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8年 48卷 5期
刊出日期:2018-05-25

论著
高教研究
短篇论著
封面和目录
编辑学研究
 
 
       封面和目录
0 封面和目录
2018 Vol. 48 (5): 0- [摘要] ( 430 ) HTML (1 KB)  PDF (964 KB)  ( 633 )
       论著
313 基于1H NMR的代谢组学分析糖尿病肾病小鼠血清的代谢模式
魏婷婷,赵良才,高红昌
目的:通过基于1H 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相关性分析探索db/db糖尿病肾病(DN)小鼠血清代谢物的改变和相关代谢途径。方法:8只DN模型db/db小鼠和9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饲养至17周时,收集尿液和血清。检测血糖、尿肌酐(UC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采集血清的1H NMR谱,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2种小鼠血清的代谢模式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UACR、UCr与血清代谢物的相关性。结果:17周时,db/db小鼠体质量均超过野生型小鼠的2倍,呈现明显的肥胖状态;db/db小鼠的血糖、UACR均超过野生型小鼠的2倍,而UCr则显著降低,表明在17周时db/db小鼠呈现出典型的DN症状。2种小鼠的血清代谢模式在第一主成分上明显分开。与野生型小鼠相比,db/db小鼠血清中的丙酮酸、乳酸、柠檬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3-羟基丁酸和乙酰乙酸水平降低,异亮氨酸/亮氨酸水平升高,甘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水平显著降低,肌酸、胆碱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仅在db/db小鼠中,血清胆碱与UACR呈正相关(r=0.717,P<0.05)。结论:在DN的发病过程中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和脂类代谢途径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糖异生作用增强。胆碱可能是与DN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2018 Vol. 48 (5): 313-318 [摘要] ( 773 ) HTML (1 KB)  PDF (1502 KB)  ( 1467 )
319 PD-L2蛋白B细胞表位预测及其与PD-1结合的三维结构分析
程开,陈旭东,吕开绩,金劲激,叶晓鲜,张丽芳,朱冠保
目的:对人源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2(PD-L2)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及其与PD-1结合的三维结构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服务器上的在线分析系统预测人类PD-L2蛋白的二级结构,柔性区域,Hopp&Woods亲水性、Zimmerman极性参数和Jameson-Wolf抗原指数以及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等,预测结果被用以对PD-L2的优势B细胞表位区段进行多方面分析。运用抗原指数分析,预测PD-L2的B细胞表位。使用BLAST分析人源PD-L2与小鼠PD-L2的同源性,将人源PD-L2的B表位与小鼠PD-L2的序列进行匹配。将与人源PD-L2表位匹配的序列在小鼠PD-1与小鼠PD-L2的结合模型上定位,对其立体结构进行模拟,进一步直观地分析B细胞表位与蛋白结合位点的关系。结果:PD-L2的全长氨基酸序列共含有27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1 kDa的可溶性蛋白;经综合分析,其B细胞优势表位可能为氨基酸序列N端的60~72、93~97、133~139、164~171区段。模拟立体结构分析显示表位60~72区段“QKVENDTSPHRER”位于PD-1与PD-L2的结合区域内。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PD-L2的优势B细胞表位中,60~72、93~97、133~139、164~171区段为PD-L2的B细胞表位,其中表位60~72区段“QKVENDTSPHRER”位于PD-1与PD-L2的结合区域内。可为PD-L2抗体设计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18 Vol. 48 (5): 319-324,329 [摘要] ( 731 ) HTML (1 KB)  PDF (1534 KB)  ( 1178 )
325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宫颈癌细胞的趋化性
郑丽红,刘翊,朱雪琼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TMSC)对人宫颈癌细胞的趋化性,为将hATMSC研发成为宫颈癌的靶向治疗载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剖宫产产妇的皮下脂肪中分离得到hATMSC。用成骨、成脂分化培养基诱导hATMSC,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油红染色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qRT-PCR法分析细胞中OCT-4 mRNA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hATMSC向人宫颈鳞癌细胞SiHa、MS751、C33-A、CaSki以及宫颈腺癌细胞Hela迁移的能力。结果:成骨、成脂诱导14 d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油红染色均呈阳性;表面抗原CD90、CD44、CD105、HLA-ABC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和HLA-DR呈阴性表达;细胞中OCT-4 mRNA呈高表达;hATMSC表现出明显的向人宫颈癌细胞迁移的特性,其中向C33-A细胞迁移的能力最强。结论:成功分离培养出hATMSC,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特性。hATMSC对各种人宫颈癌细胞均有明显的趋化性,提示hATMSC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细胞载体用于宫颈癌的靶向治疗。
2018 Vol. 48 (5): 325-329 [摘要] ( 747 ) HTML (1 KB)  PDF (1430 KB)  ( 1007 )
330 丁香精油和茉莉精油对抑郁症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林慧玥,万新龙,杜永均,谢红莉
目的:研究芳香物质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选取多项生理指标相近的C57BL/6J小鼠45只,随机选取其中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小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模型(CUMS)和孤养建立抑郁模型。28 d后筛选出造模成功的32只小鼠并随机分为4组,丁香组、茉莉组和蒸馏水组分别采用丁香精油、茉莉精油及蒸馏水雾化治疗,抑郁组与正常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正常饲养。治疗完毕后测试每组小鼠的体质量、悬尾不动时间百分比、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百分比、血5羟色胺(5-HT)浓度及13个嗅觉受体(OR)基因(MOR11、MOR1、MOR124、MOR16、MOR378、MOR544、MOR19、MOR744、MOR63、MOR148、MOR9、MOR151和MOR15)表达水平。结果:小鼠抑郁模型造模成功。治疗后,丁香组和正常组小鼠体质量、悬尾不动时间百分比、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百分比及血清5-H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抑郁组及蒸馏水组比,这4项指标显著降低(P<0.05)。茉莉组小鼠与正常组比除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和抑郁组及蒸馏水组比,除体质量显著升高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蒸馏水组与抑郁组小鼠这4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鼠抑郁之后,除MOR11外,其余12个OR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后,与正常组比,丁香组小鼠中有8个基因(MOR11、MOR124、MOR15、MOR16、MOR378、MOR63、MOR744、MO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3个基因(MOR19、MOR151、MOR54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基因(MOR148、MOR9)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茉莉组小鼠中则只有2个基因(MOR744、MO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3个基因(MOR11、MOR63、MOR15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因(MOR124、MOR15、MOR16、MOR19、MOR378、MOR544、MOR148、MOR9)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蒸馏水组小鼠有4个基因(MOR11、MOR63、MOR744、MO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4个基因(MOR124、MOR16、MOR378、MOR15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因(MOR15、MOR19、MOR544、MOR148、MOR9)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丁香精油雾化治疗抑郁症效果较好,蒸馏水雾化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茉莉精油雾化治疗抑郁症效果较差。芳香物治疗抑郁症效果与动物嗅觉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关系密切。
2018 Vol. 48 (5): 330-337 [摘要] ( 822 ) HTML (1 KB)  PDF (1432 KB)  ( 1482 )
338 人参皂苷Rb2对高脂性脂肪肝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
洪逸莲,顾雪疆,徐静,林怡,斯琪雅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2对高脂性脂肪肝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b2组。正常对照组用10% kcal对照饲料喂养,其余用60% kcal高脂饲料喂养8周,按分组情况分别予PBS或人参皂苷Rb2(40 mg·kg-1·d-1)腹腔注射10 d。HE染色观察脂肪变性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b2明显减轻肝质量,改善肝脂肪变性,下调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和上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mRNA水平,增加PPAR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论:人参皂苷Rb2可以改善小鼠脂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肝中PPARα表达,调节脂代谢相关靶基因SREBP-1c、FAS和CYP7A1表达有关。
2018 Vol. 48 (5): 338-341,349 [摘要] ( 746 ) HTML (1 KB)  PDF (1336 KB)  ( 1002 )
342 Sirt6促进自噬抑制软骨细胞衰老的体外研究
张辉,孙嘉利,陈泽新,武垚森,林焱
目的:明确Sirt6对软骨细胞衰老的影响,探讨自噬在Sirt6抑制软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连续传代致软骨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Western blot检测Sirt6的蛋白表达变化。原代软骨细胞中借助慢病毒敲低Sirt6或过表达Sirt6,比较各组的最大传代次数及细胞衰老情况,通过qPCR比较二型胶原(Collagen-II)、蛋白聚糖(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ADAMT-5的mRNA表达来探讨Sirt6对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在软骨细胞中过表达Sirt6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中自噬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LC3-II/LC3-I的比例来探讨Sirt6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在过表达Sirt6的同时通过使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来验证细胞自噬在Sirt6抑制软骨细胞衰老和功能退变中的作用。结果:连续体外培养软骨细胞,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Sirt6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原代软骨细胞中敲低Sirt6后,软骨细胞提前衰老,P16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软骨细胞中过表达Sirt6可以明显延缓细胞衰老;Sirt6可以促进软骨细胞自噬的发生;使用自噬抑制剂后可以明显抑制Sirt6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提高Sirt6的表达水平可以延缓软骨细胞衰老及退变,且这种作用与Sirt6促进软骨细胞自噬相关。
2018 Vol. 48 (5): 342-349 [摘要] ( 758 ) HTML (1 KB)  PDF (1957 KB)  ( 1113 )
350 希佩尔-林道病相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长期预后
涂明,胡少博,郑伟明
目的:观察希佩尔-林道(VHL)病相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与散发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并比较两者在肿瘤切除后的预后。方法:选取1990年2月至2013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VHL相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31例(VHL组)和散发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31例(按肿瘤最大直径进行匹配后,散发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对VHL病患者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其基因突变位点。调查VHL相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全身肿瘤分布情况。结果:VHL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99(69,137)个月,散发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101(67,13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HL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散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HL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显著小于散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HL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VHL组中共有9例患者死亡(6人死于小脑血管母细胞瘤,2例死于肾细胞癌,1例死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散发组共有2例患者死亡,均死于复发的血管母细胞瘤。在VHL组患者中共发现了4种不同基因突变位点(559c→g,716g→c,697c→t,746tgDel)。结论:相比散发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VHL相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在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差。
2018 Vol. 48 (5): 350-354 [摘要] ( 750 ) HTML (1 KB)  PDF (1264 KB)  ( 847 )
355 基于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载体构建超分子水凝胶
林晓晓,蔡喆,林光勇
目的:通过α-环糊精(α-CD)与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两亲性嵌段聚合物(MPEG5 000-PCL5 000)的自组装制备超分子水凝胶,并研究其作为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紫杉醇(PTX)作为疏水性抗肿瘤药物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载药水凝胶的结构,利用流变表征研究到链上环糊精的数量对其凝胶化时间、最终强度、溶涨率和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PTX首先与MPEG5 000-PCL5 000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胶束,然后通过与α-CD的主客体作用将PTX原位包埋于凝胶中。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超分子水凝胶对药物分子的释放可以通过改变α-CD的数量进行调控。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超分子水凝胶释放出的PTX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结论:成功制备了负载抗肿瘤药物PTX的超分子水凝胶,其主要通过MPEG5 000-PCL5 000与α-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2018 Vol. 48 (5): 355-360,365 [摘要] ( 639 ) HTML (1 KB)  PDF (1545 KB)  ( 1272 )
361 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章智敬,吴爱琴,张小宇,付垚,段伟民,郑文龙
目的:探讨多b值DWI双指数函数模式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原发性肝癌(23例)和转移性肝癌(18例)行多b值DWI扫描,b值取0、100、400、800、1 200 s/mm2,测量单指数函数Slow ADC-Mono、Fast ADC-Mono和双指数函数Slow ADC-bi、Fast ADC-bi的定量值,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除Fast ADC-Mono外,Slow ADC-Mono、Slow ADC-bi、Fast ADC-bi定量值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及正常组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两两比较显示,Slow ADC-Mono、Fast ADC-Mono定量值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ow ADC-bi和Fast ADC-bi定量值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ow ADC-bi定量值转移性肝癌最低,原发性肝癌次之,正常组织最高,而Fast ADC-bi定量值正常组织最低,转移性肝癌次之,原发性肝癌最高。同一病种或正常组织,无论是单指数函数模式还是双指数函数模式,Fast ADC定量值远远大于Slow ADC定量值。结论:双指数函数模式的Slow ADC和Fast ADC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多b值DWI的双指数函数模式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2018 Vol. 48 (5): 361-365 [摘要] ( 680 ) HTML (1 KB)  PDF (1571 KB)  ( 678 )
366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评价糖尿病肾功能高滤过期的价值
周永进,叶信健,龚恩惠,黄小燕,崔诗浛,宋佳雯,刘锟,严志汉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DWI)评价糖尿病早期肾功能高滤过期的可靠性。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内分泌科12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20 mL·min-1·1.73 m-2的糖尿病患者和1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采用GE MR750 3.0T磁共振扫描仪、选择11个b值采集IVIM-DWI图像,通过GE工作站内置MADC软件获取ADC、D、DP及PF参数图,对图像勾画ROI获取相关参数值。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对获取的所有数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IVIM-DWI参数与eGFR相关性。结果:2组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0.764~0.874)。糖尿病组肾脏皮质、髓质ADC值、D值及PF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肾脏皮质D值与eGFR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81,P<0.05)。结论:IVIM-DWI扩散参数ADC、D及灌注参数PF可以反映早期糖尿病肾脏高滤期肾功能改变,而灌注参数DP反映高滤期肾功能改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2018 Vol. 48 (5): 366-370 [摘要] ( 723 ) HTML (1 KB)  PDF (1317 KB)  ( 1120 )
371 PI3Kp85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龚小花,周琦,吴文俊,王芳,陈肖俊
目的:探讨PI3Kp85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1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90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中PI3Kp85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价PI3Kp85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PI3Kp85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69.8% vs. 31.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I3Kp85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PI3Kp85α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当cut-off值取2.100时,诊断灵敏度(为92.2%)和特异度(为91.1%)较高。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I3Kp85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相关,可能作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
2018 Vol. 48 (5): 371-374 [摘要] ( 695 ) HTML (1 KB)  PDF (1305 KB)  ( 935 )
375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自体骨髓浓缩物修复骨缺损的早期疗效
杨颖,刘国,刘传通,金琼,朱飞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自体骨髓浓缩物(BMAC)修复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12~1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6只,于颅顶制备4个直径为5 mm的圆形骨缺损,随机填入空白(A组)、自体骨沫(B组)、PRF与BMAC混合物(C组),并对PRF行组织学分析。术后6周取材,通过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分析评价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PRF为乳白色纤维蛋白凝胶,具有弹性和韧性,组织学切片可见疏松多孔的网状胶原纤维,基底部网络少量白细胞。各组骨缺损均未见炎症反应,新骨生成率分别为:A组(7.64±1.02)%,B组(12.94±0.81)%,C组(37.19±1.26)%,C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PRF联合BMAC可以显著加快新骨再生的速度,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
2018 Vol. 48 (5): 375-378 [摘要] ( 712 ) HTML (1 KB)  PDF (1362 KB)  ( 820 )
       短篇论著
379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CT征象
赵奋华,单康飞,黄朝晖,朱伟华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及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结肠镜证实的39例I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部分病例行腹部CTA检查。结果:39例患者中累及升结肠9例,横结肠13例,结肠脾曲27例,降结肠36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1例。结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平均厚度为14.3 mm,所有病变肠壁密度减低,强化程度减弱,7例肠管有扩张,10例肠系膜水肿渗出,共检出腹主动脉钙化斑块25例,8例累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开口处。结论:IC典型CT表现为结肠壁的增厚水肿、强化减弱、周围系膜内渗出,以降结肠及结肠脾曲受累最常见,增强扫描“蟒纹征”对肠壁缺血情况的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8 Vol. 48 (5): 379-382 [摘要] ( 974 ) HTML (1 KB)  PDF (1289 KB)  ( 1354 )
383 药物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
虞哲科,王晶晶,邱振明,赵铮铮,郑永华
目的:评价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收治的19例经药物治疗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通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治疗,均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12±5)d,平均随访(20±9)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于没有腹膜刺激症状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2018 Vol. 48 (5): 383-384,封三 [摘要] ( 606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856 )
       高教研究
385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温州医科大学的调查与分析
郑传娟,洪晓畅,金晓童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生命教育程度关系着自身及他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着健康中国的实现。近年来,医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对温州医科大学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建立“感知-引导-实践-反馈”的“四段式”生命教育的培育路径,提高医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构建以生命教育为主导的医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018 Vol. 48 (5): 385-388 [摘要] ( 651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1063 )
       编辑学研究
389 2017年度国际品牌期刊中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现状及思考
季魏红,毛文明,胡臻
目的:了解2017年度国际品牌期刊中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现状。方法:对2017年中国国际影响力品牌期刊中的医药卫生科技期刊进行分析,探讨入选期刊的SCI收录情况、文种、PubMed收录情况等,分析以上因素对期刊发展的影响。结果:2017年国际品牌期刊中医药卫生科技期刊47种,分属18个学科。28种处于TOP 5%,19种处于TOP 5%~10%。SCI期刊19种,均为英文期刊,且分布在TOP 5%内。除2种期刊外,45种期刊被PubMed收录。期刊影响力指数为32.655~534.817(中位数97.242);国际他引频次138~7 587(中位数732);国际他引影响因子0.076~9.116(中位数0.858)。结论:入选2017年度国际品牌期刊的医药卫生期刊学科分布较均衡,影响力数据各刊差距较大。加入PubMed是中文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提高国际显示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8 Vol. 48 (5): 389-391 [摘要] ( 487 ) HTML (1 KB)  PDF (1200 KB)  ( 862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