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9年 49卷 5期
刊出日期:2019-05-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编辑学研究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9 Vol. 49 (5): 0-0 [摘要] ( 359 ) HTML (1 KB)  PDF (2796 KB)  ( 702 )
       论著
313 高剂量葡萄糖对小鼠肌管细胞自噬表达的影响
罗胜男,苏震,黄佩佩,陈如意,左一丹,胡菲菲
目的:探讨高剂量葡萄糖对肌管细胞自噬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分化培养基诱导小鼠成肌细胞分化成肌管细胞,分正常剂量(5.5 mmol/L)和高剂量(17 mmol/L和30 mmol/L)葡萄糖浓度的3组培养基培养肌管细胞,于6、12、24、36、48、60、72 h后分别收集细胞,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量,并用串联荧光标记LC3(mRFP-GFP-LC3)慢病毒转染小鼠成肌细胞,动态监测自噬流。结果:高剂量葡萄糖条件下肌管细胞自噬表达存在2个阶段,30 mmol/L组培养24 h自噬表达下降,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比5.5 mmol/L组低(P<0.05);而在3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48、60和72 h后自噬水平增强,LC3和Beclin-1的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肌管细胞GFP和RFP荧光斑点的定位与数量分析也证明30 mmol/L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培养48、60和72 h后可显著增加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合成。结论:高剂量葡萄糖对肌管细胞自噬表达有重要影响,不同时间自噬表达存在差异,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诱导自噬过度活化。
2019 Vol. 49 (5): 313-320 [摘要] ( 627 ) HTML (1 KB)  PDF (2218 KB)  ( 648 )
321 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曹焱帆,章可可,张燕妮,汤丰瑜,胡凤婷,叶青松
目的:研究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甲基四氮盐(XTT)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扫描电镜(SEM)成像和qRT-PCR分别检测或观察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代谢活性、菌落数、真菌形态和毒力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不同;XTT检测结果表明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代谢活性;CFU计数结果显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减少生物膜中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数;SEM结果显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生物膜形成,高浓度的去甲亚精胺能促进酵母相形成;qRT-PCR结果显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毒力相关基因hwp、als3、csh1的表达。结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并抑制毒力基因的表达,是一种潜在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多胺类药物。
2019 Vol. 49 (5): 321-326 [摘要] ( 937 ) HTML (1 KB)  PDF (1470 KB)  ( 876 )
327 和厚朴酚通过UbcH8诱导AML1-ETO蛋白降解
李海英,周斌,吴建波,邢冲云
目的:研究和厚朴酚诱导AML1-ETO蛋白降解的可能机制。方法:用10、20、40 μmol/L的和厚朴酚处理Kasumi-1细胞,分别在24 h和48 h后qRT-PCR检测AML1-ETO、UbcH8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40 μmol/L和厚朴酚处理24 h,基因芯片分析寻找靶基因;构建UbcH8过表达质粒,通过反转录病毒转染Kasumi-1细胞,检测AML1-ETO蛋白;通过短发夹RNA(shRNA)敲除UbcH8的表达,40 μmol/L和厚朴酚处理48 h,同时检测AML1-ETO和UbcH8蛋白;构建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和厚朴酚处理,检测肿瘤的成瘤性和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和厚朴酚减少Kasumi-1细胞中AML1-ETO蛋白的表达,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但没有影响AML1-ETO mRNA的表达;和厚朴酚处理后的AML1-ETO蛋白稳定性降低;基因芯片分析发现,和厚朴酚将UbcH8 mRNA的表达提高了约4倍;和厚朴酚处理后,Kasumi-1细胞中的UbcH8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过表达UbcH8的Kasumi-1细胞中,AML1-ETO蛋白表达量减少;用和厚朴酚处理UbcH8敲除后的Kasumi-1细胞,AML1-ETO的降解被阻断;和厚朴酚抑制了异种移植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肿瘤中的AML1-ETO蛋白显著降低,而UBCH8表达升高。结论:和厚朴酚能通过UbcH8降解白血病细胞中的AML1-ETO蛋白。
2019 Vol. 49 (5): 327-332 [摘要] ( 616 ) HTML (1 KB)  PDF (1726 KB)  ( 630 )
333 靶向STAT3信号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何琴,张焕,杜旭泽,郭焘宁,叶发青
目的:以嘌呤类STAT3小分子抑制剂S3I-V4-01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目标化合物,通过初步的体外细胞实验检测其生物活性,以筛选出活性更优的化合物。方法: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目标化合物,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利用MTT实验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人表皮鳞癌细胞A431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本研究共合成8个终产物(Z2~Z5及H2~H5),其中,优势化合物H3能有效抑制STAT3磷酸化,阻断STAT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A431和A549的细胞增殖。结论:化合物H3比S3I-V4-01具有更强的p-STAT3抑制能力和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并且可以在H3结构上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生物活性。
2019 Vol. 49 (5): 333-338,343 [摘要] ( 721 ) HTML (1 KB)  PDF (1356 KB)  ( 794 )
339 一种新型纤维蛋白原β链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朱丽青,张海月,罗莎莎,方薇薇,刘斯奇,苏看看,杨丽红,王明山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进行基因及表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代6人的外周血,采用STAGO自动化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抗原水平(Fg:Ag)。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分别用Swiss-PDViewer、在线分析系统对突变蛋白的结构、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TT均延长,Fg:C(0.82 g/L)和Fg:Ag(1.19 g/L)明显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B基因存在c.425T>G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Bβ链上121位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eu121Arg)。其父亲及儿子也存在该突变位点。蛋白模型分析显示Leu121突变为Arg121后,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且新增与Try117、Met118、Trp125之间的氢键;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Leu121在脊椎动物间有较高的保守性。结论:纤维蛋白原Bβ链Leu121Arg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主要原因。
2019 Vol. 49 (5): 339-343 [摘要] ( 792 ) HTML (1 KB)  PDF (1366 KB)  ( 796 )
344 住院新失能老人出院前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李晖,李秀悦,尹志勤,管娅琦,郑婷婷
目的:探讨住院新失能老人出院前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住院的新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人口社会学资料、疾病资料等各因素对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照顾者照顾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照顾者照顾能力总分为15.0±6.8,高于香港地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评经济水平、入院时自理能力,以及照顾者的文化程度和日均照顾时间(P<0.05),可解释照顾者照顾能力总变异的32%。结论:住院新失能老人出院前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护理人员应特别加强对入院时自理能力低、经济收入低的新失能老人的照顾者以及文化程度低、照顾时间短的照顾者的指导。
2019 Vol. 49 (5): 344-349,355 [摘要] ( 830 ) HTML (1 KB)  PDF (1318 KB)  ( 922 )
350 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在骨缺损小鼠体内的血管化机制
张学铭,陈俊豪,陈雷,李晓航,汪开诚,林琼琼,金可可
目的:观察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对小鼠股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支架内血管形成过程,探讨其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物理冻融、化学和生物酶试剂等序贯处理获得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实验方面,通过细胞划痕试验观察骨膜去细胞支架浸提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以评价骨膜去细胞支架中是否存在促血管化的生物因子,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架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体动物实验方面,通过建立小鼠股骨骨缺损模型评价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通过促血管化诱导骨修复的可能性。在小鼠股骨远端制备0.5 mm直径的单皮质骨缺损后,于骨缺损处植入骨膜去细胞支架后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小鼠骨缺损处不放置材料。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取材、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通过HE染色评价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以评价缺损区血管化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支架浸提液组细胞的迁移面积更大,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能够有效促进HUVEC的迁移并且在支架浸提液中检测到VEGF,其浓度为210 pg/mL。动物实验方面,HE染色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促进骨缺损区域血管的生长和新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活动伴随血管化的发生过程,且去细胞骨膜支架中血管的密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多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血管化,并且促进骨缺损的愈合。VEGF可能是其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2019 Vol. 49 (5): 350-355 [摘要] ( 727 ) HTML (1 KB)  PDF (1802 KB)  ( 692 )
356 II型痛性足副舟骨影像学诊断价值
陈仕宇,臧国礼,许伟莹,胡闽,徐庆,赵佳,王接丰
目的:评价X线、CT、MRI、超声对II型痛性足副舟骨(PAN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确诊的45侧II型PANB的X线、CT、MRI以及超声影像诊断资料,比较四者诊断PANB的敏感度及测量准确性。结果:X线、CT、MRI、超声诊断II型PANB的敏感度分别为68.9%(31/45)、88.9%(40/45)、
95.6%(43/45)、91.1%(41/45)。X线的敏感度低于CT、MRI及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MRI及超声诊断II型PANB敏感度较高,三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CT、MRI、超声对诊断阳性患者副骨最大径值测量结果分别为(11.5±6.6)mm、(9.5±7.3)mm、(9.3±7.1)mm、(11.8±6.8)mm,四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线检查诊断II型PANB敏感度相对不足;CT敏感度高但对软组织成像效果欠佳;MRI敏感度最高,且可以显示骨髓水肿和软组织病变,应用价值高但价格昂贵;超声诊断敏感度高,可显示副骨、纤维连接处和软组织病变,可进行动态多角度扫查,且经济方便,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
2019 Vol. 49 (5): 356-359,366 [摘要] ( 659 ) HTML (1 KB)  PDF (1348 KB)  ( 896 )
360 MIP-3α-SA双功能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鉴定
宋志纯,戴数,王朋,高基民
目的:制备链亲合素(SA)连接的MIP-3α融合蛋白MIP-3α-SA,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及功能。方法:构建MIP-3α-SA-pET21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MIP-3α-SA融合蛋白,经镍金属螯合(Ni-NTA)层析纯化,尿素梯度透析复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Western blot及银氨染色法鉴定融合蛋白;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趋化实验验证其趋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已生物素化的小鼠前列腺癌RM-1细胞的表面锚定修饰效率。结果:MIP-3α-SA融合蛋白可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实现高效诱导表达,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量的30%。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该融合蛋白纯度达到95%。经尿素梯度复性后,验证该融合蛋白具有双重活性,即:MIP-3α介导的对人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及SA介导的高效结合至表面已生物素化的小鼠前列腺癌RM-1细胞的功能(表面锚定修饰效率大于95%)。结论:MIP-3α-SA双功能融合蛋白具有双重活性,为MIP-3α表面锚定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2019 Vol. 49 (5): 360-366 [摘要] ( 807 ) HTML (1 KB)  PDF (1453 KB)  ( 702 )
       短篇论著
367 拼接法联合等面积供皮法修复皮肤多处缺损
周翘楚,李智铭,陈志伟,许洁
目的:探讨拼接法联合等面积法修复皮肤多处缺损的供皮区取皮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多发皮肤恶性肿瘤患者3例,联合拼接法和等面积法构成第一层次以2个类半切圆沿直径错位排列,第二层次半切圆按等面积法剪切的供皮手术方案。结果:联合拼接法和等面积法缩小了供皮区创面宽度,供皮区缺损能够直接缝合,避免了多处供皮区,患者移植皮片均存活。结论:拼接法联合多重等面积供皮法是修复皮肤多处缺损的较好的选择。
2019 Vol. 49 (5): 367-370 [摘要] ( 588 ) HTML (1 KB)  PDF (1371 KB)  ( 674 )
371 老年期抑郁障碍整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的疗效
宫本宏,施苏密,陈光强,刘林晶,王文霞,田海佳,张宇,陈慕琳
目的:探索老年抑郁障碍整合心理治疗模式,为老年抑郁障碍快速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治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老年期抑郁量表对365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筛查,将符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20例进行前期宣教,采取自愿入组的方式随机分组。开展整合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为实验组,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最后用HAMD量表和GWB评估治疗效果,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实验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为期12周的治疗干预,实验组的GW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心理治疗与药物的综合干预对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更具有推广意义。
2019 Vol. 49 (5): 371-373 [摘要] ( 656 ) HTML (1 KB)  PDF (1193 KB)  ( 780 )
       病例分析
374 股骨上段髓腔内混合型骨瘤1例
赵武华,樊琦玮,付承林
2019 Vol. 49 (5): 374-375 [摘要] ( 550 ) HTML (1 KB)  PDF (1373 KB)  ( 919 )
       护理研究
376 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沈雯,周玲丽,蒋自培
目的:调查和分析“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43例参加“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2周随访期间是否停药分为停药组与未停药组,对2组人群在使用基础胰岛素前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同时观察在停药组患者中12周随访期结束前不同的停药原因及患者停药时间分布情况、不同的既往治疗方案中患者停药的原因及不同的目前治疗方案中患者停药的原因。结果:与未停药组患者相比,停药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年龄相对较小,BMI较高,病程较短,初始空腹血糖、初始胰岛素剂量较低,全身并发症情况较少(均P<0.05)。在停药组中,第1周停药人数最多,停药原因主要是更改治疗方案-只用口服降糖药。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较短、初始空腹血糖较高、BMI较高及初始胰岛素剂量较低是本组患者停药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病程较短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最重要因素(P<0.001)。结论:“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对于病程较短、初始空腹血糖较高、BMI较高及初始胰岛素剂量较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停药主要原因是更改治疗方案-只用口服降糖药。
2019 Vol. 49 (5): 376-380 [摘要] ( 727 ) HTML (1 KB)  PDF (1264 KB)  ( 691 )
       高教研究
381 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理性回归及其构建路径探析
张婧婧,吕一军,赵国靖,刁小行
医乃仁术,道为体,技为用。自近代科学范式盛行以来,医学教育的技术追求甚嚣尘上,其工具理性备受推崇,往往“道之所不载”,呈现出价值理性的模糊和异化、工具理性的偏离和僭越,致使两者之间处于错位分裂的状态。医学教育的人文之道亟待回归。笔者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协同共融中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路径,优化课程内容、搭建实践平台、深化课程思政,以期对医学人文教育有所助益。
2019 Vol. 49 (5): 381-383 [摘要] ( 558 ) HTML (1 KB)  PDF (1159 KB)  ( 914 )
384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邵凯隽,王文秀,叶发青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9.05.015
推进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构建我国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温州医科大学从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方法、规范技能培训、完善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该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思考、展望并不断优化,以期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019 Vol. 49 (5): 384-387,封三 [摘要] ( 745 ) HTML (1 KB)  PDF (1270 KB)  ( 928 )
       编辑学研究
388 医药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及优化策略
杨颖,胡臻
探究医药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和运营状况,将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的医药大学学报56例和中医药大学学报13例纳入本研究,并将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学报导入清博大数据,通过分析各项指标发现各微信公众号存在功能建设不完善,推送内容形式单一,消息推送数量少,推送时间不合理等问题。笔者就此提出转变思维模式,优化功能建设,丰富内容形式,优化推送时间,实现多渠道推广等策略,为医药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供思路。
2019 Vol. 49 (5): 388-391 [摘要] ( 579 ) HTML (1 KB)  PDF (1178 KB)  ( 792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