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9年 49卷 9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综述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9 Vol. 49 (9): 0-0 [
摘要
] (
347
)
HTML
(1 KB)
PDF
(437 KB) (
616
)
论著
625
姜黄素类似物L6H3对帕金森病大鼠脑部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物的影响
邹瑜驰,陈珺,黄文婷,刘欢,胡健,刘斐,王冬雪,朱丽云,林丽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似物L6H3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纹状体中7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采用脑部纹状体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和PD+L6H3组。通过微透析活体取样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联用测定PD组大鼠脑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结果:造模后第6周(即给药第2周)及造模后第7周(即停药第1周),PD+L6H3组大鼠脑纹状体的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与PD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L6H3在给药后第2周及停药后1周均能明显提高PD大鼠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
2019 Vol. 49 (9): 625-629 [
摘要
] (
755
)
HTML
(1 KB)
PDF
(1418 KB) (
881
)
630
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及肝细胞支架的制备
陈世钻,俞富祥,陈俊予,唐银河
目的:探究大鼠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肝去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方法:用胶原酶IV消化肝脏组织后经洗涤、过滤、离心等步骤分离出大鼠肝细胞,然后置于培养基内进行纯化、培养后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肝窦内皮细胞置于培养基内纯化、培养后行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经循环灌注去细胞处理制备成大鼠肝细胞去细胞支架后经扫描电镜证实。结果:分离出的大鼠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光亮圆形,饱满,胞核清晰。肝细胞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见胞浆内存在棕黄色颗粒。肝窦内皮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中央。内皮素-1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表面呈红色信号。制备成的大鼠肝脏去细胞支架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细胞外基质保留,无细胞核及细胞质成分。结论:成功分离出了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肝去细胞支架。
2019 Vol. 49 (9): 630-633 [
摘要
] (
706
)
HTML
(1 KB)
PDF
(1379 KB) (
952
)
634
TAZ在张应力促进人牙周膜细胞骨向分化中的作用
陆素文,胡碧波,邓辉
目的:探索PDZ结合基序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参与张应力促进间充质干细胞(MSCs)骨向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利用Flexcell系统对hPDLCs体外加载12%,0.5 Hz张应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PDLCs中TAZ及成骨标志物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I型胶原(COL I)、骨钙素(OCN)、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检测TAZ与Cbfα1的结合情况。结果:加载12%,0.5 Hz张应力24 h及48 h时显著促进hPDLCs的TAZ、Cbfα1、COL I、OSX、OC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证实TAZ与Cbfα1的结合量显著增加。hPDLCs转染TAZ siRNA 72 h,加载12%,0.5 Hz张应力24 h,TAZ蛋白水平及张应力所促进的细胞成骨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张应力作用下TAZ通过上调Cbfα1的表达与转录活性诱导hPDLCs骨向分化。
2019 Vol. 49 (9): 634-638 [
摘要
] (
655
)
HTML
(1 KB)
PDF
(1573 KB) (
618
)
639
不同浓度交泰丸及其组成药物对小鼠镇静作用的比较
倪小芬,林思思,陈钱,袁拯忠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交泰丸和黄连、肉桂对小鼠的镇静作用。方法:交泰丸配置成高、中、低浓度组,浓度分别为0.220 g/mL,0.110 g/mL和0.055 g/mL;黄连配置成高、中、低浓度组,浓度分别为0.200、0.100、0.050 g/mL;肉桂组浓度为0.030 g/mL;唑吡坦组(0.200 mg/mL)为阳性对照组,注射用水为空白对照组;分别灌胃小鼠7 d。用自发活动仪,连续监测给药7 d及停药1 d的自主活动次数,选取给药第1、第3、第5、第7天和停药1 d,计算并比较小鼠19:00给药后或停药后同时段15 min、30 min、1 h、3 h、12 h以及24 h的自主活动次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第1、第3、第5、第7天及停药1 d后,交泰丸高浓度组给药后或停药后同时段30 min、1 h、3 h、12 h、24 h自主活动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给药后15 min自主活动无显著性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第3、第5、第7天,交泰丸中浓度组在1 h自主活动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7天,交泰丸低浓度组在1 h自主活动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第3、第5、第7天,黄连高浓度组、中浓度组15 min、1 h自主活动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给药后30 min黄连高浓度组、中浓度组自主活动无显著性减少(P>0.05);给药第7天,黄连高浓度组3 h、12 h、24 h自主活动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泰丸有镇静药效,其中黄连发挥主要作用。
2019 Vol. 49 (9): 639-643,648 [
摘要
] (
669
)
HTML
(1 KB)
PDF
(1298 KB) (
661
)
644
栀子苷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改善作用
陈君第霞,潘晓琼,禹博威,胡臻
目的:探讨栀子苷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效果。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栀子苷低剂量组(100 mg/kg)、栀子苷高剂量组(200 mg/kg)和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栀子苷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栀子苷,连续灌胃8周,观察记录小鼠生活状态,检测体质量和血糖,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TNF-α、IL-6和IL-1β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生活质量降低,体质量增长缓慢(P<0.01),血糖增高(P<0.01),病理染色显示肾小球结构明显受损,肾间质炎性细胞大量浸润,RT-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肾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 mRNA表达量上升(P<0.01)。相较于模型组,栀子苷低、高剂量组小鼠生活状态尚可,体质量增长较快(P<0.05),血糖明显下降(P<0.01),肾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肾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 mRNA表达量下降(P<0.01)。结论:栀子苷能有效改善小鼠的糖尿病肾病状态,降低血糖,保护肾组织,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其能改善糖尿病小鼠炎症状态有关。
2019 Vol. 49 (9): 644-648 [
摘要
] (
652
)
HTML
(1 KB)
PDF
(1317 KB) (
852
)
649
锌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暴露致雄性生殖毒性的干预作用
孙悦,杨柳,史弘毅,李安琪,戴绮梦,金思伊,高海涛
目的:研究锌对邻苯二甲酸酯类(PEs)暴露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干预作用。方法:36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对照组,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Es)等毒性混合物(MIXPs)暴露组(MIXPs组)以及MIXPs+ZnSO4组。MIXPs组小鼠经口灌胃MIXPs 160 mg·kg-1·d-1,MIXPs+ZnSO4组小鼠同时经口灌胃MIXPs 160 mg·kg-1·d-1+ZnSO4 50 mg·kg-1·d-1,对照组小鼠灌胃等容量的赋形剂(0.5% CMC-Na)。连续干预90 d,眶静脉取血后、取睾丸和附睾等雄性生殖器官,观察精子形态,试剂盒测定睾酮、SOD、MDA、T-AOC等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XP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肛殖距缩短(均P<0.05);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降低,精子畸形率显著升高,睾丸组织中SOD、MDA显著改变(均P<0.01);而MIXPs+ZnSO4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可抑制MIXPs暴露诱导小鼠雄性生殖毒性,可能与其改善睾丸组织的抗氧化水平,提高血清睾酮水平有关。
2019 Vol. 49 (9): 649-653,,660 [
摘要
] (
701
)
HTML
(1 KB)
PDF
(1415 KB) (
909
)
654
慢性脑缺血的多模态CT成像及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徐浩力,何雯雯,蒋蒙蒙,林文秀,夏沪伟,张子锐,赵梦静,黄望乐,傅萍萍,诸葛启钏,陈伟建
目的:运用CT灌注(CTP)及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低剂量多模态CT评价慢性脑缺血(CCH)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变,并分析CCH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应用640层容积CT对266例临床拟诊CCH的患者进行全脑CTP检查,经后处理得到各个供血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和延迟时间(DT)等灌注参数以及CTA图像,以患侧/对侧算得相对比值(rCBF、rCBV、rTTP及rDT值),并分析各患者脑血管的狭窄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各个灌注参数的差异,成组t检验分析灌注不足组与灌注正常组之间各个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差异,秩合检验分析灌注不足组与灌注正常组患者供血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并对灌注不足的相关临床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灌注不足组184例,CTP示两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患侧CBF、CBV低于对侧,而TTP、DT高于对侧,各灌注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前循环灌注不足98例,后循环灌注不足61例,多供血区灌注不足25例;②灌注不足组rCBF、rCBV相对值低于灌注正常组,而rTTP、rDT高于灌注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3、-3.862、2.790、4.558,P<0.01);③184例灌注不足组患者中,血管评估显示轻度狭窄24例,中度狭窄47例,重度狭窄65例以及闭塞48例;82例灌注正常组患者中,轻度狭窄54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5例及闭塞2例,2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在灌注不足组患者与灌注正常组之间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高血脂是脑灌注不足的危险因素。结论:多模态CT不仅可以显示脑血管狭窄程度,而且还可以直观和定量反映CCH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为CCH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2019 Vol. 49 (9): 654-660 [
摘要
] (
777
)
HTML
(1 KB)
PDF
(1530 KB) (
764
)
661
利拉鲁肽极化M2型巨噬细胞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
蒋晓梅,刘翀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改善2型糖尿病伴随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利拉鲁肽组3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利拉鲁肽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NAFLD的小鼠模型,利拉鲁肽组皮下注射利拉鲁肽(100 μg/kg),每日1次,连续4周。检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肝指数、ALT、AST和TG指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4和IL-10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比例;RT-PCR检测IL-4、IL-10、CD206、CD301、MGL-1、MGL-2和Arg-1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利拉鲁肽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TG、AST和ALT均明显下降,肝组织中脂肪变性减轻,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01),IL-4、IL-10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IL-4、IL-10、CD206、CD301、MGL-1、MGL-2和Arg-1 mRNA表达也显著上升(P<0.01)。结论: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NAFLD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4和IL-10的表达,极化M2型巨噬细胞有关。
2019 Vol. 49 (9): 661-666,672 [
摘要
] (
705
)
HTML
(1 KB)
PDF
(1636 KB) (
920
)
66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T2WI图纹理分析定量评估乳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周永进,钟屹,赵雪妙,高瑞杰,胡玉敏,杨伟斌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T2加权成像(T2WI)图纹理参数定量评估乳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82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或良性肿瘤的乳腺结节患者的磁共振ADC和T2WI图像,利用后处理软件对乳腺结节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ADC图和T2WI纹理特征,生成多个一阶和二阶纹理参数。采用双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结节组纹理参数值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计算相应临界值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用Z检验比较ADC图、T2WI纹理参数及二者联合的ROC曲线结果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组ADCmean、ADCmedian、ADCmin明显高于恶性结节组(均P<0.05)。恶性结节组ADC图偏度值、熵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确定乳腺良恶性结节的ADCmean、ADCmedian、ADCmin、偏度值、熵值诊断阈值分别为1.34×10-3 mm2/s、1.41×10-3 mm2/s、0.97×10-3 mm2/s、-0.075、3.762,AUC分别为0.90(95%CI=0.82~0.95)、0.89(95%CI=0.80~0.95)、0.91(95%CI=0.83~0.96)、0.74(95%CI=0.64~0.83)、0.95(95%CI=0.87~0.98);对ROC曲线比较显示熵值有最佳诊断效能,相应阈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5%、94.74%,比较ADC图、T2WI及二者联合的熵值AUC,显示二者联合的AUC值最大(AUC=0.97)。结论:基于ADC图和T2WI的纹理分析参数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以二阶纹理参数熵值诊断价值较大。
2019 Vol. 49 (9): 667-672 [
摘要
] (
576
)
HTML
(1 KB)
PDF
(1334 KB) (
638
)
673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蛋白的影响
叶必宏,刘海飞,李灵浙,潘胜莲,宋丰军,王庆来,朱文宗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明确其治疗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动物模型。电针组于每日应激前选取百会、印堂两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氟西汀组于造模前通过灌胃给予阳性药氟西汀水溶液,剂量为10 mg/kg,持续21 d。于应激造模后7、14、21 d分别采用旷场测试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Golgi染色观察海马突触结构的病理特点,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CREB、BDN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7 d时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14 d时旷场自主活动评分显著下降(P<0.05),抑郁样行为明显,海马突触结构损伤,突触可塑性蛋白SYN、PSD-95、CREB、BDNF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经电针治疗后,大鼠抑郁样行为得以明显改善(P<0.01),树突棘形态及数量趋于正常,SYN、PSD-95、CREB、BDNF表达均明显回升(P<0.01)。结论:电针能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与改善突触结构,上调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有关。
2019 Vol. 49 (9): 673-676 [
摘要
] (
720
)
HTML
(1 KB)
PDF
(1344 KB) (
735
)
677
孕周相关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参考区间调查
蒋伟燕,林湘,余玲玲,李绵绵,宓恬,陈小剑
目的:了解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和血小板平均侧向荧光强度(PLT-X)的变化,并调查各参数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不同孕期妇女(妊娠组)1 272例,分为早期妊娠组(≤12周)348例,中期妊娠组(13~27周)369例和晚期妊娠组(≥28周)555例,中晚期妊娠组共924例;收集健康未妊娠妇女(对照组)200例;同时收集同期重度子痫前期妇女(重度子痫前期组)88例和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妊娠期糖尿病组)100例。应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定量检测各组的外周血PLT、IPF、IPF#、H-IPF和PLT-X,并采用95%CI建立孕周相关各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妊娠组的PLT低于对照组(P<0.05);而IPF、IPF#、H-IPF和PLT-X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中期和晚期妊娠组的IPF、IPF#和PLT-X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P<0.05);早期和中期妊娠组的PLT、H-I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的PLT低于中晚期妊娠组(P<0.05);而IPF、IPF#、H-IPF和PLT-X高于中晚期妊娠组(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参数随妊娠妇女孕期的发展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孕周相关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参考区间的建立可以为评估妊娠期病理状态奠定基础。
2019 Vol. 49 (9): 677-680 [
摘要
] (
621
)
HTML
(1 KB)
PDF
(1244 KB) (
662
)
681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结合PSA密度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方权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结合PSA密度
(PSAD)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CNKI、CBM、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9月3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PI-RADS评分结合PSAD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中、英文文献。由2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QUADAS进行质量评价和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提取相关参数。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6篇,纳入患者总例数1 228例,应用Q检验和I2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文献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PI-RADS对CSPCA的诊断价值的敏感度为81.1%(95%CI=0.639~0.912),特异度为82.1%(95%CI=0.694~0.903),诊断试验比值比为19.711(95%CI=6.953~55.927),阳性似然比为4.533(95%CI=2.552~8.054),阴性似然比为0.229(95%CI=0.113~0.468),评估诊断模型准确性指标Lambda为3.011(95%CI=1.967~4.054)。PI-RADS+PSAD对CSPCA的诊断价值的敏感度为87.9%(95%CI=0.826~0.917),特异度为81.8%(95%CI=0.590~0.872),诊断试验比值比为22.688(95%CI=7.403~69.538),阳性似然比为3.632(95%CI=1.941~6.800),阴性似然比为0.160(95%CI=0.095~0.270),Lambda值为3.778(95%CI=2.537~5.020)。PI-RADS+PSAD诊断的Lambda值、敏感度明显高于PI-RADS(P<0.05)。结论:PI-RADS+PSAD可有效提高CSPCA的诊断效能。
2019 Vol. 49 (9): 681-685,689 [
摘要
] (
600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629
)
短篇论著
686
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比值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杨思思,郭献忠,夏能志,陈勇春,水旭娟,杨运俊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2019 Vol. 49 (9): 686-689 [
摘要
] (
618
)
HTML
(1 KB)
PDF
(1281 KB) (
621
)
病例分析
690
肾血管母细胞瘤1例
李伟大,赵奋华
2019 Vol. 49 (9): 690-691 [
摘要
] (
600
)
HTML
(1 KB)
PDF
(1272 KB) (
792
)
护理研究
692
文丘里面罩对包皮环切术患儿的创口保护作用
林颖,王雪飞,徐林飞,李健
目的:观察文丘里面罩用于创口保护对包皮环切术患儿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包皮环切术患儿77例,分为2组:对照组(A组)37例和文丘里面罩组(B组)40例。患儿包皮环切术术后,A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护理,B组加用文丘里面罩用于创口保护。记录并对比2组患儿术后回病房即刻、12 h、24 h舒适度,创口感染情况,住院时长及并发症例数。结果:2组在术后回病房即刻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术后回病房12 h、24 h舒适度均优于A组(P<0.05),2组患儿均未发现术后感染,住院时长A组大于B组(P<0.05),2组均未发现并发症。结论:文丘里面罩用于创口保护可提高包皮环切术患儿术后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
2019 Vol. 49 (9): 692-694 [
摘要
] (
572
)
HTML
(1 KB)
PDF
(1305 KB) (
815
)
综述
695
肠道菌群调节机制与肥胖治疗研究进展
黄楠,任锡凯,苏苗赏
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II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有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许多生理活动,对能量摄取、能量代谢、免疫甚至神经活动均有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明可直接导致肥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维持免疫稳态可用于防治肥胖。但肠道菌群对机体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还未阐明。本文主要围绕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019 Vol. 49 (9): 695-699 [
摘要
] (
600
)
HTML
(1 KB)
PDF
(1187 KB) (
1047
)
高教研究
700
药学类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邓明捷,李平
实验教学是药学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新时代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要求,对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实验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打造和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药学类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2019 Vol. 49 (9): 700-703 [
摘要
] (
563
)
HTML
(1 KB)
PDF
(1125 KB) (
770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