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20年 5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0-01-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医学伦理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20 Vol. 50 (1): 0-87 [摘要] ( 406 ) HTML (1 KB)  PDF (1982 KB)  ( 479 )
       论著
1 多个GEO芯片联合分析筛选鼻咽癌易感基因
王晓琼,金巧智,陈武兵,蔡志毅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1
目的:筛选鼻咽癌的关键基因,探讨鼻咽癌发病机制。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搜索有关鼻咽癌表达的数据,联合R语言分析鼻咽癌组织与正常鼻咽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基因本体(GO)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富集和功能注释。基于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其关键基因簇及网络节点。结果:共纳入3套鼻咽癌基因芯片数据,选出在≥3个数据集中有交集的差异表达基因116个,其中上调基因69个,下调基因47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细胞分裂异常、蛋白结合改变,纺锤体装配异常、细胞外泌体功能改变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鼻咽癌组织细胞内部分信号通路发生显著改变,包括DNA修复、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周期、小细胞肺癌、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提示存在3个重要的基因簇及4个关键基因。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能有效筛选目标基因和信号通路,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20 Vol. 50 (1): 1-6,11 [摘要] ( 1032 ) HTML (1 KB)  PDF (2031 KB)  ( 952 )
7 miRNA let-7a靶向抑制ACVR1B表达
洪子璞,关开宇,王韶,徐胜男,郝燕燕,陈肖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2
目的:探讨miRNA let-7a对ACVR1B表达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ctivin receptor type 1B(ACVR1B)是一个let-7a的潜在靶基因。构建ACVR1B 3’UTR野生型(ACVR1B 3’UTR-WT)和ACVR1B 3’UTR突变型(ACVR1B 3’UTR-MUT)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与let-7a模拟物(let-7a mimic)或let-7a阴性对照(let-7a NC)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各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转染let-7a mimic、let-7a inhibitor和let-7a NC至HEK293T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ACVR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CVR1B 3’UTR含有let-7a潜在的高度保守的结合靶点(77~83位点)。在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ACVR1B 3’UTR-WT报告载体的let-7a mimic组比let-7a NC组荧光素酶活性组明显降低(P<0.05);而共转染ACVR1B 3’UTR-MUT报告载体的let-7a mimic与let-7a NC组其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EK293T细胞中let-7a mimic转染组中ACVR1B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let-7a NC组和let-7a inhibitor组(P<0.05)。结论:ACVR1B是let-7a潜在调控的靶基因,miRNA let-7a可以直接抑制HEK293T细胞中ACVR1B基因的表达。
2020 Vol. 50 (1): 7-11 [摘要] ( 820 ) HTML (1 KB)  PDF (1673 KB)  ( 903 )
12 miR-148b参与调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药物敏感性的机制
林晓骥,方玮玥,董玉青,孙妮,苏童,杨向绸,郭文坚,何牧卿,姚荣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3
目的:探讨miR-148b是否通过调控Ezrin来调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方法:诱导建立人DLBCL耐药细胞株CRL2631/CHOP,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RL2631细胞和CRL2631/CHOP细胞的miR-148b表达,Western blot检测2组细胞的Ezrin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8b与Ezrin的靶向结合情况;采用miRNA模拟/干扰技术和CCK-8方法检测CRL2631/CHOP细胞和CRL2631细胞对CHOP的敏感性。结果:CRL2631/CHOP细胞miR-148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RL2631细胞(P=0.001);CRL2631/CHOP细胞Ez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RL2631细胞(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Ezrin是miR-148b的直接靶基因;转染miR-148b mimic后,CRL2631/CHOP细胞的Ezrin和MDR-1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而CRL2631/CHOP细胞对CHOP敏感性增加(P<0.05);转染miR-148b inhibitor后,CRL2631细胞的Ezrin和MDR-1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而CRL2631细胞对CHOP敏感性下降(P<0.05)。结论:miR-148b通过调控Ezrin影响DLBCL细胞对CHOP的敏感性。
2020 Vol. 50 (1): 12-18 [摘要] ( 819 ) HTML (1 KB)  PDF (2038 KB)  ( 772 )
19 miR-144-5p、miR-668-3p、miR-134-5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
金速速,李帆帆,叶熳丽,舒旷怡,李姗姗,柳洁,江明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4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44-5p、miR-668-3p、miR-134-5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T-qPCR检测25例ITP患儿和15例正常对照PBMCs中3种miRNAs相对表达量,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及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分析miRNAs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检验效能。结果:ITP患儿组PBMCs中的miR-144-5p和miR-668-3p较对照组表达均上调,miR-134-5p表达下调(均P<0.05)。miR-144-5p和miR-668-3p在急性ITP患儿组中表达量要高于慢性ITP患儿组(均P<0.05),且miR-144-5P(r=-0.802,P<0.001)和miR-668-3p(r=-0.753,P<0.001)的相对表达量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相较于单个指标,miR-144-5p联合IPF%诊断急性ITP的AUC为0.96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100%;而miR-134-5p联合IPF%诊断慢性ITP的AUC为0.96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3.3%。结论:miR-144-5p和miR-668-3p在ITP患儿PBMCs中表达显著上调,miR-134-5p表达下调,这些改变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 Vol. 50 (1): 19-23 [摘要] ( 719 ) HTML (1 KB)  PDF (1658 KB)  ( 655 )
24 雷公藤红素对高糖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吴章,吕望,陈新国,金爽,陈玲珑,卢中秋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5
目的:通过高糖条件培养大鼠心肌H9C2细胞模拟糖尿病心肌病(DCM)体外细胞模型,并探讨雷公藤红素对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设立低糖组(5.6 mmol/L低糖培养)、等渗组(甘露醇等渗培养)、高糖组(30 mmol/L高糖培养)和雷公藤红素组(高糖培养并加入10 ng/mL和100 ng/mL雷公藤红素干预)。采用MTT法分析高糖组和雷公藤红素组H9C2细胞的活力;应用活性氧簇荧光探针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低糖组、等渗组、高糖组和100 ng/mL雷公藤红素组H9C2细胞中ROS产生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技术分析低糖组、等渗组、高糖组和雷公藤红素组H9C2细胞中NF-κB、TGF-1β和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糖组中高糖培养条件对H9C2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与低糖组和等渗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红素干预可以降低高糖培养对H9C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高糖组细胞内的ROS水平明显高于低糖组和等渗组(P<0.05),100 ng/mL雷公藤红素可抑制细胞内ROS产生;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低糖组和等渗组相比,高糖组细胞中NF-κB、TGF-1β和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糖组相比,10 ng/mL和100 ng/mL雷公藤红素组细胞中的NF-κB、TGF-1β和IL-1β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可以明显抑制H9C2细胞在高糖培养条件下ROS的产生水平并降低高糖培养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发挥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2020 Vol. 50 (1): 24-29,35 [摘要] ( 861 ) HTML (1 KB)  PDF (2050 KB)  ( 790 )
30 人结直肠癌组织CD4+、CD8+ T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傅超,梅婷婷,汪鸿涛,陶勇,王东,裘建明,杨关根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6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CD4+、CD8+ T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并依此高低分组。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8+ T细胞浸润高水平78例,低水平31例;CD4+ T细胞浸润高水平56例,低水平5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随访分析显示,高水平CD8+及CD8+/CD4+结直肠癌患者的DFS和OS预后较好(P<0.05)。高水平CD4+结直肠癌患者的DFS、OS与低水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CD8+及CD8+/CD4+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DFS和O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D8+及CD8+/CD4+水平对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020 Vol. 50 (1): 30-35 [摘要] ( 1151 ) HTML (1 KB)  PDF (1663 KB)  ( 890 )
36 第三代双源CT+flash模式扫描联合胸围指数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
王海林,陈敏江,翁巧优,卢陈英,程淑芳,叶妙清,林桂涵,纪建松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7
目的:第三代双源CT+flash模式扫描联合胸围指数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临床怀疑冠心病需要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60例患者,均采用trube-flash大螺距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开启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care Dose 4D完成检查,60例作为对照组,管电压为120 kV,其余100例为低剂量组,根据胸围参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C 3组,其中A组胸围≤85 cm,管电压为70 kV;B组胸围85~95 cm,管电压为80 kV;C组胸围≥95 cm,管电压为90 k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胸围、管电压、管电流、右冠状动脉CT值、SD值、SNR、CTD、DLP、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常规组、低剂量组(A组、B组、C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26±0.23、3.18±0.19、3.23±0.31和3.21±0.2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要求。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心率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右冠脉CT值分别为(425.94±69.59)Hu、 (505.23±41.41)Hu、 (463.83±59.68)Hu和(444.70±70.36)Hu,低剂量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射剂量分别为(1.03±0.15)mSv、 (0.36±0.09)mSv、 (0.57±0.05)mSv和(0.80±0.10)mSv(P>0.05);低剂量组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均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采用第三代双源CT+flash模式扫描联合胸围指数调节管电压,同时采用低碘浓度对比剂,调整对比剂速率及总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2020 Vol. 50 (1): 36-40 [摘要] ( 790 ) HTML (1 KB)  PDF (1616 KB)  ( 757 )
40 omega-3脂肪酸在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中的抗焦虑作用及机制
何储君,涂君雪,黄婉然,鲍仕慧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9
目的:分析omega-3脂肪酸(n-3 PUFA)改善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的焦虑行为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双侧卵巢摘除恢复1周后,进行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的方法来制作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模型。持续给予n-3 PUFA(10、20、60 mg/kg)14 d后通过大理石掩埋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验证其焦虑样行为。利用HPLC方法检测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二羟基苯乙酸(Dopac)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研究n-3 PUFA抗焦虑的相关机制。结果:持续给予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n-3 PUFA(20、60 mg/kg)治疗后,有效地降低模型小鼠大理石掩埋的数量(P<0.05);n-3 PUFA(20、60 mg/kg)治疗显著地增加模型小鼠高架十字迷宫进入开臂的次数和时间(P<0.05)。HPLC检测结果显示,持续给予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n-3 PUFA(20、60 mg/kg)治疗,明显升高前额叶皮层中5-HT、NE、DA的水平,降低5-HIAA/5-HT水平(P<0.05);持续给予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n-3 PUFA(20、60 mg/kg)显著增加海马中5-HT、NE表达,减少5-HIAA/5-HT含量;提升下丘脑中5-HT、NE的含量(P<0.05)。结论:n-3 PUFA通过调节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中的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改善围绝经期焦虑样小鼠的焦虑样行为。
2020 Vol. 50 (1): 40-50,55 [摘要] ( 801 ) HTML (1 KB)  PDF (1803 KB)  ( 815 )
41 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杜舟,黄萍,黄国裕,韩少良,左志贵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08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PD-L1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 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获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D-L1 mRNA及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 <0.05)。癌组织中PD-L1蛋白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相关(P <0.05)。结论: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2020 Vol. 50 (1): 41-44 [摘要] ( 1846 ) HTML (1 KB)  PDF (1542 KB)  ( 818 )
51 A型肉毒素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鼠炎性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李国松,汤样华,徐灿达,沈志恩,林成英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0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BTX-A)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小鼠炎性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PHN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12只。A组在疱疹部位注射0.9%氯化钠溶液;B组在疱疹部位注射BTX-A(2 U/kg);C组在L5背根神经节(DRG)处注射BTX-A(2 U/kg)。连续干预7 d后处死小鼠,取小鼠DRG和相应的脊髓节段,采用RT-q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DRG和脊髓中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和脊髓中Na1.3、Na1.8通道蛋白表达。结果: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Na1.3、Na1.8通道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TX-A能有效抑制PHN,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通道蛋白Na1.3、Na1.8的表达,抑制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
2020 Vol. 50 (1): 51-55 [摘要] ( 691 ) HTML (1 KB)  PDF (1615 KB)  ( 684 )
56 基于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的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陈春妙,林桂涵,吴徐璐,卢陈英,杨宏远,陈潇,纪建松,胡祥华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1
目的:探讨基于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的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上腹部平扫患者200例,随机分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150例,均采用ADMIRE,对照组管电压为120 kV。实验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低管电压A、B、C组,管电压分别为80、90、100 kV。比较各组图像的主观评分、背景噪声标准差(SD)、肝脏信噪比(SNR)、肝脏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对照组和低管电压A、B、C组患者间的年龄、性别构成、竖脊肌CT值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低管电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BMI和肝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管电压A、B组的BMI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低管电压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低管电压A组的肝脏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低管电压A、B、C组的图像的背景噪声S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肝脏SNR及肝脏CNR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低管电压A、B、C组的E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第三代双源CT行上腹部平扫检查时,结合患者BMI的差异,利用基于ADMIRE的低管电压扫描模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2020 Vol. 50 (1): 56-59,64 [摘要] ( 668 ) HTML (1 KB)  PDF (1614 KB)  ( 853 )
60 火针配合平衡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缪辉宇,曲崇正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2
目的:对比研究火针配合平衡针和常规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KOA患者67例,分成单一组(34例)和复合组(33例)。单一组接受常规毫针治疗,而复合组接受火针配合平衡针治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关节指数量表(WOMAC)和临床综合疗效评估作为检验针灸疗效的指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比较治疗前后和2种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别。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治疗前VAS和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毫针治疗和复合针灸疗法均有效地降低了VAS和WOMAC评分(P<0.05),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地缓解KOA患者的病情。与单一毫针疗法相比,复合针灸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骨关节僵直和活动障碍方面更显著(P<0.05)。此外,尽管2种治疗方法在KOA治疗的总有效率相似(P>0.05),但复合针灸法在治愈率和愈显率上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一毫针法(P<0.05)。结论:火针配合平衡针的复合针灸法在治疗KOA的临床效果上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2020 Vol. 50 (1): 60-64 [摘要] ( 807 ) HTML (1 KB)  PDF (1526 KB)  ( 957 )
       短篇论著
65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郑谊谊,刘毅,郭娇威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并维持HD患者4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并发IE,男5例,女4例,年龄(58.2±13.8)岁。透析通路均为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CVC),中位透析时间20.0(1.8,36.0)个月。发热9例(占100%)为主要临床表现,6例并发脑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行血培养,7例阳性,主要细菌是葡萄球菌(占71.4%)。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7例,食道超声(TEE)1例,同时行TTE和TEE检查1例,均发现赘生物。累及部位以二尖瓣最常见(5/9),其次为三尖瓣(2/9)。保守治疗8例,外科手术1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用CVC HD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要考虑到IE的可能,可以借助TTE或TEE和血培养明确诊断。
2020 Vol. 50 (1): 65-67 [摘要] ( 817 ) HTML (1 KB)  PDF (1509 KB)  ( 653 )
68 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诊断
谢益兵,洪加林,黄友全,许京轩,陈棋,陈小芳,许崇永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4
目的:探讨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永嘉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经临床证实的早期感染期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实验室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62例患者中50例首诊主诉有感冒样症状,62例肺吸虫抗体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51±3.06)×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5.6%±19.0%,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2例肺内病变合并胸腔积液,4例单纯性胸腔积液,16例仅有肺内病变。结论:首诊主诉感冒样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结合肺内病灶,需考虑到并殖吸虫病感染的可能性。
2020 Vol. 50 (1): 68-70 [摘要] ( 834 ) HTML (1 KB)  PDF (1687 KB)  ( 692 )
       病例分析
71 恶性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张晓兴,万择秋,倪冬梅,曹单,张闻雯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5
2020 Vol. 50 (1): 71-72,80 [摘要] ( 739 ) HTML (1 KB)  PDF (1560 KB)  ( 959 )
       护理研究
73 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体温控制对快速康复的影响
王燕敏,叶灵晓,张丽萍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6
目的:探索术后保温对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麻醉复苏及回病房途中常规保暖措施;实验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麻醉复苏及回病房途中采用一系列保暖措施。观察2组患者术后0.5、1、2、3、5、7 h的血压、心率、耳温、术后拔管时间、进食/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胃瘫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实验组患者术后耳温提
高、心率减慢;术后进食/排气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P<0.05),术后胃瘫率降低(P<0.05)。结论: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保温可以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2020 Vol. 50 (1): 73-75 [摘要] ( 775 ) HTML (1 KB)  PDF (1512 KB)  ( 706 )
       高教研究
76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培训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温从丛,孙发,韩安月,陈锡文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7
利用在线学习管理平台技术构建实验人员培训考核平台,加强实验人员管理,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操作能力。分析行业培训考核需求,选用Moodle开源技术定制构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平台。构建了集培训、交流研讨、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平台。Moodle技术平台定制开发方案能有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构建平台能有效提升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服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2020 Vol. 50 (1): 76-80 [摘要] ( 640 ) HTML (1 KB)  PDF (1488 KB)  ( 885 )
81 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浅析——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施苏雪,刘博京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8
目的:探究医学留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情况。方法:本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来华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对安乐死的知晓、态度及认知等现状。结果:98.3%的医学留学生表示知道或听说过安乐死,但只有41.2%的医学留学生表示赞成安乐死,且欧美医学留学生(占62.0%)对安乐死的赞成比例显著高于亚洲(占39.8%)和非洲(占31.5%)的医学留学生(P<0.05)。信仰伊斯兰教留学生(占26.2%)对安乐死的赞成比例显著低于信仰佛教(占64.0%)和无宗教信仰(占57.7%)的医学留学生(P<0.05)。结论:留学生对安乐死总体知晓率较高,但安乐死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不同生源地和宗教信仰的留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存在差异。
2020 Vol. 50 (1): 81-83 [摘要] ( 723 ) HTML (1 KB)  PDF (1434 KB)  ( 890 )
       医学伦理
84 家庭视角下器官捐献现状及对策——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浙江省温州市的实证调研
林建锋,刘维,黄君婷,戴振峰,潘晓婷,李恩昌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0.01.019
潜在捐献家庭拒绝率居高不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除传统观念因素外,家庭作为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放大器,家人的反对成为阻碍器官捐献发展中亟待突破的瓶颈。本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和湖南省长沙市为例,通过实地研究、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拒绝率高、隐蔽式捐献率高、低收入家庭占比高的现状。笔者从家庭的视角,揭示情境压力和精神激励不足是家庭拒绝的重要影响因素,系统性提出推进协同化、签署普及化、宣传主题化、激励人性化、荣誉艺术化等对策,以期解决当前器官捐献家庭决策困境,推动器官捐献事业发展进入新高度。
2020 Vol. 50 (1): 84-87 [摘要] ( 598 ) HTML (1 KB)  PDF (1451 KB)  ( 1036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