜伟,龙运芝,张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5
2022 Vol. 52 (4): 328-330 [摘要] ( 367 ) HTML (1 KB)  PDF (2214 KB)  ( 661 )
       综述
331 慢性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邬德旗,胡阳英,史智杰,瞿海江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6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慢性肾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CK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刺激甲状旁腺过度分泌甲状旁腺素(PTH),可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生存率。笔者总结了国内外SHPT患者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同时比较了术前和术中腺体定位方式的优劣性,探讨了甲状旁腺全切术(TPTX)、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SPTX)、TPTX联合自体移植术(TPTX+AT)的选择策略,对术后低钙血症、SHPT持续或复发状态的管理进行分析。通过综述SHPT外科诊治的最新进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022 Vol. 52 (4): 331-336 [摘要] ( 394 ) HTML (1 KB)  PDF (1389 KB)  ( 864 )
       高教研究
337 巴林特小组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硕士生中的实践探索
金晓凤,郑曼曼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7
目的:探索巴林特小组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硕士生(以下简称“住培专硕”)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招募住培专硕60 名,其中30 名参加巴林特小组作为实验组,其余30 名则纳入对照组。采用SEGUE量表比较两组医患沟通能力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实验组对巴林特小组的满意度和收获认知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医患沟通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对巴林特小组活动安排感到满意,认为巴林特小组能提高沟通技巧,提升职业认同感。结论:巴林特小组能有效提高住培专硕的医患沟通能力,释放压力,减轻职业倦怠,和谐医患关系。
2022 Vol. 52 (4): 337-340,封三 [摘要] ( 501 ) HTML (1 KB)  PDF (1428 KB)  ( 627 )
341 基于校地协同的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林瑾,李章平,王世泽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2.04.018
加快培养面向基层的高质量全科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推进校地协同合作,优化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当前,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教育模式与目标偏离、培养标准与需求脱节、联动机制不畅与政策缺失等问题。校地协同培养能真正实现全科医学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地方行业用人需求有效衔接。温州医科大学与浙江省内69 个定向培养县(市区)地方政府、用人单位搭建“政校地”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以人才职前职后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共同推进胜任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联动推进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保障机制构建,协同推进培养过程的合作育人平台的搭建,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的全周期培养模式。
2022 Vol. 52 (4): 341-344,封三 [摘要] ( 1060 ) HTML (1 KB)  PDF (1462 KB)  ( 1543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