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1年 51卷 4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医学伦理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21 Vol. 51 (4): 0- [
摘要
] (
501
)
HTML
(1 KB)
PDF
(16104 KB) (
437
)
论著
259
神经系统SARM1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应用
项鲁丹,孙焕坤,吴仟,汪伟,黄智慧,于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1
目的:构建SARM1基因在神经细胞中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为探究SARM1基因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提供研究工具。方法:运用ES细胞打靶的方式构建SARM1flox/flox转基因小鼠,并将其与表达Nestin-Cre重组酶的工具鼠进行杂交以产生神经元特异性SARM1基因敲除小鼠。然后使用PCR对敲除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使用Western blot验证基因敲除效果。通过对小鼠进行旷场与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来评估小鼠的情绪行为和焦虑水平。结果:SARM1蛋白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元中高表达。PCR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神经元特异性SARM1基因敲除小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对比,SARM1Nestin-CKO小鼠的脑组织中SARM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并且SARM1基因敲除不影响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也不影响脑组织的一般形态和神经细胞的数量。同时发现该条件性敲除小鼠不存在明显的焦虑样表型。结论:成功构建了SARM1基因在神经细胞中特异性敲除的小鼠动物模型,可为探讨SARM1基因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研究平台。
2021 Vol. 51 (4): 259-265 [
摘要
] (
1200
)
HTML
(1 KB)
PDF
(2058 KB) (
790
)
266
槲皮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生长和AKT/mTOR通路表达的影响
张佳凤,赵辉,何平,郝亚琳,董琼娜,金晓杰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2
目的:探究槲皮素对人鼻咽癌5-8F细胞生长和AKT/mTOR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槲皮素(20、40和60 μmol/L)处理人鼻咽癌5-8F细胞24 h、48 h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经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的5-8F细胞中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裸鼠皮下接种5-8F细胞建立裸鼠鼻咽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槲皮素处理组,每7天测量肿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AKT和mTOR的表达。结果:槲皮素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5-8F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槲皮素可降低5-8F细胞中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P<0.05)。体内实验中,槲皮素处理组的裸鼠肿瘤体积显著受抑制(P<0.05),且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槲皮素可抑制鼻咽癌细胞5-8F细胞生长,抑制AKT/mTOR通路表达。
2021 Vol. 51 (4): 266-270 [
摘要
] (
652
)
HTML
(1 KB)
PDF
(1754 KB) (
784
)
271
受甲基化调控的lnc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谱及意义
胡倩,蓝晓珊,林颖欣,陈秀云,丁林潇潇,庞丹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3
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去甲基化处理株和亲本株的lncRNA的差异表达情况,并从差异表达谱中筛选lncRNA,探讨受DNA启动子甲基化调控的lncRNA是否参与乳腺癌发生与发展。方法:取乳腺癌BT474细胞株去甲基化处理后,采用高通量lncRNA芯片技术分别检测去甲基化组和亲本组中lncRNA的表达谱,并在BT474、MB231和BT549三株乳腺癌细胞株及乳腺癌组织中应用qRT-PCR技术检测lncRNA的表达。同时寻找lncRNA的基因甲基化位点,并以重亚硫酸盐测序法(BSP)确定甲基化情况。结果:去甲基化株和亲本株lncRNA表达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q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qRT-PCR检测发现乳腺癌细胞株中lncRNA uc003lxs及uc002btf相比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表达升高(P<0.01),乳腺癌组织中lncRNA uc003lxs及uc002btf相比癌旁组织表达升高(P<0.01)。BSP方法显示相比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乳腺癌细胞株中lncRNA uc003lxs及uc002btf 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相比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lncRNA uc003lxs及uc002btf 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株去甲基化处理后lncRN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并在差异表达谱中筛选出lncRNA uc003lxs及uc002btf,为研究受甲基化调节的lncRNA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奠定前期的研究基础。
2021 Vol. 51 (4): 271-275,281 [
摘要
] (
700
)
HTML
(1 KB)
PDF
(1661 KB) (
647
)
276
自动心肌运动定量技术评价射血分数保留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
肖莉莉,宋静,陈晓乐,林玲玲,董雁雁,吴道珠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4
目的:探讨自动心肌运动定量(aCMQ)技术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34例射血分数保留型(LVEF>50%)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作为室早组。同期选取性别匹配的2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取2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未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和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E/A)、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及室间隔)舒张早期速度平均值的比值(E/E’a)。运用aCMQ技术获得2组两腔心纵向应变(AP2LS)、三腔心纵向应变(AP3LS)、四腔心纵向应变(AP4LS)及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短轴基底段环向应变(SAXBCS)、左室短轴中间段环向应变(SAXMCS)、左室短轴心尖段环向应变(SAXACS)及整体环向应变(LVGC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室早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早组与对照组LVIDd、LVID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早组与对照组LAD、LVEF、E/A、E/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早组AP2LS、LVGLS、SAXMCS绝对值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P2LS及LVGLS对频发室早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aCMQ技术能发现频发室早患者早期隐匿性的心功能改变,可作为一种评估左室收缩功能相对准确的方法。
2021 Vol. 51 (4): 276-281 [
摘要
] (
596
)
HTML
(1 KB)
PDF
(1633 KB) (
709
)
282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老年单肺通气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率与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
方平,楼颖颖,孙刚强,王静玉,徐国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5
目的:探究老年单肺通气(OLV)患者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术中脑氧饱和度(rScO2)变化率和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拟于全麻下行OLV的老年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O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分别于OLV后泵注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速度1.5 μg/(kg·min)至OLV结束。术中除常规监测外,记录麻醉前(T1)、OLV前5 min(T2)、OLV后15 min(T3)、OLV后30 min(T4)、OLV后45 min(T5)、OLV结束后15 min(T6)的rScO2。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第1、第3、第7天(或出院前)VAS评分和POD发生率。计算两组rScO2变化率,并将患者rScO2变化率与术后CAM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POD发生率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OLV期间C组患者rScO2随时间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O组rScO2至T5时点出现明显下降(P<0.05),恢复双肺通气后rScO2回升并接近基础水平。O组T5时点HR、rScO2高于C组(P<0.05)。O组rScO2变化率、苏醒期躁动、CAM评分、POD发生率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rScO2变化率与Riker镇静-躁动评分和术后第1天CAM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cO2变化率增加、糖尿病史和高龄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可降低老年患者OLV术中rScO2变化率以及POD的发生率。
2021 Vol. 51 (4): 282-286 [
摘要
] (
640
)
HTML
(1 KB)
PDF
(1427 KB) (
596
)
287
新生儿B族链球菌侵袭性感染54例临床分析
刘佳慧,刘彩霞,张颖,杨锦红,金速速,李方去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6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侵袭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围产期危险因素、耐药性、治疗及归转。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4例经血液、脑脊液等无菌腔隙培养确诊为GBS侵袭性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围产期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治疗与归转。结果:54例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患儿中早发型感染28例,晚发型感染26例。13例在血液和脑脊液样本中同时检出GBS,36例仅在血液中检出GBS,4例仅在脑脊液中检出GBS。早发型感染以发绀、呻吟、气促及发热为主要症状,易合并肺炎,少数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晚发型感染以发热、喂养差为首发症状,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早发型宫内感染比例高于晚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的3例新生儿均有一项或多项围产期危险因素。GBS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100%敏感。经治疗后,47例治愈出院,4例未愈出院(家属放弃治疗),3例死亡(均为早发型,病死率5.5%)。平均住院时间(25.5±15.6)d。结论:对GBS侵袭性感染的新生儿,根据临床特征应尽早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将青霉素作为首选用药,后根据病情联合其他抗生素抗感染。围产期危险因素可能为新生儿GBS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孕妇开展GBS筛查和产时抗生素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GBS感染的发生。
2021 Vol. 51 (4): 287-291 [
摘要
] (
642
)
HTML
(1 KB)
PDF
(1405 KB) (
652
)
292
2015—2019年温州市高龄产妇特征及妊娠结局变化趋势
叶傲霜,林颖,包佳佳,杨新军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7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的妊娠特征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改进母婴保健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保障母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依托温州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中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9年在温州市助产机构分娩的年龄≥20岁的产妇资料,分高龄组(年龄≥35岁)和适龄组(20~34岁)。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分析高龄与适龄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2015—2019年温州市分娩产妇共536 456人,其中高龄产妇为56 637人(占10.56%),年龄≥40岁的高龄产妇共8 787人(占15.51%),最大年龄为55岁。2015—2019年温州市高龄产妇占产妇总数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χ2趋势=1 225.00,P<0.001),二胎及以上产妇数中高龄产妇占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χ2趋势=21.64,P<0.001)。高龄产妇的非初胎比例、剖宫产比例均高于适龄组,产检次数、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在两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高龄与适龄产妇的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和并发症(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但是高龄产妇的早产、巨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率未显示逐年增加或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高龄产妇2015—2019年合计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适龄组(P<0.001)。结论:2015—2019年高龄产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增加,且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产妇,需要妇幼保健及产科重点关注。
2021 Vol. 51 (4): 292-297 [
摘要
] (
569
)
HTML
(1 KB)
PDF
(1430 KB) (
728
)
298
超早期干预对脑瘫高风险儿神经和运动发育的影响
王臣,张超,潘少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8
目的:探讨超早期干预对脑瘫高风险儿神经和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出生并诊断为脑瘫高风险新生儿53例纳入观察组,再将同期至浙江康复医院就诊的脑瘫高风险儿(3~5月龄)46例纳入对照组,另将同期在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0例纳入健康组。观察组患儿在诊断后(出生后7 d内)进行干预,重点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对照组患儿在诊断后(3~5月龄)接受干预的措施和流程与观察组相同。比较3组间各月龄期发育商(DQ)、GESELL发育量表(GDS)评分的变化,以及随访至24月龄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达到正常化、进展为脑瘫和全面性发育落后的比例。结果:在基线、3月龄时,观察组各能区DQ、总DQ、GDS(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在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时,3组间各功能区DQ、总DQ、GDS(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功能区DQ、总DQ、GDS(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而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正常化率高于对照组,脑瘫和全面性发育落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干预可改善脑瘫高风险儿的生活质量,提高脑瘫高风险儿正常化率,降低脑瘫发生率。
2021 Vol. 51 (4): 298-302 [
摘要
] (
655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602
)
30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水平及影响因素
周红花,张春梅,沈晓雯,郑小芬,吴亚美,应金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9
目的:探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社交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04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运用非参数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Spearman法分析数据。结果:ALL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为48.08%,社交焦虑总分为7(2,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诱导缓解期、13~18岁、屏幕时间长是ALL患儿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民主型教养方式是社交焦虑的保护因素(均P<0.05);社交焦虑水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ALL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较高,对生活质量有负性影响;应重点关注诱导缓解期、13~18岁患儿的社交焦虑情况,减少患儿的屏幕时间,提倡民主型教养方式。
2021 Vol. 51 (4): 303-306 [
摘要
] (
890
)
HTML
(1 KB)
PDF
(1448 KB) (
977
)
30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认知功能障碍与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黄珍,胡玲珑,王瑶,黄婷婷,陈敏,王菊香,周海霞,李原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血液科治疗的39例ALL患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MTHFR基因型,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检测Hcy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与Hcy水平、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ALL患儿MTHFR基因C677T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各基因型比较,TT基因型Hcy水平高于CT和CC型(P<0.05);血清Hcy水平与ALL患儿认知功能呈明显负相关,尤其是操作智商;MTHFR 677 C→T基因突变与ALL认知功能负相关(总智商:r=-0.806,P<0.001;语言智商:r=-0.735,P<0.001;操作智商:r=-0.802,P<0.001)。结论: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可引起血浆Hcy水平升高,进而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的遗传易感因素。
2021 Vol. 51 (4): 307-310 [
摘要
] (
600
)
HTML
(1 KB)
PDF
(1458 KB) (
638
)
311
五味子乙素下调IGFBP2表达抑制吉非替尼耐药肺癌细胞增殖
孙蕾,蓝秀,吕祝庆,李伟文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1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 B)抑制吉非替尼(Gef)耐药肺癌细胞的增殖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驯化PC9细胞,获得PC9/GR耐药细胞,比较PC9与PC9/GR细胞增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表达情况;经Sch B处理后,观察PC9/GR细胞增殖、凋亡及IGFBP2和磷酸化p-AKT、p-mTORC1表达情况,并利用IGFBP2过表达腺病毒转染技术验证IGFBP2在Sch B抑制PC9/GR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结果:PC9/GR细胞内IGFBP2表达高于PC9细胞(P<0.05),Sch B处理后,PC9/GR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增加,IGFBP2表达和AKT、mTORC1磷酸化下降(P<0.05)。IGFBP2-OE转染后PC9/GR细胞内p-AKT、p-mTORC1明显增加(P<0.05),Sch B对PC9/GR增殖抑制作用下降(P<0.05)。结论:Sch B下调IGFBP2表达,抑制PC9/GR细胞增殖。
2021 Vol. 51 (4): 311-314,318 [
摘要
] (
624
)
HTML
(1 KB)
PDF
(1645 KB) (
579
)
短篇论著
315
参麦注射液促进子宫切除术后骨骼肌功能恢复
朱梅桢,潘亚飞,陈磊,王良荣,林丽娜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预处理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腹腔引流液细胞因子及骨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拟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参麦组(SM组),SM组于切皮前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0.6 mL/kg,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测定术前、术后4 h、术后1 d、术后2 d握力、肌耐力,以及腹腔引流液中炎症因子水平,评估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握力和肌耐力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SM组较C组各时间点降低幅度明显减小(P<0.01);术后4 h SM组腹腔引流液中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C组(P<0.05),引流液中IL-6水平与肌耐力呈负相关(P<0.05)。两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0.6 mL/kg预处理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骨骼肌功能的恢复。
2021 Vol. 51 (4): 315-318 [
摘要
] (
637
)
HTML
(1 KB)
PDF
(1416 KB) (
553
)
319
口服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侯秋英,刘珏,张旭,滕懿群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3
目的:研究口服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发生NRDS的早产儿(胎龄大于28周且小于34周)82例为NRDS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亚组(亚组1接受常规治疗,亚组2在出生后24 h内予1 000 IU/d维生素D3及常规治疗),选取同期未发生NRDS的早产儿84例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比较各组患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并对2个亚组患儿NRDS疗效进行比较。结果:NRDS组患儿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RDS亚组2比亚组1患儿治疗第5天有更低的Downes呼吸窘迫评分和PaCO2水平,更短的住院时间以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维生素D在早产儿尤其是NRDS患儿中普遍缺乏,给予1 000 IU/d维生素D3作为NRDS患者的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的疾病严重程度、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2021 Vol. 51 (4): 319-322 [
摘要
] (
555
)
HTML
(1 KB)
PDF
(1396 KB) (
579
)
护理研究
323
原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张明哲,龚心玥,李文佳,陈沈敏,严侨燚,董超群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4
目的:调查产妇产后3年内产后抑郁(PPD)的现状,并探讨原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产妇PPD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至8月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211例产后0~3年的产妇进行线上调查。结果:34.1%的产妇在产后3年内存在PPD。原生家庭的家庭亲密度为松散型、家庭适应性为僵硬型以及家庭类型为极端型的产妇其PPD的得分较高。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原生家庭亲密度可负向预测产妇PPD程度(β=-0.175,P=0.013),而极端型原生家庭可正向预测PPD程度(β=0.178,P=0.033)。结论:产后3年内产妇PPD的患病率较高,原生家庭亲密度及原生家庭类型是PPD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可从原生家庭角度开展PPD的预防和干预。
2021 Vol. 51 (4): 323-326,329 [
摘要
] (
883
)
HTML
(1 KB)
PDF
(1516 KB) (
758
)
病例分析
327
以反复胸痛为临床表现的家族性地中海热1例
董翌玮,叶晓华,杨康康,上官瑶瑶,黄继谦,郑雯洁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5
2021 Vol. 51 (4): 327-329 [
摘要
] (
579
)
HTML
(1 KB)
PDF
(1394 KB) (
579
)
330
染色体16p11.2微缺失伴反复胚胎种植失败1例
虞正晨,李莹莹,李舒婷,卢珍珍,林呈泽,俞悦,刘方龙,王雄毅,赵军招,池海虹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6
2021 Vol. 51 (4): 330-331 [
摘要
] (
616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620
)
医学伦理
332
健康道德责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王小尚,谢建伟,李恩昌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7
健康道德责任是健康伦理学的核心观点,其本质是医学道德由个体健康转向关注人类共同健康,从医务部门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由道德责任延伸至道德规范,其也是对抗疫精神的道德诠释。笔者从健康道德责任的角度,结合抗疫精神,对化解疫情防控中的道德冲突提出了应对策略,论述了健康道德责任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2021 Vol. 51 (4): 332-335 [
摘要
] (
660
)
HTML
(1 KB)
PDF
(1359 KB) (
726
)
高教研究
336
当代医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现状调查
俞林伟,周恩红,陈小英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8
目的:探讨当前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量表对全国23 438 名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业教育满意度各维度评价较低,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生在创业教育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创业政策、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师资、创业竞赛、性别对医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结论: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从创业政策、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师资和创业竞赛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医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
2021 Vol. 51 (4): 336-339 [
摘要
] (
549
)
HTML
(1 KB)
PDF
(1359 KB) (
561
)
340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路径——基于温州医科大学的嵌入式单案例研究
刘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19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志愿服务热情,提高志愿服务品质,推动社会实践育人,扩大专业影响力,实现志愿精神“溢出效应”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温州医科大学的4个典型志愿服务品牌化运作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路径”过程模型,并从定位、塑造和运营3个阶段阐述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深化了对品牌化建设和高校志愿服务的理解,可以为相关高校的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提供一定实践参考。
2021 Vol. 51 (4): 340-344,封三 [
摘要
] (
529
)
HTML
(1 KB)
PDF
(1451 KB) (
979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