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9年 49卷 4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论著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9 Vol. 49 (4): 0-0 [摘要] ( 460 ) HTML (1 KB)  PDF (4023 KB)  ( 672 )
       论著
235 胆管细胞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内质网应激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实现转移
郦铮铮,孙洪伟,张楠,苏华芳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分泌的外泌体对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胆管细胞癌CCLP细胞系外泌体并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BALB/c裸鼠随机分为PBS组、exoCCLP组及exoHIBEC组并分别尾静脉注射PBS、exoCCLP或exoHIBEC后尾静脉注射FITC-右旋糖酐或CCLP,收集肺及肝脏观察组织内的FITC-右旋糖酐渗漏或肺组织内的肿瘤转移灶。Western blot及PCR检测CCLP外泌体处理的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蛋白水平。予小干扰RNA抑制血管内皮细胞PERK、ATF6或IRE1α,并进一步接受CCLP外泌体作用,观察紧密连接蛋白变化。结果:①CCLP外泌体在体外明显下调HUVEC的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增加血管内皮层体外的通透性,并在体内增加裸鼠肺部及肝脏血管的通透性。②经CCLP外泌体预处理后的裸鼠其肺部的肿瘤转移灶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予小干扰RNA下调HUVEC的PERK及IRE1α水平能够逆转CCLP外泌体下调的HUVEC紧密连接蛋白而ATF6的敲低并无此作用。结论:胆管细胞癌来源的外泌体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并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实现肿瘤转移。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实现的
2019 Vol. 49 (4): 235-242 [摘要] ( 714 ) HTML (1 KB)  PDF (2347 KB)  ( 936 )
243 结肠癌不同转移潜能细胞株SW620及SW480的代谢组学研究
牛燕,周怡,郑宏,赵良才,李晨,高红昌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株的代谢模式,筛选并探讨差异代谢物与结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1H NMR技术,采用PLS-DA模型分析高转移潜能SW620和低转移潜能SW480细胞株的代谢模式,并定量差异表达代谢物。利用Seahorse能量代谢仪分析,进一步探讨代谢能力。结果:不同转移潜能的2株结肠癌细胞的代谢模式能够在第一主成分上明显分开。与原发灶结肠癌细胞SW480相比,具有高转移潜能的SW620细胞中乳酸、琥珀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水平较高(P<0.05),乙酸、氧化磷酸胆碱、ATP、肌苷和牛磺酸水平较低(P<0.05)。转移潜能高的SW620细胞具有更高的糖酵解水平、TCA循环活性、细胞外酸化率和线粒体耗氧率水平。结论: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的代谢模式具有显著差异,与SW480细胞相比,SW620具有较高的代谢基础潜能,提示其高转移能力的能量需要,也能更快适应其所在微环境,证明转移过程的发生与代谢密切相关。
2019 Vol. 49 (4): 243-248 [摘要] ( 792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902 )
249 新型含铁聚合物纳米气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声学特性
李佳萍,江燕,王豆豆,余方芳,程跃跃,刘哲
目的:制备含铁的聚氰基丙烯酸丁酯(PBCA)杂化纳米气泡(UPNBs),并研究不同条件下UPNBs的性质及超声成像强度。方法:以PBCA为原料,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气泡并采用简单的机械搅拌法进行纯化,再用水包油的方法把氧化铁纳米粒子封装在PBCA纳米气泡中,从而得到UPNBs。用贝克曼库尔特计数器分析杂化气泡的平均直径和浓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铁的浓度,用超声成像仪分析不同气泡的成像对比强度。结果:经过杂化得到的纳米气泡在超声成像中有着强烈的成像对比度。此外,随着铁浓度的增加,纳米气泡的粒径仅有细微的改变,但其在超声成像中有着良好的背向散射能力。结论:这些纳米气泡有望成为超声分子成像中良好的造影剂,同时作为混合成像剂可能是核磁共振引导的超声介导的药物和基因传递的潜在载体。
2019 Vol. 49 (4): 249-252,257 [摘要] ( 642 ) HTML (1 KB)  PDF (1526 KB)  ( 1028 )
253 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S蛋白特异性CTL表位保守性分析
陈庆新,李文姝,陈卓艳,何佳莉,汪文寰,林茂,叶菊秀
目的:分析国内流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S区基因编码蛋白的特异性CTL表位保守性,发现稳定且特异性的CTL表位。方法:设计HBV S基因特异性引物,克隆S基因并构建到pIRES载体;利用3种表位分析方法对HBV B和C基因型S区基因编码蛋白特异性CTL表位进行分析筛选,对候选CTL表位用BLAST搜索HBV蛋白库,分析候选CTL表位在HBV B和C基因型中的保守性。结果:成功克隆HBV S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根据设定条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S区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7个CTL表位,其中已经鉴定6个,未鉴定表位11个;保守性分析发现,在B和C基因型中具有较高保守性的有6个(>80%),均是未鉴定的表位,其余表位(包括6个已鉴定)的保守性较低。结论:国内流行HBV基因型间S区基因编码蛋白的特异性CTL表位存在较大差异性,共筛选到6个保守性较高的特异性CTL表位可用于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
2019 Vol. 49 (4): 253-257 [摘要] ( 691 ) HTML (1 KB)  PDF (1283 KB)  ( 703 )
258 miR-17-5p在大鼠垂体泌乳素腺瘤MMQ细胞耐药中的作用
管佳清,许家栋,王春勇,苏志鹏,蔡霖,陈贤斌,郑伟明
目的:探讨microRNA-17-5p(miR-17-5p)在大鼠垂体泌乳素腺瘤MMQ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miR-17-5p类似物及拮抗物分别过表达和抑制大鼠垂体泌乳素腺瘤MMQ细胞中miR-17-5p的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进行检测。利用CCK-8法检测miR-17-5p表达调控前后细胞增殖以及对卡麦角林(CAB)治疗反应的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7-5p的靶点基因,然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法进行验证,继而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7-5p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慢病毒细胞转染过表达MMQ细胞中的PTEN基因,用Western blot检测PTEN的表达水平,并采用CCK-8法检测PTEN过表达对MMQ细胞耐药性的影响。结果:miR-17-5p过表达可促进MMQ细胞的增殖,而miR-17-5p敲减则能抑制MMQ细胞的增殖。miR-17-5p敲减能上调MMQ细胞对CAB治疗的敏感性,相反,miR-17-5p过表达则显著降低MMQ细胞对CAB治疗的敏感性。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TEN为miR-17-5p潜在作用靶点,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法进一步验证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miR-17-5p过表达的MMQ细胞中PTE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而miR-17-5p敲减的MMQ细胞中PTE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TEN表达上调能部分逆转miR-17-5p过表达引起的MMQ细胞对CAB治疗敏感性降低。结论:miR-17-5p可通过下调PTEN的表达促进MMQ细胞增殖并降低其对CAB治疗的反应。
2019 Vol. 49 (4): 258-262,280 [摘要] ( 665 ) HTML (1 KB)  PDF (1531 KB)  ( 605 )
263 黄芪总皂苷调节环状RNA34116表达阻止肝纤维化进展
周玉平,杨萍,唐春兰,璩辉,吕雪幼,胡桂梅
目的:探讨黄芪总皂苷(AST)对肝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并从环状RNA(circRNA)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l4模型组、CCl4+AST组、CCl4+索拉菲尼组,每组8只。制备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AST和索拉菲尼干预后,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肝功能,制作石蜡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HE染色、Masson染色),RT-PCR检测各组环状RNA34116(mmu_circ_34116)表达变化。结果:组织病理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CCl4模型组肝组织炎症反应和胶原表达显著增加;AST、索拉菲尼干预后,肝组织炎症显著减轻,胶原表达显著减少(P<0.05);血清肝功能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CCl4模型组血清ALT、TBIL水平显著上升(P<0.01);AST、索拉菲尼干预后ALT、TBIL水平显著下降(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CCl4模型组肝组织mmu_circ_34116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AST干预可显著增加mmu_circ_34116的表达量(P<0.01);而索拉菲尼对mmu_circ_34116的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AST显著阻止肝纤维化模型的肝纤维化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mu_circ_34116表达有关。
2019 Vol. 49 (4): 263-266 [摘要] ( 757 ) HTML (1 KB)  PDF (1448 KB)  ( 651 )
267 琼脂糖/ε-PLL/CHA屏障膜的制备及其抑菌能力和生物性能评价
何智琪,钱秋萍,邓辉,胡荣党
目的:制备琼脂糖/ε-聚赖氨酸(ε-PLL)/碳酸羟基磷灰石(CHA)新型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屏障膜,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方法: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CHA,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CHA的形态和构象;采用琼脂糖水凝胶包载CHA和ε-PLL制备屏障膜;流变仪检测屏障膜的机械性能;活细胞/死细胞(Live/Dead)染色检测生物相容性;抑菌环实验证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SEM及FTIR分析表明成功合成中空柱状的CHA。CHA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强其机械性能;Live/Dead染色结果显示屏障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屏障膜周围可见明显的抑菌环。结论:成功制备琼脂糖/ε-PLL/CHA屏障膜,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
2019 Vol. 49 (4): 267-271 [摘要] ( 693 ) HTML (1 KB)  PDF (1506 KB)  ( 814 )
272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在丹酚酸A抗紫外线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李霞,王彦方,陈战巧,俞颂平
目的:探讨SIRT3在丹酚酸A(Sal A)抗紫外线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为对照(Sal A)组、UV组、Sal A+UV组、Sal A+UV+阴性si-RNA组、Sal A+UV+si-SIRT3组,UV照射剂量为30 mJ/cm2,Sal A浓度为50 μmol/L,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DCFH-DA法分析细胞内ROS水平,CuZn/Mn-SOD活性检测试剂盒(WST-8法)检测SOD2活性,Western blot分析SIRT3、SOD2、Bcl-2、Bax、cleaved-Caspase3、Cyt c的表达,RT-qPCR法检测细胞内SIRT3和SOD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UV处理后,ARPE-19细胞内SIRT3蛋白和mRNA表达量降低,经5、25、50 μmol/L预处理后,SIRT3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UV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Bax、cleaved-Caspase3、Cyt c表达量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SOD2表达量和活性明显降低。与UV组相比,Sal A+UV组细胞凋亡率,ROS水平,SIRT3、cleaved-Caspase3、Cyt c表达量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SOD2表达量和活性明显增加。与Sal A+UV相比,Sal A+UV+si-SIRT3组细胞凋亡率,ROS水平,SIRT3、cleaved-Caspase3、Cyt c表达量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SOD2表达量和活性明显降低。结论:Sal A可增加SIRT3的表达,恢复SOD2活性,降低UV诱导细胞损伤作用。
2019 Vol. 49 (4): 272-276 [摘要] ( 632 ) HTML (1 KB)  PDF (1543 KB)  ( 720 )
277 一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刘媚娜,苏看看,张海月,金艳慧,杨丽红,李小龙,王明山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C)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再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危害程度;用Swiss-PdbViewer软件和PIC程序进行蛋白模型分析。结果:先证者、其儿子和二姐的血浆PC:A与PC:Ag均平行下降,介于39%~58%。这3人的PROC基因第9外显子携带c.997G>A杂合错义突变(p.Ala291Thr)。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提示:p.Ala291Thr为有害突变;Ala291在同源物种间不高度保守;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Ala291Thr突变导致Thr291与Pro327之间新增一氢键,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使PC的稳定性下降。结论:该先证者PROC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c.997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291Thr;p.Ala291Thr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PC缺陷症的主要原因。
2019 Vol. 49 (4): 277-280 [摘要] ( 747 ) HTML (1 KB)  PDF (1372 KB)  ( 843 )
281 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单用与联合黄芪对去卵巢诱导的骨质疏松疗效比较
孙帅波,陈少敏,林晋体,周呈伟,水小龙
目的:探讨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Scl-Ab)单用与联合黄芪对去卵巢诱导的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随机将30只雌性健康SD大鼠行切除双侧卵巢手术(OVX组,n=25)和假手术(Sham组,n=5),手术12周后各取5只大鼠处死并取股骨行Micro-CT检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是否建立。建模成功后将OVX组大鼠随机分成2组:Scl-Ab组和Scl-Ab+黄芪组。术后第1天Scl-Ab+黄芪组给予药物治疗:Scl-Ab皮下注射(12.5 mg/kg,每周2次);同时每天给于200 mg/kg黄芪液灌胃,直至12周。Scl-Ab组则给予Scl-Ab皮下注射(25 mg/kg,每周2次),并且每天给予200 mg/kg 0.9%氯化钠溶液灌胃,直至12周。用药12周时处死所有大鼠并取股骨行Micro-CT、硬组织切片检测。结果:与Scl-Ab组比,Scl-Ab+黄芪组大鼠股骨远端有较高的股骨BMD、BV/TV、Tb.Th、Tb.N、Conn.D、MAR和较低的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l-Ab联合黄芪对去卵巢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用Scl-Ab。
2019 Vol. 49 (4): 281-284,288 [摘要] ( 777 ) HTML (1 KB)  PDF (1413 KB)  ( 729 )
285 酸蚀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早期骨整合效果
吴伟力,罗军,应于康,朱海钱,陶丹,徐攀舒,于卫强
目的:体内评估用酸蚀法构建的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和骨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分为对照组(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和纳米钛组(酸蚀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常规将钛合金种植体植入新西兰兔子的胫骨,植入后4周,采用数字扭力仪测试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值,采用钙黄素染色观测种植体周围的新骨生长情况,并且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骨功能基因核心结合因子(Runx2)、I型胶原(Col-1)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结果: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显著大于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P<0.05),荧光染色显示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周围有更多的骨组织长入,并且纳米种植体可以提高Runx2、Col-I和OCN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酸蚀法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的纳米结构有利于种植体的早期骨整合,在种植材料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9 Vol. 49 (4): 285-288 [摘要] ( 702 ) HTML (1 KB)  PDF (1347 KB)  ( 795 )
289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CTA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陈永华,傅钢泽,潘克华,陈聪,曹国全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100 kV)联合标准迭代重建技术对上肢动静脉内瘘(AVF)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疑似患者随机编入120 kV、100 kV和80 kV管电压组,每组各24例,采用320排Toshiba Aquilion ONE完成CTA检查,低管电压组联合标准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以改善图像质量。采用轴位图像结合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重建技术观察AVF血管显示情况。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血管内密度(VD)、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结果:100 kV与80 kV组CTDIvol与DLP明显低于常规120 kV组(P<0.05),但100 kV与80 k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标准迭代重建,随着管电压降低VD明显增高(P<0.05)。100 kV组与120 k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管电压降到80 kV时,其图像噪声比100 kV组及120 kV组大(P<0.05)。80 kV组SNR和CNR最高,比120 kV组分别高67.5%、78.6%,但与100 k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管电压组与常规120 kV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均良好。结论:100 kV管电压扫描联合标准水平迭代重建算法方案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上肢AVF图像,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2019 Vol. 49 (4): 289-293,297 [摘要] ( 687 ) HTML (1 KB)  PDF (1383 KB)  ( 672 )
       短篇论著
294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徐丽霞,苏爱芳,周晓红
目的:探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输卵管妊娠并行腹腔镜下切开取胚术的124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63例,术中行输卵管切开前于着床部位输卵管系膜处注射垂体后叶素2 U;对照组61例,术中行常规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术后患侧输卵管通畅率、术后妊娠率及术后异位妊娠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7.0±7.5)min,短于对照组的(58.7±7.9)min(P<0.01);术中出血量为(17.3±7.3)mL,少于对照组的(41.0±9.1)mL(P<0.01);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3.3%(P<0.05);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为55.6%,高于对照组的34.4%(P<0.05);术后不避孕1年内的妊娠率为46.6%,高于对照组的31.6%(P<0.01);异位妊娠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着床部位输卵管系膜处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注射后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保护术后患侧输卵管功能,提高术后妊娠率。
2019 Vol. 49 (4): 294-297 [摘要] ( 706 ) HTML (1 KB)  PDF (1288 KB)  ( 666 )
298 3D和2D-DSA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的诊断评估价值比较
刘小军,徐婷婷,付信,梅统,陈金晖,卢永明
目的:3D髂静脉造影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NIV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D和2D髂静脉DSA对NIVL的诊断差异及在造影剂量和曝光时间上的区别。结果:共选取175例患者,3D-DSA诊断NIVL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91.2%,Youden指数为0.823,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1.234,阴性似然比为0.097;Kappa值为0.825;McNemar检验提示P>0.05,诊断NIVL的AUC>0.9,3D造影时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曝光时间均更少(P<0.05)。结论:3D-DSA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NIVL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与2D-DSA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造影剂量与曝光时间较2D-DSA更具优势。
2019 Vol. 49 (4): 298-300 [摘要] ( 626 ) HTML (1 KB)  PDF (1297 KB)  ( 771 )
       护理研究
301 共享决策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决策意愿及病情管理的影响
伍艳,李亮,郎成允
目的:探讨共享决策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决策意愿及病情管理的影响。方法:将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标号,之后随机分组,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共享决策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决策意愿和对信息的需求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决策意愿强于对照组,对信息的需求度以及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患者决策效率和护士决策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享决策可提高脑梗死患者对护理措施的决策意愿,帮助其获取更好的疾病知识,利于病情管理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2019 Vol. 49 (4): 301-305 [摘要] ( 682 ) HTML (1 KB)  PDF (1270 KB)  ( 785 )
       高教研究
306 3D打印模型结合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朱思品,王向阳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结合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分为3D打印模型结合角色扮演组、3D打印模型组、角色扮演组和传统教学组。通过理论知识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3D打印模型结合角色扮演组学生操作成绩为(92.3±4.8)分,理论成绩为(85.6±8.1)分,3D打印模型结合角色扮演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者31例(占68.89%),各项研究数据都明显高于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D打印模型结合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各实验对照组,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强化颈椎病的理论知识,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推广性强,效果显著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2019 Vol. 49 (4): 306-308 [摘要] ( 802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708 )
309 基于ESI和InCites的温州医科大学学科发展分析
林薇,陈桂金,张超晖,赵丽红
目的:分析温州医科大学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情况。方法:应用ESI、InCites数据库,分析温州医科大学ESI学科的Web of Science论文数、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数和论文合作情况。结果:温州医科大学已有4个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和毒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发表论文影响力有待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文最多,其次是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机构国内居多,国际合作则绝大多数在美国。ESI潜力学科中,以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的潜力值最高,是学校今后最有可能进入ESI前1%的学科。结论:双一流背景下温州医科大学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发展潜力学科,促进科研合作;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以科研影响力为导向鼓励师生发表高质量论文,提高国内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2019 Vol. 49 (4): 309-313 [摘要] ( 654 ) HTML (1 KB)  PDF (1327 KB)  ( 712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