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9年 49卷 7期
刊出日期:2019-07-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9 Vol. 49 (7): 0- [摘要] ( 413 ) HTML (1 KB)  PDF (3417 KB)  ( 962 )
       论著
469 PDX通过P38 MAPK通路促进脓毒症性ARDS抗菌肽cathelicidin表达
谷丽君,潘静怡,Mohamed Ali Abdullahi,金胜威
目的:探究PDX对脓毒症性ARDS抗菌肽cathelicidin(CAMP)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C57BL/6小鼠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治疗组(CLP+PDX组)、抑制剂组(CLP+PDX+SB203580组)、溶剂对照组(CLP+PDX+DMSO组)、PDX组。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损伤情况,进行肺损伤评分,菌落形成单位(CFU)检测细菌清除情况,qPCR检测肺组织CAMP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CAMP蛋白表达以及P38 MAPK、ERK MAPK通路激活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CLP组ERK MAPK通路无显著变化,P38 MAPK通路受到抑制,CAMP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CLP组相比,CLP+PDX组小鼠肺组织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减轻,CFU显著降低,P38 MAPK通路明显活化,且CLP+PDX组中CAMP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PDX通过调控P38 MAPK通路促进脓毒症性ARDS CAMP的表达。
2019 Vol. 49 (7): 469-474 [摘要] ( 589 ) HTML (1 KB)  PDF (1694 KB)  ( 622 )
475 仅女性发病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表型分析
吕媛媛,徐曼,张娟娟,管敏鑫
目的:对仅有女性发病的11个携带m.11778G>A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中患者的表型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对1 362例汉族LHON患者的MT-ND4基因进行了系统的筛查,再对携带MT-ND4 11778G>A突变的11个家系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及线粒体单体型分析。结果:筛查发现11个携带m.11778G>A突变的LHON家系仅累及女性母系成员。此11个家系中患者LHON外显率较低,分别为16.7%、18.8%、15.0%、6.7%、6.7%、33.3%、20.0%、16.7%、7.7%、8.3%、25.0%,平均每个家系外显率为15.90%±0.08%。LHON患者的视力损伤程度由轻度到重度不等,发病年龄7~25(12.4±4.8)岁,属于LHON的高发年龄阶段。11位先证者的线粒体单体型分别为B5a、Z、N9、B4c1b、G2h、B5a、M7b、N9a10、C7b、M7b1、M10。结论:本研究中11个携带相同m.11778G>A突变的不同家系之间,及在相同线粒体遗传背景下的同一家系中不同母系成员间LHON外显率和发病年龄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m.11778G>A突变是LHON发病的分子基础,但突变本身并不足以造成LHON的表型表达,提示其他修饰因子(线粒体单体型、核修饰基因及环境因素)在LHO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19 Vol. 49 (7): 475-481,496 [摘要] ( 741 ) HTML (1 KB)  PDF (1477 KB)  ( 765 )
482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黄颖,孙祖华,周容,李英姿,刘晓玲,林冰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DR患者。首次和末次抗VEGF治疗的间隔为抗VEGF治疗总时长(若只有1次治疗,则记为0)。末次抗VEGF治疗与治疗后FFA之间的间隔定义为治疗空窗期。结果:共纳入患者20例,24眼,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3.9±12.8)岁。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为2.5(1,3)次,抗VEGF治疗总时长为62.0(0,76.8)d。治疗空窗期为48.5(30.0,64.8)d。15眼(占62.5%)单纯抗VEGF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其余9眼(占37.5%)部分消退且未见新的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空窗期的延长是治疗后仍有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18~1.166,P=0.014)。4眼延长治疗空窗期为177.0(90.5,234.3)d,均可见消退的新生血管重新出现。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效,但可能复发,需重复治疗。
2019 Vol. 49 (7): 482-486 [摘要] ( 614 ) HTML (1 KB)  PDF (1402 KB)  ( 726 )
48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林思耕,邓宇轩,温良,梁远波,瞿佳
目的: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DR)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在2018年7月至10月间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乐清市象阳社区2型糖尿病(DM)人群,由专业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具体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包括面对面访谈、常规实验室检查和眼科检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406例2型D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77例(占43.6%)患者被诊断为DR(轻度DR为107例,中度DR为57例,重度DR为13例)。与无DR的患者相比,DM病程为5~9年的受检者DR的概率显著增加8%[OR=1.08,95%CI=0.69~1.67,P=0.008]。同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发生DR的概率增加了16%(OR=1.16,95%CI=0.65~2.06,P=0.002)。结论:2型DM患者应进行DR筛查,尤其是DM病程在5年以上且HbA1c异常者。
2019 Vol. 49 (7): 487-490 [摘要] ( 746 ) HTML (1 KB)  PDF (1234 KB)  ( 789 )
491 不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模型在大鼠脑内的重复性
卢毅,陈涛,彭稳稳,宋娇,王雪,严志汉
目的:比较4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模型[表观扩散系数(ADC)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扩散峰度成像(DKI)模型及拉伸指数模型]在大鼠脑内的重复性情况。方法:对14只雄性SD大鼠进行间隔24 h的重复大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进行4种扩散模型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内变异系数和Bland-Altman方法评估重复性情况。结果:ADC模型、DKI模型和拉伸指数模型中扩散率相关参数(ADC、Dapp和DDC)的Cronbach’s alpha均大于0.7,intra-subject CV均小于5%,LA均小于0.15×10-3 mm2/s,其中ADC的LA最小,为0.086×10-3 mm2/s。而IVIM模型中所有参数(D、f和D*)的Cronbach’s alpha都小于0.5,intra-subject CV大于40%,LA大于0.4×10-3 mm2/s。在不同感兴趣区中,纹状体部位ADC值的intra-subject CV和LA最低,分别为2.00%和0.034×10-3 mm2/s,胼胝体部位ADC值的intra-subject CV和LA最高,分别为3.98%和0.085×10-3 mm2/s。结论:大鼠大脑不同磁共振扩散模型的间隔24 h重复性存在差异,ADC模型重复性最好,而IVIM模型最差。大鼠大脑不同部位的ADC值重复性也存在差异,纹状体重复性最好,胼胝体则相对较差。
2019 Vol. 49 (7): 491-496 [摘要] ( 706 ) HTML (1 KB)  PDF (1500 KB)  ( 702 )
497 轻度脑损伤患者脑灰质改变的形态学分析
杨登法,金杭皇,张素娟,杨婷,吴亮,王林友,沈剑敏,余鑫锋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评价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24例mTBI患者(试验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进行全脑3D FFE T1WI序列扫描。采用SPM8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VBM软件包对全脑结构进行分析,比较2组受检者灰质体积的差异,并记录临床上mTBI相关症状。结果:与对照组比,试验组左侧扣带回、右侧扣带回、左侧壳核、右侧壳核的灰质体积减小(均P<0.05);右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灰质体积增大(均P<0.05)。试验组出现临床症状包括神经功能症状、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障碍,其中头痛头晕19例,记忆下降12例,情绪激动9例,注意力不集中8例,肢体不灵活6例,2种及以上症状同时出现15例。结论:VBM揭示了mTBI患者存在部分脑区灰质体积异常,这种异常可能与mTBI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关。
2019 Vol. 49 (7): 497-500 [摘要] ( 678 ) HTML (1 KB)  PDF (1279 KB)  ( 692 )
501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MRI动态评估多裂肌形态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苏娜,刘琦,闫春丽,刘淼,陆洪江,陈兴灿
目的:探讨仰卧及俯卧过屈位MRI动态检查多裂肌形态变化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就诊的43例LDH患者(LDH组)及4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行腰椎仰卧及俯卧过屈位配对MRI检查,包括矢状位T1WI、T2WI及轴位T2WI扫描。应用ImageJ软件测量并计算多裂肌总横截面积(TCSA)、多裂肌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两侧多裂肌横截面积不对称性(CSAasy)、多裂肌脂肪浸润比(FIR)及仰卧位与俯卧位过屈位TCSA差值(S-P)。采用ROC曲线评估多裂肌形态学参数对LDH的提示效能。结果:在对照组和LDH组中,L3-S1各节段仰卧位较俯卧过屈位多裂肌TCSA增大(P<0.001)。L3-4节段LDH组S-P值较对照组减小(P<0.001);L4-5节段LDH组TCSA、S-P值较对照组减小(P<0.05),而LDH组CSAasy值较对照组增大(P=0.015);L5-S1节段LDH组TCSA、FCSA及S-P值较对照组减小(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P对LDH具有较高的提示价值(AUC=0.957),优于其他多裂肌形态学参数(TCSA:AUC=0.723;FCSA:AUC=0.704;CSAasy:AUC=0.662;FIR:AUC=0.643)。结论:仰卧及俯卧过屈位MRI检查可动态观察多裂肌形态变化;LDH患者不同体位多裂肌形态变化程度缩小,多裂肌收缩功能减退是引起LDH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9 Vol. 49 (7): 501-506 [摘要] ( 637 ) HTML (1 KB)  PDF (1342 KB)  ( 723 )
507 孕中晚期胎儿鼻骨的超声评估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价值 
钱晓婷,包凌云,黄安茜,徐燕军,石俊华,黄雅元,阚光娟,王红阳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胎儿鼻骨发育的超声评估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晚期产前超声发现的鼻骨发育异常的病例63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或结构异常,分为单纯性鼻骨发育异常组及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分别为16例和47例。与染色体分析结果和(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结果相对照,并随访至胎儿引产或出生后3个月。结果:63例胎儿中44例进行染色体分析,共检出20例染色体异常,其中21-三体综合征14例(占70%),18-三体综合征1例(占5%),13-三体综合征2例(占10%),其他异常3例(占15%)。鼻骨发育异常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单纯性鼻骨发育异常组高(62.1% vs.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5)。结论:孕中晚期胎儿鼻骨发育异常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尤其是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或结构异常的胎儿,需要进一步确定染色体核型和(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
2019 Vol. 49 (7): 507-511 [摘要] ( 712 ) HTML (1 KB)  PDF (1330 KB)  ( 978 )
512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杨媛媛,李亚利,王大选,陈鹏飞,郑美琴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在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92例VKH综合征患者作为VKH组,另选取78例干眼症患者和95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分别作为干眼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检测3组SAA、CRP水平,WBC检测采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VKH组分别与干眼症组、健康对照组比较,SAA、CRP及WB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干眼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KH组患者SAA与CRP和WBC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0.05)。VKH组患者治疗后SAA和WBC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CRP的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表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SAA、CRP、WBC及联合检测诊断VKH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905、0.565、0.888、0.95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31 mg/L、5.55 mg/L、8.175×109/L。联合检测取Youden指数最大值所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0.667,其灵敏度为78.26%,特异度为97.89%。结论:SAA联合CRP及WBC有助于提高VKH综合征的诊断效能。SAA可为VKH综合征的辅助诊断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2019 Vol. 49 (7): 512-516 [摘要] ( 605 ) HTML (1 KB)  PDF (1287 KB)  ( 907 )
517 胎盘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非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
韩影,王晨晨,王玉环,叶艳,闫洪涛,杨新军
目的:探讨胎盘质膜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pm)表达水平与非妊娠糖尿病(非GDM)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产科正常妊娠并足月分娩的40例巨大儿(出生体质量≥4 000 g)为巨大儿组,对照组(出生体质量2 500~3 999 g)为随机选择的与巨大儿分娩时间相差3 d以内的新生儿4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产妇和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并采集胎盘和脐血样品。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胎盘组织中FABPp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脐血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巨大儿组胎盘FABPp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胎盘FABPpm表达水平与出生体质量都呈正相关(对照组:rs=0.337,P=0.033;巨大儿组:rs=0.493,P=0.002),与脐血NEFA浓度在对照组呈正相关(rs=0.334,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盘FABPpm mRNA高表达可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OR=3.138,95%CI=1.050~9.382,P=0.041),且与胎儿性别(OR=3.229,95%CI=1.002~10.403,P=0.049)、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OR=3.573,95%CI=1.018~12.543,P=0.047)共同影响巨大儿的发生。结论:胎盘FABPpm表达上调可增加非GDM巨大儿发生风险,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脂肪酸转运影响巨大儿发生。
2019 Vol. 49 (7): 517-522 [摘要] ( 567 ) HTML (1 KB)  PDF (1369 KB)  ( 707 )
523 维格列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徐天臻,王臣健,汤呈宣
目的:探究维格列汀(Vild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6):Sham组、SCI组、SCI+Vilda组;采用血管夹压迫法建立大鼠SCI模型,成模后SCI+Vilda组按10 mg·kg-1·d-1的剂量灌胃给药,SCI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在术后第1、第3、第7、第14、第21、第28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BBB评分);术后第3天提取脊髓组织进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leaved Caspase 3,提取组织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leaved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第7天提取脊髓组织进行尼氏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术后第2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足印迹步态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BBB评分显著降低,步态不一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免疫荧光显示Cleaved Caspase 3表达增强,Western blot显示Bax、Cleaved Caspase 3表达上升,Bcl-2表达下降(P<0.05);与SCI组比较,SCI+Vilda组BBB评分明显提升,步态一致性更好,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加,Cleaved Caspase 3荧光表达减弱,Bax、Cleaved Caspase 3表达下降,Bcl-2表达上升(P<0.05)。结论:Vilda可抑制SCI大鼠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2019 Vol. 49 (7): 523-528 [摘要] ( 617 ) HTML (1 KB)  PDF (1525 KB)  ( 809 )
529 BC200通过介导脑胶质瘤细胞干性的维持抑制替莫唑胺的促凋亡作用
童民锋,杨帆,刘继红,徐虎
目的: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BC200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中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脑胶质瘤U87 MG细胞,并提取成球生长的GSC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SCs干细胞标志性分子CD133和Nestin;小分子RNA(siRNA)转染沉默GSCs中BC200表达;替莫唑胺(TMZ)200 μmol·L-1处理GSCs 24 h,光镜下观察TMZ对GSCs悬浮细胞球形态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133、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分离提取的GSCs球状生长,细胞球表面CD133和Nestin呈阳性表达。TMZ处理GSCs 24 h,GSCs成球能力略微下降,未见细胞球状状态明显离散,Bax、cleaved cas-pase-3、Bcl-2未有明显变化(均P>0.05)。沉默BC200后GSCs CD133表达显著下降(P<0.05)。BC200沉默后,TMZ处理GSCs发现其成球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分散;cleaved caspase-3和Bax分别上调(45.36%±4.25%)和(63.23%±5.12%),Bcl-2下调(31.22%±3.80%),均P<0.01。结论:BC200能够维持脑胶质瘤U87 MG细胞的干性,该效应可促进细胞对TMZ诱导凋亡的抵抗。
2019 Vol. 49 (7): 529-532,537 [摘要] ( 633 ) HTML (1 KB)  PDF (1583 KB)  ( 694 )
533 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相关指标的变化及诊断意义
吴丽群,许群,姚锐,高洁,蔡平生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SPE)并发急性左心衰相关指标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2例SPE患者,SPE并发急性左心衰22例为观察组,余50例为对照组。对2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筛选有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①观察组心率、呼吸、脑钠肽(BN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肌酐和肌钙蛋白I均高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和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NP、NLR、CRP和肌钙蛋白I是SPE并发急性左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01(0.89~1.62)、1.61(0.97~2.68)、1.27(1.06~1.51)和5.65(1.46~21.95),P<0.05]。③单项指标大于截断值时诊断SPE并发急性左心衰价值方面,血BNP诊断价值最高,其后依次为NLR、CRP和肌钙蛋白I(AUC为0.712、0.683、0.658和0.657)。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AUC是0.732。结论:血BNP、NLR、CRP、肌钙蛋白I的升高与SPE并发急性左心衰有关,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意义优于各单项指标。
2019 Vol. 49 (7): 533-537 [摘要] ( 726 ) HTML (1 KB)  PDF (1263 KB)  ( 785 )
       护理研究
538 汉化版Neonatal/Infant Braden Q Scale在NICU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吴玉洁,鲁萍,吕俊英,宋霏,张双红,张丽萍
目的:引进翻译美国Neonatal/Infant Braden Q Scale(N/I Braden Q量表)并检验量表信效度。方法:根据Brislin翻译模型对N/I Braden Q量表进行翻译、回译,通过专家咨询对量表进行文化调适。再将量表应用于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进行皮肤评估,检验中文版N/I Braden Q量表的信效度。结果:中文版N/I Braden Q量表的评定者间信度系数ICC为0.908(P<0.001);量表的全体一致性S-CVI为0.75,均值S-CVI为0.9583,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3~1;量表的预测临界值为20分,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75.00%、74.16%、28.13%、95.62%、0.4916,ROC曲线下面积是0.815(95%CI:0.684~0.945)(P<0.001)。结论:中文版N/I Braden Q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新生儿压力性损伤发生有早期预警作用,可作为临床护士对患儿进行皮肤评估的结构化指导工具。
2019 Vol. 49 (7): 538-541,544 [摘要] ( 691 ) HTML (1 KB)  PDF (1284 KB)  ( 997 )
       病例分析
542 以头痛和双侧眼肌麻痹起病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1例
潘红,葛婉倩,符媚,卢瑶,周成业
2019 Vol. 49 (7): 542-544 [摘要] ( 514 ) HTML (1 KB)  PDF (1235 KB)  ( 654 )
       高教研究
545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
郑曼曼,郑卫荣
心理健康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笔者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通过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目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阐述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及工作路径,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机制。
2019 Vol. 49 (7): 545-547 [摘要] ( 1109 ) HTML (1 KB)  PDF (1104 KB)  ( 869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