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1年 51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1-10-25

论著
病例分析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医学人文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21 Vol. 51 (10): 0- [摘要] ( 542 ) HTML (1 KB)  PDF (4756 KB)  ( 601 )
       论著
775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参与调控非诺贝特对肝脏脂质代谢的改善作用
李丹,谢伟,于宁,郁琼丽,施亚茹,张颖超,林灼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1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介导非诺贝特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调控。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4组,均予高脂饮食喂养:野生型对照组(WT+HFD+CTL)、野生型非诺贝特治疗组(WT+HFD+FF)、FGF21基因敲除对照组(FGF21 KO+HFD+CTL)、FGF21基因敲除非诺贝特治疗组(FGF21KO+HFD+FF)。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的FGF21及Adiponectin含量;HE与油红O染色分别用于检测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脂质堆积情况;TG和TC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血清TG及TC的变化;qRT-PCR检测PPARα、FGF21、肝脏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2、脂质氧化、分解、转运等代谢调节基因(Acaca、Acacb ABCG5、ABCG8、Cyp7a1)、PPARγ、脂联素的mRNA表达。结果:非诺贝特处理4周能显著上调小鼠肝脏PPARα和FGF21表达水平,抑制小鼠体质量增加,下调血清异常血脂水平,减轻肝脏脂质沉积状况(P <0.05)。非诺贝特引发的保护作用在FGF21基因缺失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敲除FGF21基因减弱非诺贝特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肝脏脂质堆积的改善作用。在分子机制方面,非诺贝特处理能显著上调脂质氧化、分解、转运等代谢调节基因(Acacb、ABCG5、Cyp7a1等)的表达,下调Srebp-2的表达(P <0.05),然而,FGF21基因缺失时,这些效应被显著抑制(P <0.05)。同时,FGF21基因敲除可显著抑制非诺贝特诱导的PPARγ和Adiponectin的mRNA表达上调及血清水平的Adiponectin含量升高现象(P <0.05)。结论:FGF21介导非诺贝特发挥抗脂肪肝病变的生物学效应。
2021 Vol. 51 (10): 775-781 [摘要] ( 748 ) HTML (1 KB)  PDF (1687 KB)  ( 698 )
782 lncRNA TTN-AS1通过靶向miR-204-3p调控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
赵晶,李蒙,叶成,戴金峰,范一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肌联蛋白反义RNA 1(lncRNA TTN-AS1)是否可通过靶向微小RNA-204-3p(miR-204-3p)调控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TTN-AS1、miR-204-3p的表达量;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AGS,分别将si-NC、si-TTN-AS1、miR-NC、miR-204-3p mimics、si-TTN-AS1与anti-miR-NC、si-TTN-AS1与anti-miR-204-3p转染至AGS细胞;采用qRTPCR法检测AGS细胞中TTN-AS1、miR-204-3p的表达量;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迁移及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TTN-AS1、miR-204-3p的靶向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TN-AS1的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增加约2.90倍(P <0.05),miR-204-3p的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减少约0.57倍(P <0.05);转染si-TTN-AS1或转染miR-204-3p mimics可明显减少迁移及侵袭细胞数(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TTN-AS1可靶向结合miR-204-3p;共转染si-TTN-AS1与anti-miR-204-3p可明显增加迁移及侵袭细胞数(P <0.05)。结论:抑制TTN-AS1表达可通过上调miR-204-3p的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及EMT。
2021 Vol. 51 (10): 782-786,792 [摘要] ( 752 ) HTML (1 KB)  PDF (1980 KB)  ( 788 )
787 基于临床特征及平扫CT影像组学特征模型预测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的价值
徐雷,葛怀志,章智敬,陈博,程建敏,吴爱琴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3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特征和平扫CT影像组学特征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性早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61例,根据是否存在早期HE分为HE组和非HE组,并将所有样本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82例)和验证集(79例)。采用3D Slicer软件对病灶感兴趣区进行勾画。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CT影像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保留非零系数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特征分别构建临床、影像组学及混合逻辑回归(LR)模型以预测早期脑出血血肿是否扩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从CT影像中共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算法降维后筛选出7 个具有鉴别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收集临床特征共计10 个,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漩涡征、黑洞征、形状不规则是HE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混合模型预测效能:训练集中AUC分别为0.924、0.836和0.968,特异度分别为91.4%、81.0%和95.2%,敏感度分别为81.8%、78.4%和84.4%;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19、0.796 和0.929,特异度分别为81.8%、77.5%和88.1%,敏感度分别为76.1%、64.5%和80.4%。结论:基于临床及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R模型对HE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2021 Vol. 51 (10): 787-792 [摘要] ( 732 ) HTML (1 KB)  PDF (1565 KB)  ( 1255 )
793 血管内超声动态观察左主干分叉病变行单支架术中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解剖结构的影响
林庆成,朱千里,黄伟剑,单培仁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4
目的:探讨在单支架横跨支架术式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中,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动态观察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区域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36例左主干分叉病变且行单支架横跨术式,所有患者在术前分别从前降支(run1)、回旋支(run2)回拉IVUS,支架释放后从前降支回拉IVUS(run3),最终对吻后分别从前降支(run4)、回旋支(run5)回拉IVUS;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造影资料和IVUS数据。结果:患者年龄(63.8±12.1)岁,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占22.2%。相较于术前IVUS(run2),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5)发现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7.30±3.08)mm2 vs(. 6.37±2.66)mm2,P<0.05]和血管面积[(13.10±3.27)mm2 vs.(12.47±2.93)mm2,P =0.012)]均明显减小,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2.02)mm2 vs.( 6.10±2.09)mm2,P =0.128];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变化与血管面积变化相关(r =0.787,P <0.001),而与斑块面积变化不相关(r =0.187,P =0.276)。相较于支架释放后IVUS(run3),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4)发现多边形区域面积[(9.80±2.09)mm2 vs.( 11.48±2.65)mm2,P<0.05]、左主干远端面积[(9.91±1.73)mm2 vs.(11.85±2.38)mm2,P<0.05]和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9.61±1.53)mm2 vs(. 11.34±2.33)mm2,P<0.05]均明显增加,支架贴壁不良现象减少(83.3% vs. 61.1%,P =0.035),但是伴随支架不对称指数增加,多边形区域[(1.23±0.14 vs. 1.33±0.12,P <0.05);左主干远端(1.18±0.09 vs. 1.25±0.10,P <0.05);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处(1.17±0.09 vs. 1.24±0.10,P <0.05)。结论:在左主干分叉病变行单支架横跨支架术中,最终对吻后回旋支开口面积明显减小,与嵴移位相关;最终对吻增加左主干及多边形区域支架内面积,减少支架贴壁不良现象,但是会增加支架不对称指数。
2021 Vol. 51 (10): 793-799 [摘要] ( 593 ) HTML (1 KB)  PDF (1681 KB)  ( 945 )
800 基于MRI增强T1W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鉴别高级别胶质瘤IDH 1突变型与野生型的价值
夏水伟,周永进,陈春妙,陈家骏,惠俊国,陈敏江,孔春丽,王祖飞,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5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T1W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 1)突变型与野生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颅脑增强T1WI图像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89 例,IDH 1突变型32 例(WHO III级15 例,WHO IV级17例),IDH 1野生型57例(WHO III级12例,WHO IV级45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A.K软件对原始增强T1WI图像进行影像特征提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LASSO回归及10 倍交叉验证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出最具特征的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对高级别胶质瘤IDH 1突变型和IDH 1野生型识别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获益情况。结果:每位患者增强T1WI图像共提取396个不同的纹理参数,通过LASSO降维及10倍交叉验证筛选,最终得到5个最具特征性纹理参数,并计算得到相应放射值,构建训练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模型,训练组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I:0.826~0.97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1.8%,验证组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0.676~1.00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0.1%。DCA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风险阈值0.1~1.0间较大范围内的净收益优于不作处理模型和全部处理模型。结论:基于MRI增强T1W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识别高级别胶质瘤的IDH 1突变型和野生型。
2021 Vol. 51 (10): 800-805 [摘要] ( 655 ) HTML (1 KB)  PDF (1767 KB)  ( 845 )
806 胰岛移植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
陈艳艳,李佳,徐自强,夏念格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6
目的:观察胰岛移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改善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单剂链脲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模型建立12周后进行胰岛移植。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胰岛移植组。于糖尿病模型建立后16 周,观察各组大鼠痛敏反应时间,采用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的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Westernblot观察B淋巴细胞瘤2 蛋白(BCL-2)、BCL-2 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组大鼠比较,糖尿病胰岛移植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变性及断裂均有减少,痛敏反应时间明显缩短,坐骨神经内TNFα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且BCL-2表达上调,BAX、caspase3表达下调(P<0.05)。结论:胰岛移植后血糖下调,明显改善DPN,可能是通过下调TNFα的分泌、上调BCL-2,下调BAX、caspase3,抑制凋亡来实现的。
2021 Vol. 51 (10): 806-810 [摘要] ( 630 ) HTML (1 KB)  PDF (1641 KB)  ( 712 )
811 具超二倍体特征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黄河,林泓豆,郭文坚,李倩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7
目的:分析具有超二倍体特征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至2018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为MM的患者资料,对其骨髓细胞行短期培养,应用R显带技术及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筛选出超二倍体患者并进行核型特征分析。再采用Mantel-Cox法构建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超二倍体与非超二倍体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结果:超二倍体MM患者的发生率为22%(33/150),且其染色体三体性以检出+5(23/33),+3(18/33),+19(17/33),+9(16/33)较常见;易见ABL、PML、1q21信号扩增,RB1缺失;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5个月,与非超二倍体患者(1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复发MM患者也易出现超二倍体。结论:超二倍体在MM中发生率较高,且伴随染色体三体性特征,而增加的染色体同时存在基因表达的多样性,与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1 Vol. 51 (10): 811-816 [摘要] ( 633 ) HTML (1 KB)  PDF (1497 KB)  ( 1025 )
817 致密型乳腺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中的辐射剂量分析
陈晓,曹国全,周嘉桓,林晓敏,何雯雯,周佰林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8
目的:通过分析致密型乳腺受检者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中的辐射剂量,探讨致密型乳腺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 年4月至2019 年12月行DBT检查的女性致密型乳腺受检者201例804组图像,每组图像包含DBT断层图和全景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二维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记录每例受检者的摄影体位、乳腺压迫厚度、管电流、管电压、平均腺体剂量(AGD)和表面入射剂量(ESE)、乳腺截面大小和乳腺致密程度。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致密型乳腺在DBT检查中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综合DBT和FFDM图像,不同乳腺压迫厚度、乳腺截面大小和乳腺致密程度对管电流、AGD、ES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乳腺压迫厚度与ESE/AGD值具有高度相关性(均r =0.97,P <0.01)。结论:致密型乳腺受检者做DBT检查时,随着其乳腺压迫厚度、乳腺截面大小和乳腺致密程度的增加,辐射剂量会逐渐增高,尤其是ESE。
2021 Vol. 51 (10): 817-821 [摘要] ( 543 ) HTML (1 KB)  PDF (1467 KB)  ( 643 )
822 未明原因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中SLC25A13基因变异特征
方玲娟,林小春,徐彰,黄开宇,陈桧平,闫秀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09
目的:了解未明原因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中SLC25A13 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2016 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消化科住院的未明原因婴儿胆汁淤积症病例,采用二代测序方法筛查SLC25A13 基因变异位点,并进行一代验证,同时加测SLC25A13 两个常见大片段热点变异,然后进行变异特征和功能分析。结果:共收集30例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例,并完成了基因检测。共发现12 例患儿携带SLC25A13 致病性变异位点,该基因在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检出率高达40%。检出率最高的致病性变异位点为c.852_855delTATG,p.M285Pfs*2,占总检出致病性变异的52.63%(10/19),并发现1个新的致病性变异位点:c.1808T>C,p.L603P。结论:SLC25A13 基因变异所致Citrin缺陷病是未明原因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重要病因之一,以c.852_855delTATG,p.M285Pfs*2为最常见致病性变异类型。新发现的变异位点扩大了SLC25A13 基因变异谱。
2021 Vol. 51 (10): 822-826 [摘要] ( 559 ) HTML (1 KB)  PDF (1393 KB)  ( 687 )
827 胎盘植入孕妇产后出血的磁共振特征
吴秀丽,周荣真,郑珂,林敏洁,王冬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0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疾病(PAS)患者剖宫产后发生产后出血的MRI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行产前胎盘MRI检查并分娩的100 例P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将产后出血量≥1 000 mL的37例PAS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发生子宫切除者16例),出血量<1 000 mL的63例PA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MRI特征(包括T2W胎盘内低信号带、胎盘/子宫膨出、T2W胎盘后低信号线消失、子宫肌层变薄、膀胱壁中断、局部外生团块、胎盘床异生血管以及前置胎盘、凶险性前置胎盘)差异,分析评估发生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除子宫肌层变薄之外的8 个MRI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W胎盘内低信号带(OR =10.889,95%CI:1.021~116.159)、凶险性前置胎盘(OR =5.458,95%CI:1.284~23.200)是PAS患者发生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产前MRI出现T2W胎盘内低信号带及凶险性前置胎盘提示PAS孕妇产后出血风险高。
2021 Vol. 51 (10): 827-831 [摘要] ( 563 ) HTML (1 KB)  PDF (2559 KB)  ( 684 )
       短篇论著
832 超声对卵巢无性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江心,孙杰克,许世豪,陈丽霞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1
目的:分析卵巢无性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1月至2020 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卵巢无性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总结其发病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结果:21例卵巢无性细胞瘤患者年龄13~64(20.8±8.6)岁;超声显示附件区实性为主、边界清晰肿块,均为单发,体积较大,16例呈分叶状;内部回声均不均匀,16例见“纤维血管间隔”及小叶结构,另外可见坏死囊性变的无回声区(10例);内部有较丰富的低阻血流,Alder血流分级III级18例,II级2例,I级1例。结论:卵巢无性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部分生化指标有助于提高该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2021 Vol. 51 (10): 832-835,840 [摘要] ( 540 ) HTML (1 KB)  PDF (1638 KB)  ( 712 )
836 罕见B(A)亚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基因序列分析
陈静思,林甲进,张瑛,游维,江明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2
目的:分析罕见的B(A)亚型血清学特征及基因测序结果。方法:选取2013 年3月至2021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8 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或抗原减弱的标本,分别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检测ABO基因分型,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聚凝胺法与A型、B型、AB型、O型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8 例标本血清学正定型结果表现为A弱B型,基因测序表现为B(A)型,其中基因型B(A).04/O.01.02 2例、B(A).02/O.01.02 2例、B(A).04/O.01.01 2例、B(A).04/A.01.01 1例、B(A).02/O.01.01 1例;与O型、B型供血者交叉配血主测均阴性,与AB型供血者交叉配血次测阴性。结论:罕见的B(A)亚型基因型以B(A).04、B(A).02为主,其血清学表现特征“A弱B强”。
2021 Vol. 51 (10): 836-840 [摘要] ( 497 ) HTML (1 KB)  PDF (1595 KB)  ( 719 )
       病例分析
841 以尿崩首发的中枢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
陈嘉敏,叶海格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3
2021 Vol. 51 (10): 841-843,846 [摘要] ( 459 ) HTML (1 KB)  PDF (1475 KB)  ( 710 )
844 累及声门下及气管的中年妇女罗道病1例
叶佩佩,林宪慧,严志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4
2021 Vol. 51 (10): 844-846 [摘要] ( 444 ) HTML (1 KB)  PDF (1974 KB)  ( 725 )
847 肾上腺醛固酮-皮质醇共分泌瘤1例
方旭光,邵小娟,马卫国,李亚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5
2021 Vol. 51 (10): 847-849 [摘要] ( 431 ) HTML (1 KB)  PDF (1409 KB)  ( 789 )
850 阴腹联合超声诊断早期升结肠表面妊娠1例
赵君芳,杜军强,赵奋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6
2021 Vol. 51 (10): 850-851 [摘要] ( 517 ) HTML (1 KB)  PDF (1258 KB)  ( 633 )
       高教研究
852 越焦虑越回避:孤独感、信任感的中介作用与幸福感的调节作用
袁野,黄睿智,姜素华,蒋柯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7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焦虑与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探讨孤独感、信任感的中介作用与幸福感的调节作用,为焦虑与社交回避的干预提供一种基于内在机制的理论进路。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整群抽样法,使用自评焦虑量表、UCLA孤独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 0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焦虑和社交回避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和人际信任在焦虑和社交回避间起多重中介作用;总体幸福感在孤独感和社交回避间起调节作用。结论:焦虑是自我的一种适应性功能,表现为对不确定性的回避,实则增加自我控制感,从而达到提高确定性的目的。
2021 Vol. 51 (10): 852-856, 封三 [摘要] ( 623 ) HTML (1 KB)  PDF (1335 KB)  ( 887 )
       医学人文
857 器官捐献志愿服务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的调查
王媚,王晨莹,朱淑霞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10.018
目的:在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及相关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医学生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探讨其是否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温州医科大学530 名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器官捐献公益讲座及定点打卡宣传等活动,以参加过这些活动的学生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对器官捐献的看法及生命价值观差异。结果:观察组对器官捐献的参与积极度及支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90.57%的医学生认为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有利于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对照组(75.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命教育是医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器官捐献的活动中渗透医学人文和生命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2021 Vol. 51 (10): 857-860, 封三 [摘要] ( 427 ) HTML (1 KB)  PDF (1279 KB)  ( 969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