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0年 50卷 3期
刊出日期:2020-03-25

论著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COVID-19专题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20 Vol. 50 (3): 0- [摘要] ( 409 ) HTML (1 KB)  PDF (1623 KB)  ( 739 )
       COVID-19专题
173 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B细胞表位的预测与分析
朱珊丽,丁宁,项丹,董海艳,薛向阳,张丽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刺突蛋白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可能的B细胞表位。方法:基于SARS-CoV-2 S蛋白氨基酸序列,分别采用SOPMA、GOR方法预测S蛋白的二级结构,并结合其跨膜区、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性参数等综合分析,预测SARS-CoV-2 S蛋白可能的B细胞表位。结果:对SARS-CoV-2 S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表明,其二级结构中柔性区域以无规卷曲为主,少见转角。多种参数综合分析推测,其可能的优势B细胞表位位于354~360、437~445、454~471、527~537、567~582、678~685、772~779和806~818位氨基酸。结论:采用多参数预测SARS-CoV-2 S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深入研究S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
2020 Vol. 50 (3): 173-176 [摘要] ( 1357 ) HTML (1 KB)  PDF (1723 KB)  ( 1465 )
177 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
傅钢泽,许崇永,孙厚长,曹国全,黄定品,陶洁洁,陈双利,林了一,张子锐,杨运俊,王美豪,夏景林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2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5例,分为CT阳性组(肺部有渗出)31例和阴性组(肺部无渗出)4例。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患者数量以及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CT阳性组的病灶位置、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在所有35例患者中,CT阳性患者占88.6%(31/35),武汉旅居史占31.4%(11/35),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占31.4%(11/35),无明确流行病史占37.1%(13/35),发热占88.6%(31/35),胃肠道症状占11.4%(4/35),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7.1%(6/35),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占37.1%(13/35)。CT阳性组发病时间4(2,7)d,明显大于CT阴性组的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1例CT阳性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两肺分布29例(占93.5%)。31例患者共计471个渗出灶:病灶下肺分布占67.3%(318/471),其他肺叶分布占36.7%(173/471);肺野周边分布占75.4%(355/471),背侧分布占76.4%(360/471)。所有病灶中,4.9%(23/471)伴有晕征,铺路石征占2.5%(12/471),反晕征占1.9%(9/471)。12.9%(4/31)患者伴微少量胸水(双侧2例,单侧2例)。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
2020 Vol. 50 (3): 177-181 [摘要] ( 875 ) HTML (1 KB)  PDF (1627 KB)  ( 848 )
1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
叶晓雪,谢益兵,许崇永,徐慧,严志汉,方必东,杨超颖,陈梅魁,陈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2020 Vol. 50 (3): 182-186 [摘要] ( 867 ) HTML (1 KB)  PDF (1681 KB)  ( 1069 )
187 6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分析
潘晓琼,胡臻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5日至2月20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64例,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首发症状、舌象等信息,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进行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年龄(48.8±12.9)岁,男女比为1.56:1;14例(占21.88%)有武汉/湖北旅居史,38例(占59.38%)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5例(占23.44%)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17例(占26.56%)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5例(占54.69%)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首发症状以发热(42例,占65.63%)、咳嗽(9例,占14.06%)多见,6例(占9.38%)患者无症状;舌象以舌质红黄腻苔(14例,占21.88%)、舌质淡红薄白腻苔(8例,占12.50%)、舌质红白腻苔(8例,占12.50%)多见;中医证型分为寒湿疫毒袭肺证6例(占9.38%)、湿热疫毒蕴肺证58例(占90.62%),湿热疫毒蕴肺证中热重于湿型20例(占34.48%)、湿重于热型38例(占65.52%)。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证型以湿热疫毒蕴肺证为主,涉及病理因素包括寒、热、湿、毒、虚,湿毒是核心病机。
2020 Vol. 50 (3): 187-190 [摘要] ( 934 ) HTML (1 KB)  PDF (1486 KB)  ( 945 )
19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放射科非隔离机房的感染管理实践
张孝琴,潘克华,曹国全,陈晓宇,徐浩力,夏能志,王斯妮,孙厚长,杨运俊,王美豪,李建策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一种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进展迅速。大型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放射科是临床诊疗的重要辅助科室,是医院整个防控链条上的关键节点,承担繁重的检查任务,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专用隔离机房外,尚有较多门诊非隔离机房同时在运转,然而,相对于专用隔离机房而言,其防护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笔者认为提高门诊非隔离机房的防护意识、压细压实防护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我科针对门诊非隔离机房、内部空间布局改造、人员管理等建立了一整套感染管理措施并逐一落实,以期消除传播隐患,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同时最大程度节约防护物资,切实做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放射科门诊非隔离机房院感控制的“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保护医患安全。
2020 Vol. 50 (3): 191-194 [摘要] ( 907 ) HTML (1 KB)  PDF (1522 KB)  ( 802 )
19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防范策略
黄文,周晓丹,王健,肖健,李校堃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6
从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产生原因与损伤症状入手,着重探讨其皮肤损伤表现、治疗方法与预防策略。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建议,也对将来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0 Vol. 50 (3): 195-198 [摘要] ( 765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1084 )
       论著
199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脑胶质瘤预后风险长链非编码RNA筛选
俞盛健,麻怀露,陈王洋,丁晓飞,陈光,梁勇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7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脑胶质瘤的预后风险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从开放的癌症基因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平台下载脑胶质瘤样本转录水平数据,采用R语言比较分析脑胶质瘤和正常脑胶质样本差异表达基因,使用Cox分析构建风险模型,通过DAVID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利用qPCR评价HOXA-AS2的表达量与脑胶质瘤的临床组织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比较分析脑胶质瘤样本和正常脑组织样本基因组表达数据,获得差异表达的lncRNA 424个(211个上调,213个下调),mRNA 3 827个(1 618个上调,2 209个下调)。构建了包含9个lncRNA的风险模型,参与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集中于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神经信号转导等相关通路。qPCR方法验证HOXA-AS2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结论:筛选出HOXA-AS2可能是脑胶质瘤的预后风险lncRNA,为后续脑胶质瘤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0 Vol. 50 (3): 199-205 [摘要] ( 816 ) HTML (1 KB)  PDF (1661 KB)  ( 1057 )
206 脑靶向硫化银量子点的构建及体外跨血脑屏障作用
徐毅,闫美玲,马继飞,赵芳菲,孙艳红,王丽华,高基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8
目的:设计脑胶质瘤靶向的Ag2S量子点及Ag2S-PEG量子点近红外二区成像探针,并比较修饰脑靶向肽Angiopep-2(ANG)前、后量子点通过体外血脑屏障及靶向脑胶质瘤细胞的能力。方法:Ag2S量子点及Ag2S-PEG量子点和脑靶向肽ANG经EDC和NHS介导,发生氨基和羧基的缩合反应进行连接。对Ag2S、Ag2S-ANG、Ag2S-PEG、Ag2S-PEG-ANG量子点的结构及粒径进行琼脂糖电泳、动态光散射及透射电镜等表征,并评价其对U87 MG和bEnd.3细胞的细胞毒性以及穿透体外血脑屏障的能力。结果:修饰ANG肽后的Ag2S-ANG、Ag2S-PEG-ANG量子点水合粒径较Ag2S、Ag2S-PEG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Zeta电位正电性增强;在琼脂糖电泳中迁移距离变短。MTT实验发现,Ag2S、Ag2S-ANG、Ag2S-PEG、Ag2S-PEG-ANG四种量子点在100 μg/mL以下对U87 MG和bEnd.3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影响。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Ag2S-ANG、Ag2S-PEG和Ag2S-PEG-ANG均能够穿过上层的bEnd.3细胞到达下层培养基中,而Ag2S-ANG被下层的U87 MG细胞摄取的量有较大提升,约是Ag2S量子点的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种脑靶向硫化银量子点,其中Ag2S-ANG能够跨体外血脑屏障系统,靶向脑胶质瘤细胞,为进一步的体内脑靶向成像奠定了基础。
2020 Vol. 50 (3): 206-211 [摘要] ( 735 ) HTML (1 KB)  PDF (1748 KB)  ( 1150 )
212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定量评估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谢筱筱,秦乐,叶信健,赵晓君,刘锟,严志汉,程建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09
目的:讨论磁共振体素中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定量参数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评价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行乳腺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乳腺病变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多b值DWI(b=0~2 000 s/mm2)检查,测定相应乳腺病变IVIM的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ADC standard)、真实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21例为恶性(恶性组),29例为良性(良性组);对2组病变的IVIM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并分析其诊断效率。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的ADC standard和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与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组中,ADC standard、D值分别是(1.10±0.38)×10-3 mm2/s、(0.88±0.24)×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组的(1.69±0.26)×10-3 mm2/s、 (1.56±0.25)×10-3 mm2/s,ADC standard和D值诊断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0.966,诊断的最佳阈值为1.26×10-3 mm2/s、1.18×10-3 mm2/s,ADC standard对乳房的良恶性肿瘤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95.45%,D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7%和90.91%。结论:IVlM模型获得的定量参数有助于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其中D值是判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最佳诊断指标。
2020 Vol. 50 (3): 212-216 [摘要] ( 1424 ) HTML (1 KB)  PDF (1624 KB)  ( 749 )
217 肱二头肌长头腱与冈上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疗效
黄东辉,梅正峰,叶辛,雷文涛,章淼峰,冯刚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与冈上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经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与冈上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的巨大肩袖损伤且伴有肱二头肌长头腱严重磨损患者74例,其中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64.3±10.1)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肩关节检查,记录双侧肩关节的前屈上举、体侧外旋活动度、前屈上举肌力、体侧外旋肌力,并记录Constant-Merl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简单(SST)评分及美国加州大学(UCL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前屈上举、体侧外旋活动度、前屈上举肌力、体侧外旋肌力及功能评分。结果:末次随访的前屈上举程度、体侧外旋活动度、前屈上举肌力及体侧外旋肌力明显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Constant-Merly评分、ASES评分、SST评分、UCL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粘连、神经血管受损、内固定松动及再撕裂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与冈上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伴肱二头肌长头腱严重磨损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
2020 Vol. 50 (3): 217-220,226 [摘要] ( 671 ) HTML (1 KB)  PDF (1565 KB)  ( 889 )
221 枸杞多糖对大鼠CYP450酶的调控作用
黄爱芳,王陈翔,金辉,叶其蓁,金蜜,周子晔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1
目的:评价枸杞多糖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力和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高剂量(250、500 mg/kg)枸杞多糖和纯化水2周,于第15天同时给予4种探针药(非那西丁、安非他酮、甲苯磺丁脲、咪达唑仑)的混合溶液,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探针药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推测相关CYP450酶活力变化。RT-PCR法用于观测CYP450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甲苯磺丁脲药动学参数CLz/F降低27%,AUC(0-t)和Cmax分别增加50%和28%;低剂量组大鼠咪达唑仑CLz/F和Vz/F分别降低了25%和35%,AUC(0-t)增加了38%;高剂量组大鼠咪达唑仑的CLz/F和Vz/F分别降低了34%和38%,AUC(0-t)、Tmax和Cmax分别增加了51%、50%和65%(P<0.05);非那西丁和安非他酮药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枸杞多糖能显著下调大鼠CYP2C11(高剂量组)、CYP3A1(低剂量组)和CYP3A1(高剂量组)mRNA水平,分别为56%、44%和68%,而对CYP1A2和CYP2B1没有影响。结论:枸杞多糖会降低CYP2C11和CYP3A1酶活力及mRNA表达水平。
2020 Vol. 50 (3): 221-226 [摘要] ( 724 ) HTML (1 KB)  PDF (1711 KB)  ( 854 )
227 褪黑素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陈宏,梁艳,金颖莉,虞希冲,赵永忠,王维千,林青霞,林海西,杨闯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2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被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模型+MT低剂量组(12.5 mg/kg)、模型+MT高剂量组(25 mg/kg)、模型+MT受体阻断剂组(Luzindole,1 mg/kg),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MK-801的方法建立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MT低剂量组、模型+MT高剂量组以及模型+MT受体阻断剂组均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10%无水乙醇溶液,持续21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试剂盒法检测海马组织匀浆液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ROS、SOD、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标记蛋白NeuN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受损,海马ROS、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下降,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海马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模型+MT高剂量组大鼠学习与记忆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海马ROS、MDA含量均下降,SOD活性升高,NeuN阳性表达增加,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MT高剂量组比,模型+MT受体阻断剂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受损,海马ROS含量上升,NeuN阳性表达下降,Nrf2、HO-1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MT具有保护精神分裂症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2020 Vol. 50 (3): 227-231 [摘要] ( 898 ) HTML (1 KB)  PDF (1506 KB)  ( 1557 )
232 成人重症腺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
张胜男,周颖,叶君如,张冬青,周玲萍,李玉苹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3
目的:探讨成人重症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成人重症腺病毒肺炎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0(35±10)岁。主要症状为发热(7/7)、呼吸困难(7/7)、咳嗽(7/7)、胸痛(1/7)。APACHE II评分5~20(10.1±5.0)分。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正常、肌酶升高为主。腺病毒确诊方法: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mNGS)6例,抗原测定阳性1例。腺病毒血清型7型3例,55型2例,4型1例,不明1例。3例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1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无创呼吸机支持通气3例,机械通气时间5~46 d。治疗包括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7例,更昔洛韦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3例。6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成人重症腺病毒肺炎易发生于中青年男性,mNGS可快速确定病原菌,处理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020 Vol. 50 (3): 232-236 [摘要] ( 715 ) HTML (1 KB)  PDF (2146 KB)  ( 821 )
       短篇论著
237 SLC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迫症的相关性
任建娟,唐牟尼,陈晓莹,傅正闯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4
目的:探讨谷氨酸转运体基因(SLC1A1)与中国汉族人群强迫症(OC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125例患者(OCD组)和125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SLC1A1基因的3个位点(rs301430、rs301434、rs301979),分析这些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以及单倍体与OCD之间的关系。结果: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OCD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性别分层分析,相较于对照组,女性患者rs301979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5,P=0.019;χ2=7.331,P=0.007),而男性患者中所有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位点单倍体T-A-G在2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6,P=0.013)。结论:SLC1A1基因rs301979位点可能是女性OCD的易感基因位点,rs301430、rs301434、rs301979的单倍体T-A-G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OCD发病相关。
2020 Vol. 50 (3): 237-240 [摘要] ( 695 ) HTML (1 KB)  PDF (1458 KB)  ( 824 )
241 前臂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对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徐晓作,朱小春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5
目的:探讨前臂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对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96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和25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者的前臂BMD、骨矿含量(BMC),并收集、测定其年龄、BM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水平等骨代谢指标,分析BMD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组前臂BMD及BMC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骨代谢指标PINP为(79.01±44.72)μg/L,β-CTX为(0.51±0.35)μg/L;对照组PINP为(96.74±50.92)μg/L,β-CTX为(0.37±0.26)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RA组β-CTX与BMD、BMC呈负相关(r=-0.259,P=0.011;r=-0.300,P=0.003);年龄与BMD、BMC呈负相关(r=-0.706,P<0.001;r=-0.743,P<0.001);DAS28与BMD、BMC呈负相关(r=-0.400,P<0.001;r=-0.330,P=0.001);PINP与BMD、BMC呈正相关(r=0.308,P=0.020;r=0.244,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CTX为发生OP的危险因素(OR=0.450,95%CI=0.606~0.921,P=0.006;OR=1.008,95%CI=1.002~1.016,P=0.031);PINP为发生OP的保护性因素(OR=1.060,95%CI=1.005~1.118,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RA患者较正常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OP,骨代谢指标β-CTX可能为绝经后女性RA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 Vol. 50 (3): 241-244 [摘要] ( 621 ) HTML (1 KB)  PDF (1444 KB)  ( 779 )
245 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对足踝皮瓣移植后皮瓣成活和局部血运的影响
王珏,张益维,王秀珍,陈洁,袁娜,葛叶盈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6
目的:探讨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对足踝皮瓣移植后皮瓣成活以及局部血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择期行股外侧皮瓣移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组(S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足踝部游离移植皮瓣后皮瓣的血液循环及皮瓣成活的变化,记录2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2 d、3 d各个时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组患者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评分、局部皮瓣弹性评分和皮瓣存活率均高于C组,血管危象率低于C组(P<0.05),术后6 h、12 h 、24 h、2 d、3 d的VAS评分S组更低(P<0.05);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可提高足踝皮瓣移植术患者皮瓣局部血运,提高皮瓣成活率。
2020 Vol. 50 (3): 245-248,253 [摘要] ( 650 ) HTML (1 KB)  PDF (1651 KB)  ( 746 )
       护理研究
249 学科交叉式团队管理的膳食干预对ICU吞咽障碍高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孟晓敏,王莹莹,杨永利,黄敏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7
目的:分析ICU吞咽障碍高龄患者引入学科交叉式团队管理的膳食干预对其吸入性肺炎的影响,为其临床诊疗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96例吞咽障碍高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学科交叉式团队管理的膳食干预。记录2组患者发生呛咳、拒食的例数及每餐摄食时间;比较2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2周末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呛咳发生率、拒食率分别为4.2%、6.3%,低于对照组的16.7%、20.8%,每餐摄食时间为(17.3±2.1)min,短于对照组的(26.9±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6.3%(3/48),低于对照组的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科交叉式团队管理的膳食干预应用于ICU吞咽障碍高龄患者,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潜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020 Vol. 50 (3): 249-253 [摘要] ( 607 ) HTML (1 KB)  PDF (1471 KB)  ( 901 )
254 白内障日间和住院手术连台流程优化的效果评价
陈聪,蔡俊杰,金约西,陈芳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8
目的:优化白内障手术工作流程,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提高手术患者和医师满意度。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手术室白内障日间和住院手术患者1 046例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6月至9月的482例患者归入流程优化前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的564例患者归入流程优化后组。对优化前、优化后白内障手术间工作效率、首台开台时间、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优化前组相比,优化后组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提高,非手术时间缩短,患者、手术医师、护士的满意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合理的手术工作流程可以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减少手术室资源浪费,提高手术患者及医师的满意度。
2020 Vol. 50 (3): 254-256 [摘要] ( 627 ) HTML (1 KB)  PDF (1434 KB)  ( 789 )
       高教研究
257 大学资助文化建设: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陈素云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3.019
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在保障型资助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向发展型资助演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资助文化。本文在总结当前大学资助文化实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资助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即构筑学生“他助-自助-助人”的育人回路。只有成功构筑学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成长回路,资助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完整实现,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脱贫。
2020 Vol. 50 (3): 257-258,封三 [摘要] ( 657 ) HTML (1 KB)  PDF (1400 KB)  ( 719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