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1年 51卷 1期
刊出日期:2021-01-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综述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与目录
2021 Vol. 51 (1): 0- [摘要] ( 549 ) HTML (1 KB)  PDF (1096 KB)  ( 570 )
       论著
1 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
莫一啸,王桢,王盼,沈树红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1
目的:鉴定国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报道的13 个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易感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中国人群的关系,为我国儿童ALL预测及诊治提供新策略。方法:采用微流体动态芯片(IFC),通过Fluidigm的JunoTM分析系统,对191例ALL患儿和191例健康志愿者的13个ALL易感性相关候选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照组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后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s10849033 位点不满足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将该位点剔除。病例组与对照组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明显差异的位点有位于ARID5B 基因的rs10821936(风险等位基因C频率为0.489,P <0.001,OR =1.692,95%CI =1.265~2.264)、rs10994982(风险等位基因A频率为0.598,P =0.016,OR =1.425,95%CI =1.068~1.901),位于ZNF230 基因的rs7554607(风险等位基因A频率为0.721,P =0.002,OR =1.599,95%CI =1.179~2.169),位于IKZF1 基因的rs11978267(风险等位基因G频率为0.191,P =0.001,OR =1.965,95%CI =1.301~2.968)、rs4132601(风险等位基因G频率为0.175,P =0.003,OR =1.871,95%CI =1.225~2.857)。结论:ARID5B 基因的rs10821936与rs10994982、ZNF230 基因的rs7554607位点多态性与我国儿童ALL发病相关,IKZF1 基因的rs11978267及rs4132601为我国儿童ALL潜在易感性位点。
2021 Vol. 51 (1): 1-7 [摘要] ( 925 ) HTML (1 KB)  PDF (1336 KB)  ( 833 )
8 脐静脉血清IGF-2水平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
王丹,严亚娜,范淑丽,蔡彩萍,王楸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2
目的:探讨脐静脉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水平与巨大儿(MAC)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 年1月至2019 年12月出生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足月MAC和正常出生体质量儿(NBW)分别61例和60 例。检测脐静脉血血清IGF-2 水平,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新生儿生长发
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AC和NBW组的脐静脉血清IGF-2水平分别为(221.92±29.97)ng/mL和(169.69±14.53)ng/mL,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MAC和NBW组中,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新生儿的脐静脉血清IGF-2水平高于母亲无GDM者(GDM-MAC组 vs. nGDM-MAC组为229.71 ng/mL vs. 214.18 ng/mL,P =0.046;GDM-NBW组 vs. nGDM-NBW组为175.69 ng/mL vs. 161.48 ng/mL,P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脐静
脉血清IGF-2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 =0.678、0.566、0.600,均P <0.001)。IGF-2水平也与胎龄相关(r =0.273,P =0.002),但与新生儿性别、母亲年龄、高学历和初产无关(P >0.05)。结论:新生儿脐静脉血清IGF-2水平受母亲GDM和胎龄影响;IGF-2可反映胎儿生长发育状况,高水平IGF-2与巨大儿发生有关。
2021 Vol. 51 (1): 8-12,18 [摘要] ( 665 ) HTML (1 KB)  PDF (1586 KB)  ( 731 )
13 编码大鼠ENPP1蛋白的cDNA克隆及重组腺相关病毒构建
狄枫,吴秀娟,沈水娟,郭波尧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3
目的:克隆编码大鼠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的全长cDNA片段,构建ENPP1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ENPP1)。方法:以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大鼠ENPP1基因大片段并克隆至pCDH载体中,经过EcoR I/Xho I酶切、连接、转化将该片段克隆至腺相关病毒载体pAAV-MCS中,酶切及DNA测序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重组AAV-ENPP1经包装后转染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ENPP1的表达。结果:RT-PCR成功克隆出2 721 bp的大鼠ENPP1基因大片段,并最终获得测序正确的pAAV/ENPP1克隆,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目的蛋白ENPP1的表达升高。结论:成功构建大鼠ENPP1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2021 Vol. 51 (1): 13-18 [摘要] ( 714 ) HTML (1 KB)  PDF (2191 KB)  ( 1067 )
19 微阵列芯片技术在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周丽丽,温郑静,徐晨阳,李焕铮,徐雪琴,唐少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4

目的:探讨微阵列芯片技术在产前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20例产前NT增厚(NT≥2.5 mm)的胎儿,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NP array)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220例NT增厚胎儿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32例异常,异常率为14.5%,数目异常占87.5%,结构异常占12.5%,其中21三体最常见(占43.8%),其次是18三体(占21.9%)。SNP array技术在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胎儿中另检出9例异常CNVs,为5例致病性CNVs和4例疑似致病性CNVs。按NT厚度2.5~2.9 mm、3.0~3.4 mm及≥3.5 mm将病例分3组,核型异常率分别为5.6%、7.9%和23.3%,芯片异常率分别为5.6%、11.1%和30.1%,随NT厚度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当NT≥3.5 mm时,SNP array技术在NT增厚胎儿中共检出31例异常CNVs,与核型分析检出24例相比,检出率高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T厚度为3.0~3.4 mm时,检出率仅提高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相关,随着NT厚度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SNP array技术在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NT增厚(NT≥3.5 mm)胎儿中可进一步检出染色体微缺失和(或)微重复,将遗传学病因的检出率提高6.8%,对临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价值。

2021 Vol. 51 (1): 19-24 [摘要] ( 687 ) HTML (1 KB)  PDF (1575 KB)  ( 848 )
25 温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温顺航,林祖潘,周必高,陈小芳,郑景伟,张海邻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5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腺病毒(H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数据,分析呼吸道HAdV感染的流行特征;同时提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温州地区气象资料,包括每旬平均气温、平均湿度、总降雨量、降雨天数、平均风速。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HAdV流行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的鼻咽吸取物和痰液标本89 898份,HAdV阳性1 974例(2.2%),其中<1岁339例;1~3岁615例;3~5岁597例;5~18岁423例。儿童HAdV感染检出例数和检出率都是5~7月达到峰值。基于GAM模型分析发现:气温越高,HAdV检出率越高(P=0.015)。而风速越低,检出率越高。随风速增高,检出率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P=0.003)。结论:温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HAdV感染高峰季节在春末、夏初。气温和风速是影响下呼吸道HAdV感染的主要气象因素。
2021 Vol. 51 (1): 25-29 [摘要] ( 729 ) HTML (1 KB)  PDF (1688 KB)  ( 1031 )
30 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
夏海红,高杨,肖扬锐,刘伟文,叶勇军,陈涛,张文伟,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6
目的:探讨第三代Force双能量CT虚拟去钙(DECT-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有明确骨盆外伤史或腰骶部疼痛的35例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及MRI检查,RCMR值分别取1.59、1.79、1.89,重建3组DE-VNCa图像。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计算3组图像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效能,获得最优RCMR值,并在此最优条件下测量并比较骶骨翼骨髓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以ROC曲线评价CT值对骶骨翼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RCMR值取1.59、1.79、1.89时,诊断骶骨翼骨髓水肿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40、0.81、0.71;RCMR为1.79时,DE-VNCa图诊断效能最高。以RCMR=1.79重建DE-VNCa图,骨髓水肿区域平均CT值为(-20.21±18.81)Hu,对侧正常骨髓区平均CT值为(-74.19±27.94)Hu,骶骨翼骨髓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区域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CT值=-43.45 Hu为临界值,诊断骶骨翼骨髓水肿的AUC为0.947(P<0.001)。结论:双源DECT-VNCa图在RCMR为1.79时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较高;CT值有助于诊断骶骨翼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
2021 Vol. 51 (1): 30-34 [摘要] ( 829 ) HTML (1 KB)  PDF (2270 KB)  ( 860 )
35 SOAT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陈瑶,杨训俊,陈涵斌,陈国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7
目的:观察甾醇O-酰基转移酶1(SOAT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与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HCC数据集,下载SOAT1 mRNA表达谱及预后资料,比较SOAT1 mRNA在50例正常肝组织与374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量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收集53例HCC患者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中SOAT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SOAT1在HCC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预后生存分析发现SOAT1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P<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HCC组织中SOAT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癌组织中SOAT1蛋白表达量与肿瘤临床分期及微血管癌栓形成相关(P<0.05)。结论:SOAT1在HCC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HCC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高度相关。
2021 Vol. 51 (1): 35-39 [摘要] ( 815 ) HTML (1 KB)  PDF (1484 KB)  ( 1298 )
40 低氧/低氧诱导因子-1α通过TGF-β1诱导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杨再兴,梁艳,刘东红,张振成,罗婉婉,毛盼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8
目的:探讨低氧/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IBEC)上皮-间质转化(EMT)的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HIBEC在1%氧浓度的低氧环境中培养,分析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以及EMT相关标志E-钙黏蛋白和S100A4的表达水平。以HIF-1α的si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抑制剂LY364947分别沉默或抑制HIF-1α和TGF-β1,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与常氧培养相比较,低氧条件下,HIBEC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表达明显下降,间质细胞标志物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5)。以HIF-1α的siRNA和TGF-β1分别沉默或抑制HIF-1α和TGF-β1后,上述低氧引起的HIBEC生物学变化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低氧可以通过活化HIF-1α诱导HIBEC发生EMT,这种诱导作用主要是通过TGF-β1完成的。
2021 Vol. 51 (1): 40-44 [摘要] ( 727 ) HTML (1 KB)  PDF (3499 KB)  ( 742 )
45 EGFL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李利义,涂富洋,尤孙武,沈雷斌,游涛,郑志强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0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EGFL)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80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判定组织中EGFL6的表达,对染色结果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FL6的表达与胃癌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EGFL6的表达、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细胞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EGFL6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存在相关性,提示EGFL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21 Vol. 51 (1): 45-48 [摘要] ( 697 ) HTML (1 KB)  PDF (1423 KB)  ( 1012 )
49 IGFBP-4对A549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蓝秀,李伟文,孙蕾,黎媛,赵嘉璐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0
目的:探讨IGFBP-4对A549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IGFBP-4组、IGFBP-4+NAC组和IGFBP4+si-p38组。经培养48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内ROS、钙网蛋白(CRT)含量,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和细胞内SOD、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p38和p38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FBP-4组细胞内ROS、CRT、HMGB1、MDA含量、p-p38和p38表达升高,细胞存活率、SOD2含量下降(P<0.05);与IGFBP-4组相比,IGFBP-4+NAC组和IGFBP-4+si-p38细胞内ROS、CRT、HMGB1和MDA含量下降,细胞存活率、SOD2含量增高(P<0.05)。结论:IGFBP-4通过激活p38 MAPK通路,诱发细胞内氧化应激促使A549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2021 Vol. 51 (1): 49-52,57 [摘要] ( 873 ) HTML (1 KB)  PDF (1655 KB)  ( 1030 )
       短篇论著
53 混合型小肝癌的MR强化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徐晓飞,李炳荣,毛卫波,肖扬锐,王祖飞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1
目的:探讨混合型小肝癌(sCHC)的MR强化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11年4月至2019年7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sCHC患者资料,观察病灶的MR强化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Fisher检验比较不同优势瘤细胞类型病灶间强化表现的差异。结果:6例病灶表现为动脉期显著环状强化伴持续稳定强化,病理见肝细胞肝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2种瘤细胞混杂分布于外周,散在纤维间质反应,病灶中央有较明显凝固性坏死;1例表现为动脉期显著环状强化伴填充强化,病理见2种瘤细胞混杂分布于外周,中央较多纤维基质及少量凝固性坏死;14例表现为动脉期整瘤明显强化伴持续稳定强化,病理见2种瘤细胞弥漫混杂分布,全瘤纤维基质不丰富,凝固性坏死少见或无;1例表现为结中结样强化,病理见2种瘤细胞移行分布,全瘤纤维基质不丰富,无明显坏死;2例表现为反转强化,病理见2种瘤细胞移行分布,ICC密集区的纤维基质含量较HCC密集区丰富,无明显坏死。24例病灶中ICC优势12例,HCC优势8例,难以判断优势类型者4例;2种瘤细胞优势类型sCHC的强化表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R强化表现的sCHC病灶具有相应的病理基础。
2021 Vol. 51 (1): 53-57 [摘要] ( 648 ) HTML (1 KB)  PDF (1504 KB)  ( 856 )
58 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
陈小琴,孙海琴,翁细金,贺军,陈利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经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高频超声特征、弹性成像评分及应变率比值并进行定性诊断,将其与手术或细针穿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8例患者共87个结节,高频超声结合弹性成像诊断良性微小结节55个,甲状腺微小癌32个;手术或细针穿刺结果诊断良性微小结节59个,甲状腺微小癌28个。高频超声结合弹性成像评分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89.8%、89.7%、80.6%和89.8%;ROC曲线结果显示,弹性应变率比值的最佳截断值为2.98,其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1%、84.7%、83.9%、71.8%和90.1%。结论:高频超声是微小甲状腺癌评估的基础,结合弹性成像可以提高对微小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2021 Vol. 51 (1): 58-61,65 [摘要] ( 650 ) HTML (1 KB)  PDF (1390 KB)  ( 762 )
6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石活顺,邵国丰,赵顺英,胡晓燕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3
目的:了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随访结合门诊随访情况,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抗凝情况、凝血功能等指标。对于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抗凝药物依从性及房颤在有、无抗凝并发症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膜置换类型、年龄、文化程度、脑梗史、烟酒史、其他长期药物史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房颤及抗凝药物依从性与抗凝并发症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2.570、4.628。结论:抗凝药物依从性差及房颤是机械瓣膜术后发作抗凝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 Vol. 51 (1): 62-65 [摘要] ( 805 ) HTML (1 KB)  PDF (1286 KB)  ( 956 )
       护理研究
66 一体化血管通路团队管理对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的作用
吴瑶瑶,金领微,叶白如,陈冬蔚,谷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4
目的:探讨一体化血管通路团队管理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AVG)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6例行连续AVG成功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血管通路管理,研究组纳入血管通路团队的管理。对参与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观察内瘘成熟和通路通畅情况。AVG通畅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对照组初级内瘘成熟率为77.8%(42/54),研究组初级内瘘成熟率为92.3%(4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4,P=0.037)。对照组1年累积初级通畅率为52.7%,研究组1年累积初级通畅率为63.9%,2组之间的初级通畅生存曲线存在显著差异(χ2=4.071,P=0.044)。结论:实施一体化血管通路团队管理能够提升AVG内瘘成熟率和通畅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意义。
2021 Vol. 51 (1): 66-69 [摘要] ( 666 ) HTML (1 KB)  PDF (1333 KB)  ( 955 )
       病例分析
70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腔镜手术麻醉1例
梁冬冬,王均炉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5
2021 Vol. 51 (1): 70-71,74 [摘要] ( 601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808 )
72 肝肉瘤样癌1例
虞名旭,林型城,徐定银,孙广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6
2021 Vol. 51 (1): 72-74 [摘要] ( 582 ) HTML (1 KB)  PDF (1746 KB)  ( 823 )
       综述
7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施晓敏,吴朝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2型糖尿病(T2DM)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两者常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促进疾病的进展。关于NAFLD与T2DM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两者均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NAFLD发病机制中的肝脏脂肪堆积、肝细胞因子及炎症信号改变均涉及IR,并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就上述三个方面对NAFLD、IR及T2DM之间的交互机制进行综述。
2021 Vol. 51 (1): 75-79 [摘要] ( 749 ) HTML (1 KB)  PDF (1244 KB)  ( 1003 )
       高教研究
80 基于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共享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眼镜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陈绮,丁阳,金婉卿,陈浩,瞿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8
“眼镜学”是眼视光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且注重实践操作等特点,因此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呈现形式才能达到最优教学目标。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共享平台为该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
2021 Vol. 51 (1): 80-83 [摘要] ( 628 ) HTML (1 KB)  PDF (1345 KB)  ( 749 )
84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成像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闻彩云,邰云鹏,周晓军,李建策,王美豪,杨运俊,曹国全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1.019
CT成像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CT成像》课程整合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本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2021 Vol. 51 (1): 84-86,封三 [摘要] ( 1217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907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