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8年 48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06-25

论著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文献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8 Vol. 48 (6): 0- [摘要] ( 473 ) HTML (1 KB)  PDF (1580 KB)  ( 512 )
       论著
391 YAP1 基因敲除对胰腺癌L3.6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陈千杰,张金三,郭强,董晶莱,郭丽莎,李校堃
目的:研究胰腺癌细胞中YAP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人胰腺癌L3.6细胞中敲除YAP1 基因,并用Western blot验证;通过MTT比色法及EdU流式检测敲除YAP1 前后的癌细胞增殖能力;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研究迁移能力。结果:成功获得YAP1 敲除的L3.6 稳定细胞株(YAP1 -KO)。相对于野生型的L3.6细胞,YAP1 -KO细胞的增殖与生长能力明显下降,细胞迁移能力也明显减弱。结论:YAP1 基因敲除显著降低胰腺癌L3.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可能为靶向治疗胰腺癌提供新的潜在靶标。
2018 Vol. 48 (6): 391-395,400 [摘要] ( 911 ) HTML (1 KB)  PDF (1868 KB)  ( 795 )
396 利用二维格子复杂性挖掘肝癌CT图像预后信息
武瑞霞,张子瑞,陈宇彬,叶苏哲,郑明华,柯大观
目的:初步验证通过二维格子复杂性能否有效提取某些医学图像中隐含的预后信息。方法:将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的原始腹部CT图像转为32像素×32像素的二值图像,利用二维希尔伯特曲线将图像转化为一维符号序列并计算其格子复杂性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就全部病例进行十折交叉验证,基于46例患者的特征建立分类模型并检验对其余46位患者术后存活时间的模式识别效果。结果:在每位患者使用28幅图像的情况下,控制参数为19的格子复杂性在十折交叉验证中的平均准确率达到75.0%,在46例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为69.6%。结论:二维格子复杂性算法能够挖掘出CT图像中人眼捕捉不到的预后信息。
2018 Vol. 48 (6): 396-400 [摘要] ( 720 ) HTML (1 KB)  PDF (1427 KB)  ( 815 )
401 小鼠PD-1及其配体PD-L1胞外区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亲和性
吕开绩,陈旭东,程开,王路得,朱进顺,Kamara Saidu,张丽芳,朱冠保
目的:制备小鼠PD-1胞外区(mPD-1)与其配体PD-L1胞外区(mPD-L1)原核表达蛋白,并制备mPD-L1兔多克隆抗体,在体外对mPD-L1和mPD-1的结合亲和性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方法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ET21a/mPD-L1和pGEX4T-1/mPD-1,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相应的重组蛋白并纯化,通过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纯化的mPD-L1蛋白免疫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兔多克隆血清抗体,用ELISA、Western blot分析得到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并且将该多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荧光的阳性对照。最后应用ELISA和免疫荧光验证mPD-1与其配体mPD-L1蛋白的亲和性。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mPD-L1和mPD-1分别为25 kDa和40 kDa。经mPD-L1蛋白免疫后的日本大耳白兔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在免疫后第6周达到高峰,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多克隆血清可特异性识别mPD-1。ELISA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的mPD-L1蛋白能够和mPD-1蛋白结合,实验组OD450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小鼠PD-L1阳性细胞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的胞膜区出现绿色荧光团块。结论:利用原核细胞表达并纯化后获得mPD-L1和mPD-1蛋白,并在体外成功验证了mPD-L1和mPD-1之间的结合特性,为后期利用mPD-1和PD-L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2018 Vol. 48 (6): 401-407,412 [摘要] ( 815 ) HTML (1 KB)  PDF (2121 KB)  ( 715 )
408 胚胎干细胞分泌因子增强AML-12细胞抗凋亡能力
林武,黄昭帅,鲍苗,陈肖鸣
目的:研究胚胎干细胞分泌因子是否能增强AML-12细胞在恶劣条件培养下的抗凋亡能力。方法:分别用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基(CON-M)和胚胎干细胞上清液(ESC-M)培养AML-12细胞,并置于恶劣细胞培养环境中培养,MTT法比较各组AML-12细胞活力;Seahorse细胞代谢分析仪比较各组AML-12细胞氧消耗率以及细胞外酸化率等呼吸功能代谢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在恶劣细胞培养环境中,于ESC-M中培养的AML-12细胞拥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Seahorse细胞代谢分析显示ESC-M培养能加强AML-12细胞糖酵解潜力、最大氧化呼吸能力以及氧化呼吸潜力。结论:胚胎干细胞分泌因子能够增强AML-12细胞在恶劣培养条件下的抗凋亡能力。
2018 Vol. 48 (6): 408-412 [摘要] ( 793 ) HTML (1 KB)  PDF (1844 KB)  ( 743 )
413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非接触眼压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公式验证
崔乐乐,周韦禾,李明,余野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非接触眼压变化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手术前后眼压变化量的预测公式,并对预测公式的效能进行检验。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SMILE手术并符合要求的患者共154例(304眼),随机分为组1(150眼)和组2(154眼)。获取患者术前的等效球镜度(SE)、中央角膜厚度(CCT)、切削深度(AD)、切削比(AR)、剩余基质床厚度(RSBT),术前、术后3个月的非接触眼压测量值(NCTpre、NCT3mo)、平均角膜曲率(Ave K)、陡峭角膜曲率(Steep K)、平坦角膜曲率(Flat K)。对组1的SMILE手术前后眼压变化量(ΔNCT)与各因素行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预测眼压变化量的回归公式,将组2数据代入所得公式进行效能验证。结果:SMILE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NCT分别为(15.72±2.86)mmHg(1 mmHg= 0.133 kPa)和(9.94±2.3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NCT为(5.78±2.59)mmHg。SE与AD、AR呈高度负相关(r=-0.956、-0.949,P<0.001),NCTpre与NCT3mo呈中度正相关(r=0.559,P<0.01)。通过对组1数据中的手术前后眼压变化量与各因素行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公式A:ΔNCT=NCTpre×0.502-SE×0.385-3.951(矫正R2=0.489,F=72.329,P<0.001);回归公式B:ΔNCT= NCTpre×0.509+AR×0.179-5.545(矫正R2=0.489,F=72.423,P<0.001)。将组2数据代入公式验证,公式A、B及公式Schallhorn(简易)所得到的ΔNCT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公式A(r=0.638,P<0.001)和公式B(r=0.650,P<0.001)所得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的相关性都大于公式Schallhorn(简易)计算值(r=0.637,P<0.001),且公式B大于公式A。结论:SMILE手术前后NCT的变化量与术前眼压测量值及术中AR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立的预测ΔNCT的回归公式,可能可用于临床上术后NCT值的估计。

2018 Vol. 48 (6): 413-417 [摘要] ( 727 ) HTML (1 KB)  PDF (1366 KB)  ( 831 )
418 脂氧素A4通过p38 MAPK及Nrf2通路调控气道炎症反应
卓乐盈,吴镇杰,于祥,周美茜,李成业,欧阳金生,林琪斌,蔡畅
目的:研究脂氧素A4(LXA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BEAS-2B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PS组:100 ng/mL LPS刺激24 h;LPS+LXA4组:100 nmol/L LXA4预处理30 min,加入100 ng/mL LPS刺激24 h。qPCR法检测IL-6、IL-1β、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NQO-1)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谷胱甘肽(GSH)试剂盒检测GSH水平。为进一步了解LXA4的作用机制,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处理组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Nrf2的核转位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IL-6、IL-1β mRNA以及胞内ROS表达水平升高(P<0.05),HO-1 mRNA水平下降(P<0.01),p38磷酸化水平上升(P<0.01),胞核中Nrf2相对表达量下降(P<0.01),总Nrf2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经LXA4干预后,与LPS组相比,除上述改变逆转外(P<0.05),NQO-1和GSH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LXA4可减轻LPS引起的BEAS-2B细胞炎症反应并促进炎症消退,其机制可能一方面与抑制p38 MAPK通路,减少促炎因子的分泌有关;另一方面与增强Nrf2的核转位以及磷酸化,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2018 Vol. 48 (6): 418-423 [摘要] ( 1105 ) HTML (1 KB)  PDF (1974 KB)  ( 2390 )
424 2001-2011年浙江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EI/ARB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葛卫力,米亚非,江建军,薛迎生,王斌,李涛
目的:了解浙江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浙江省8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CEI/ARB的使用情况,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604例患者,其中中国指南I类推荐患者590例,IIa类推荐患者14例。指南I类推荐患者ACEI/ARB使用率在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73.26%、72.16%和60.65%(P=0.005),指南IIa类推荐患者为0、50.00%和45.45%(P=0.513)。在3个研究年份中,指南I类推荐患者ACEIs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s。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指南I类推荐患者中,与参照组相比合并高血压(OR=3.8,95%CI=2.5~5.9)、eGFR未测量(OR=15.7,95%CI=6.9~35.6)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相反,eGFR<60 mL/(min·1.73 m2)(OR=0.3,95%CI=0.2~0.5)、LVEF值未测量(OR=0.3,95%CI=0.2~0.5)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AMI患者指南I类推荐ACEI/ARB使用率无明显改善,需进一步规范遵循指南,改善医疗质量。
2018 Vol. 48 (6): 424-428 [摘要] ( 811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801 )
429 3D打印技术辅助个性化钛网联合颊脂垫和前臂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
林崇翔,屠呈威,郑顺友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预成形个性化的钛网联合颊脂垫及前臂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制作3D模型并预成形钛网,术中植入钛网并联合颊脂垫和前臂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结果:7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完全封闭口鼻瘘,外形、语音、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令人满意,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的个性化钛网,联合颊脂垫和前臂皮瓣的“三明治”技术可以作为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一种选择。
2018 Vol. 48 (6): 429-432 [摘要] ( 837 ) HTML (1 KB)  PDF (1673 KB)  ( 939 )
433 不同玷污层状态对两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的影响
郑铁丽,张佳慧,毛佳杰,顾秦
目的:比较金刚砂车针和600目砂纸产生的牙本质玷污层对两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暴露28颗前磨牙的咬合面的牙本质,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高速金刚砂车针(车针组)和600目砂纸(砂纸组)打磨牙本质表面。每组选择2颗牙齿直接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玷污层,剩余的12颗牙齿的打磨面用两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OptiBond XTR粘接复合树脂。垂直于粘接面将粘接好的样本切成1 mm厚的薄片,每组随机选取6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的形态;剩余薄片被切割成横截面积为1.0 mm2的样本,每组随机选择15个样本进行微拉伸力的检测。结果:砂纸组的玷污层薄而均匀;车针组的玷污层较厚,且在牙本质小管内形成管塞。砂纸组和车针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38.77±4.54)MPa和(38.30±5.11)MP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OptiBond XTR对2种打磨方法产生的粘接面均有良好的渗透,产生的树脂突与底部连接紧密,根部有明显楔状袖口样(funnel-shapped)结构。结论:车针和砂纸打磨形成不同的玷污层,但对两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OptiBond XTR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
2018 Vol. 48 (6): 433-436 [摘要] ( 784 ) HTML (1 KB)  PDF (1855 KB)  ( 821 )
437 空心拉力螺钉加金属线缆治疗髌骨骨折
张伟,郑均炬,陈芒芒
目的:探讨应用空心拉力螺钉加金属线缆内固定治疗髌骨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3例闭合髌骨大块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实施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加金属线缆内固定术;对照组27例实施切开复位AO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并发症进行比较,对2组实体实验生物力学固定牢固程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优良率100%,对照组优良率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物力学方面,2组髌骨骨折断端裂隙在移位1 mm距离下实体实验观察组髌骨作用力大于实体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拉力螺钉加金属线缆内固定和AO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大块骨折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前者较后者具有综合疗效好、并发症少、生物力学固定强度高的优点。
2018 Vol. 48 (6): 437-440,445 [摘要] ( 695 ) HTML (1 KB)  PDF (1518 KB)  ( 943 )
441 尾加压素II受体拮抗剂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张松跃,任跃,何跃娥,李皓,吴蓉洲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II(UII)受体拮抗剂在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PAH)模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PAH组(S组)、假手术组(C组)、UII抑制组(M组,给予UII受体拮抗剂帕洛舒仑),每组20只。S组和M组行外科分流术建立PAH模型。造模后4、8、12周,每组取5只大鼠测右心室压力,于第12周留取肺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测肺组织中UII和TGF-β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中TGF-β1 mRNA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3组肺动脉压力比较:和C组相比,S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P<0.05),M组较S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后第12周,和C组相比,S组大鼠肺组织中UⅡ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组较S组均显著降低(P<0.05)。造模后第12周,和C组相比,S组大鼠肺组织中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M组较S组均显著降低(P<0.05)。UII蛋白表达量与肺动脉压力、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987、0.979、0.966,P<0.05)。结论:UII受体拮抗剂帕洛舒仑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表达而缓解大鼠高肺血流性PAH形成。
2018 Vol. 48 (6): 441-445 [摘要] ( 768 ) HTML (1 KB)  PDF (1581 KB)  ( 796 )
446 3种胸膜增厚性疾病的CT诊断价值
李文斌,纪晓微,蔡蒙婷,陈聪,吴恩福
目的:探讨CT对结核性胸膜炎(TP)、胸膜转移瘤(MPD)、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43例患者(TP组95例,MPD组31例,MPM组17例)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各个疾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结果:TP组多为男性,多表现为局限性、规则、非环形胸膜增厚,均匀强化,不伴纵隔胸膜增厚及胸内淋巴结肿大;MPD组多为女性,多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和结节样、非环形胸膜增厚,均匀强化,伴纵隔胸膜增厚,不伴胸内淋巴结肿大;MPM组多为女性,多表现为弥漫性、结节样和肿块样、非环形胸膜增厚,不均匀强化,不伴纵隔胸膜增厚及胸内淋巴结肿大。TP组年龄小于MPD组及MPM组(P<0.05);TP组胸膜最大厚度小于MPD组,MPD组胸膜最大厚度小于MPM组(均P<0.05)。结论:患者年龄,性别,最大胸膜厚度,病变范围、形态、样式,强化模式,纵隔胸膜增厚,胸内淋巴结肿大对于TP、MPD、MPM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2018 Vol. 48 (6): 446-449 [摘要] ( 921 ) HTML (1 KB)  PDF (1465 KB)  ( 968 )
       短篇论著
450 俯卧位通气对神经重症术后患者呼吸的影响
陈杰,金胜威,姜晓芬,叶冰冰,陈锐,郝钰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治疗对神经重症术后患者呼吸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出神经重症术后第7天运动评分4~5分,Murray肺损伤评分(LIS)>1分的32例患者。试验组(15例)PPV治疗2次/d,2 h/次;对照组(17例)常规半卧位。3 d后若LIS下降≥0.5分,继续原方案;若LIS下降<0.5分,10~14 d行气管切开术。继续原方案者若14 d内自主呼吸试验失败者行气管切开术。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氧合指数升高,LIS下降,气管插管拔除成功率增加,普通病房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3个月后G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转为俯卧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PPV治疗可改善神经重症术后患者的肺衰竭症状,降低因其引起的气管切开,减少后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可安全应用于术后7 d患者,但对疾病转归无明显改善。
2018 Vol. 48 (6): 450-453,457 [摘要] ( 678 ) HTML (1 KB)  PDF (1422 KB)  ( 708 )
454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部钙化和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金美玉,金洪国,范艳芬,杨榕,寇雪莲
目的:评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发现和辨别脑部钙化和慢性微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经CT、MRI确诊为脑部钙化(脑部钙化组)和微出血(脑微出血组)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MRI均行SWI序列扫描。由2位观察者分别对病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脑部钙化组50例患者共76个钙化灶,脑微出血组50例患者共245处微出血。SWI序列对钙化有良好的观察能力(k=0.7)。所有微出血在SWI序列都能观察到,但对成分评估只有中等程度的观察能力(k=0.5)。钙化和慢性微出血的平均像素值在相位SWI序列分别为(-312.5±187.5)SD和(541.9±301.7)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位SWI在发现及鉴别脑部钙化和微出血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2018 Vol. 48 (6): 454-457 [摘要] ( 840 ) HTML (1 KB)  PDF (1488 KB)  ( 940 )
       病例分析
458 小腿溃疡引发的传染性湿疹样皮炎1例
杨煊
2018 Vol. 48 (6): 458-462 [摘要] ( 634 ) HTML (1 KB)  PDF (1353 KB)  ( 942 )
       护理研究
459 采用自由体位促进产程及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
江青枝,郑小华,琚玫媛
目的:观察采取自由体位促进初产妇第一、二产程及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龙游县中医院住院分娩的第一胎足月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整个产程采取常规截石位,屏气,用力分娩;观察组在分娩第一、二产程中由产妇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不同体位(侧卧、坐、站、行、趴、蹲等),接生时采取截石位。比较2组产妇宫口扩张情况、先露下降情况、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和自然分娩总产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产妇在分娩第一、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分娩产程,保护母婴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
2018 Vol. 48 (6): 459-462 [摘要] ( 706 ) HTML (1 KB)  PDF (1400 KB)  ( 715 )
       文献研究
463 基于SCI高被引论文分析机构学术影响力——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吴葱葱,吴建秋
以温州医科大学2008-2017年间发表的SCI文章为例,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探讨近十年来SCI高被引论文的发文数量、年份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学科分布等情况。通过SCI高被引论文的定量分析反映温州医科大学的科研水平与综合实力,衡量其学术影响力,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评估、发现和培养人才、制定科研政策提供参考。
2018 Vol. 48 (6): 463-466 [摘要] ( 624 ) HTML (1 KB)  PDF (1524 KB)  ( 702 )
       高教研究
467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考及探索
林文诗,阮积晨,陈先建

通过分析当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温州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及经验,提出将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的对策,进一步从课程联动、资源整合、基地建设方面分析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的意义和优势,并根据“知信行”递进式的教学机制,设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践课,并介绍设计思路、实施过程、课程模块设置等内容。 

2018 Vol. 48 (6): 467-469 [摘要] ( 636 ) HTML (1 KB)  PDF (1258 KB)  ( 910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