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7年 47卷 5期
刊出日期:2017-05-25

论著
临床经验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综述
 
 
       论著
313 TGFβR3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及其与miR-let-7a靶向关系的验证
周欢栋,顾睿,吴大洲,陈肖鸣
目的:构建III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3)基因3’非编码区(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分析其与miR-let-7a的靶向关系。方法:根据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获取miR-let-7a与TGFβR3基因3’UTR潜在的互补结合位点;PCR扩增出TGFβR3基因3’UTR序列并克隆至pGEM-T载体,定点突变潜在互补结合位点后双酶切pGEM-T载体获取目的片段并插入至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获得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测序鉴定;将2种载体分别与miR-let-7a mimics或miR-let-7a NC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收集细胞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显示,共转染miR-let-7a mimics和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比miR-let-7a NC组明显降低(P<0.05),而共转染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后其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TGFβR3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证实TGFβR3基因是新发现的miR-let-7a直接靶向调控基因。
2017 Vol. 47 (5): 313-317 [摘要] ( 1209 ) HTML (1 KB)  PDF (1637 KB)  ( 1747 )
318 MAGE-A3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在胃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蔡一奇,程开,陈旭东,陈孝冬,岑丹维,张婵琼,宋易玲,毛姗姗,叶晓鲜,张丽芳,朱冠保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人黑色素瘤抗原A3(MAGE-A3)蛋白,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经鉴定后用于胃癌细胞检测。方法:将MAGE-A3全长核酸序列经原核密码子优化后全基因序列合成,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1a(+),构建pET21a(+)/MAGE-A3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MAGE-A3蛋白,并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纯化后的MAGE-A3蛋白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血清抗体,用ELISA、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技术分析该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MAGE-A3兔多克隆抗体在人胃癌细胞免疫检测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1a(+)/MAGE-A3,并经原核表达系统表达MAGE-A3蛋白。SDS-PAGE显示目的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约为48 kDa,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并以His单抗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出现了特异性的单一条带。MAGE-A3蛋白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可诱导兔产生特异性抗体,免疫后第8周达到高峰,经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多克隆血清可特异性识别靶蛋白,出现阳性单一条带;经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MAGE-A3阳性细胞A-375(黑色素瘤细胞株)和SGC-7901细胞(胃癌细胞株)的胞浆内出现荧光团块。表明兔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天然的MAGE-A3蛋白。结合免疫荧光结果后经ELISA检测,可认为该多克隆IgG抗体效价可达1:40 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A-375和SGC-7901肿瘤组织的胞浆内出现团块状棕黄色颗粒样沉淀,而在BGC-823肿瘤组织中呈阴性,表明制备的MAGE-A3兔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组织中MAGE-A3蛋白。结论: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了MAGE-A3蛋白,并免疫兔制备了MAGE-A3蛋白特异性兔多克隆抗体,同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人胃癌细胞中的MAGE-A3蛋白,可作为免疫诊断用抗原。
2017 Vol. 47 (5): 318-324 [摘要] ( 790 ) HTML (1 KB)  PDF (2347 KB)  ( 1051 )
325 胞外组蛋白对肾小管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朱奇凡,王德选,陈新新,庄捷秋,蔡晖
目的:探讨细胞外组蛋白对肾小管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观察不同浓度(0、50、100、200 μg/mL)组蛋白对肾小管细胞(Cos-7细胞)活性的影响;在100 μg/mL浓度的组蛋白作用0、12、24、48 h时分别收集Cos-7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域蛋白-1(TIM1)、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受体蛋白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变化。结果:随着组蛋白药物浓度的增加,Cos-7细胞活性呈下降趋势;100 μg/mL组蛋白作用于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TIM1、caspase3、TLR-2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结论:胞外组蛋白对肾小管细胞存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LR-2信号通路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
2017 Vol. 47 (5): 325-328 [摘要] ( 709 ) HTML (1 KB)  PDF (1438 KB)  ( 846 )
329 外源性17β-雌二醇促进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
徐宝宝,姜阳,王金丹,李昔琪,何媛媛,阮青青,柳鹏程,高国辉,金龙金
目的:研究外源性雌激素是否对乳腺癌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产生作用。方法:分别以乳腺癌细胞SKBR3和MCF-7为材料,选择17β-雌二醇(E2)为外源雌激素,配制10-5、10-6、10-7、10-8、10-9、10-10 mol/L的6种浓度培养环境,每种浓度培养时间设置24、48、72 h 3个梯度。检测HER2、ERα等标志物表达水平变化,分析E2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性的影响。结果:在MCF-7中处理组HER2、ERα的转录水平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在SKBR3细胞中仅HER2转录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在蛋白水平SKBR3中HER2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而在MCF-7中,ERα蛋白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ER2几乎检测不到。在细胞增殖方面,MCF-7和SKBR3均随着E2浓度的上升细胞增殖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侵袭性方面,MCF-7的侵袭性在72 h时较空白对照组增强(P<0.05),SKBR3侵袭性在24 h和48 h时较空白对照组增强(P<0.05),但是自身随浓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结论:外源性雌激素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有促进作用。
2017 Vol. 47 (5): 329-335 [摘要] ( 883 ) HTML (1 KB)  PDF (4485 KB)  ( 1318 )
336 人巨细胞病毒UL13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胡盈盈,郭刚强,叶思思,孙祥威,毛晨晨,薛向阳,吕杰强
目的:制备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5原核表达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HCMV UL135蛋白的跨膜区结构,经原核密码子优化后对胞外序列进行全基因合成,将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21a(+)/HCMV UL135重组质粒,IPTG诱导蛋白表达后,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UL13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HCMV的UL135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经Ni-NTA亲和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诱导产生特异性的多克隆IgG抗体,且效价为1:12 800;经ELISA以及Western blot证实制备的兔抗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UL135蛋白。结论:成功实现了HCMV UL135的重组表达并制备了UL135兔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UL13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2017 Vol. 47 (5): 336-341 [摘要] ( 776 ) HTML (1 KB)  PDF (1616 KB)  ( 1118 )
342 BiPAP及Auto-CPAP治疗重度OSAHS合并轻中度COPD的临床效果
叶环,邵美琴,施肖红,吴厉锋,徐滨,程恒金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自动压力模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uto-CPAP)呼吸机治疗老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重度OSAHS合并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4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BiPAP组和Auto-CPAP组,各20例。分别监测第7、第30、第90、第180天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02)、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02)、血气分析(pH、PaCO2、PaO2)、肺功能改变(FEV1/FVC、FEV1%)、呼吸机治疗所需的平均有效治疗压力、平均每晚使用呼吸机时间、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ESS)、COPD评估测试(CAT)、180 d内COPD急性加重住院率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7、第30、第90、第180天,BiPAP组和Auto-CPAP组AHI、M-Sa02、L-Sa02、pH、PaCO2、PaO2、FEV1/FVC、FEV1%、ESS、CAT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uto-CPAP组的平均有效治疗压力小于BiPAP组,平均每晚使用呼吸机时间大于Bi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 d内COPD急性加重住院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7、第30、第90、第180天的AHI、PaCO2、ESS、CA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第30、第90、第180天的PaO2、M-Sa02、L-Sa02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第30、第90、第180天的FEV1/FVC、FEV1%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H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如皮肤压伤、腹胀、气胸等)。结论:BiPAP及Auto-CPAP治疗重度OSAHS合并轻中度COPD疗效相当,安全性均佳,但Auto-CPAP呼吸机组患者依从性更好,所需压力更低,因此,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老年重度0SAHS合并轻中度COPD患者中,采用Auto-CPAP呼吸机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017 Vol. 47 (5): 342-346 [摘要] ( 866 ) HTML (1 KB)  PDF (1311 KB)  ( 856 )
347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精依赖患者执行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刘林晶,潘建设,朱程,郑克,刘家洪,叶敏捷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酒精依赖患者执行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治疗过程中执行功能的改变与氧化应激水平改变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男性酒精依赖戒断期后(停止饮酒14 d以上)患者200例,按照就诊号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真刺激组给予4周的rTMS治疗,伪刺激组给予同等程度的伪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血浆中的主要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评估2组患者症状。结果:2组治疗前BRIEF-A总分和因子分以及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真刺激组BRIEF-A总分和因子分以及MDA含量低于伪刺激组和治疗前,SOD和GSH-Px含量高于伪刺激组和治疗前(P<0.05);真刺激组BRIEF-A总分和因子分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差值高于伪刺激组(P<0.05);MDA差值和GSH-Px差值与BRIEF-A总分及因子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MDA差值和GSH-Px差值可以分别解释BRIEF-A总分差值变异的21.30%和7.10%(P<0.05)。结论:高频rTMS可以显著改善酒精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改变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在rTMS治疗过程中体内MDA和GSH-Px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执行功能的改善有关。
2017 Vol. 47 (5): 347-351 [摘要] ( 774 ) HTML (1 KB)  PDF (1303 KB)  ( 1007 )
352 长期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对睑板腺及泪膜的影响
聂莉,赵云娥,李军花,潘伟华,窦仁慧,赵银莹
目的:运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长期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对睑板腺形态、功能及泪膜的影响。方法:收集单眼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超过2年的青光眼患者42例42眼,使用青光眼药物的眼作为用药眼,对侧未使用青光眼药物眼作为对照眼,只使用1种降眼压药物的为单药组,使用2种以上降眼压药物的为多药组。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记录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在红外光模式下拍摄上、下睑板腺形态图片并评分。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睑缘评分、睑板腺脂质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干眼问卷调查进行主观症状评分。结果:单药组和多药组睑缘异常评分、睑板腺形态及功能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以及OSDI评分均较对照眼增高,NITBUTf和NITBUTav较对照眼缩短。多药组和单药组之间,睑缘异常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睑板腺形态及功能、OS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药组NITBUTf和NITBUTav较单药组缩短。结论:长期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对睑板腺形态和功能及泪膜均有影响,并加重干眼主观症状。
2017 Vol. 47 (5): 352-355 [摘要] ( 730 ) HTML (1 KB)  PDF (2634 KB)  ( 876 )
356 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表型诊断及基因分析
叶佳佳,杨丽红,郝秀萍,陈必成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因子Ⅺ促凝活性(FXI:C)及凝血因子Ⅺ抗原含量(FXI:Ag)等指标以明确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FX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用PyMOL Viewer1.5.x软件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FXI蛋白模型,比对分析寻找突变前后空间构象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和其弟弟APTT、FXI:C、FXI:Ag均明显异常,分别为78.4 s、2.0%、6.8%和62.1 s、4.5%、10.0%;其家系成员的FXI:C和FXI:Ag均发现有不同程度下降。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和其弟弟FXI基因第6号外显子的g.15410G>A杂合无义突变导致Trp228stop及第12号外显子的g.25471C>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Cys482Trp;其父亲、姐姐、女儿、外甥女均为Trp228stop的杂合子,而母亲、侄子则为Cys482Trp的杂合子。模型分析显示Cys482Trp突变并未破坏氨基酸间的天然氢键联系,但使该位点氨基酸与267位氨基酸的空间位阻变大,从而使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结论:该遗传性FXI缺陷症患者FXI基因的Trp228stop无义突变和Cys482Trp错义突变与血浆FXI:C及抗原水平降低有关。
2017 Vol. 47 (5): 356-360 [摘要] ( 681 ) HTML (1 KB)  PDF (1696 KB)  ( 1379 )
361 基于EmpowerStats的混杂因素筛选及其校正方法
施红英,陈常中,毛广运,黄陈平,杨新军
目的:介绍和演示一种新的混杂因素筛选和校正方法。方法:从原理简介、实例讲解、软件操作多角度全面介绍如何根据粗效应值和调整效应值的变化实现混杂因素的筛选以及独立效应评价。结果:EmpowerStats统计软件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科学、简便地实现混杂因素的识别、筛选及其控制,得到对效应值的最优估计,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法。结论:基于效应估计值的改变进行混杂因素的识别和筛选,可以更合理地获得研究因素的效应估计值。
2017 Vol. 47 (5): 361-365 [摘要] ( 944 ) HTML (1 KB)  PDF (1392 KB)  ( 1601 )
       临床经验
366 前列腺增生后不稳定膀胱致逼尿肌肌聚糖表达变化
木海琦,朱诗建,王帅彬,南存金,包云帆,陈映鹤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后不稳定膀胱导致膀胱逼尿肌肌聚糖(SG)表达变化。方法:对BPH后稳定膀胱组患者34例、BPH后不稳定膀胱组患者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壁逼尿肌中SG的α、β、γ 3种亚基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SG的α、β、γ 3种亚基mRNA表达水平。结果:SG在BPH后不稳定膀胱组的平均表达水平较稳定膀胱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PH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性可能与SG改变有关。
2017 Vol. 47 (5): 366-368 [摘要] ( 692 ) HTML (1 KB)  PDF (1531 KB)  ( 825 )
369 0.9%氯化钠溶液注射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的应用
陈华华,杨春波
目的:探讨0.9%氯化钠溶液注射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前在囊肿壁与卵巢皮质间注入0.9%氯化钠溶液,然后行剔除术;对照组40例,直接行囊肿剔除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肿破裂率、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住院时间、最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卵泡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肿破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卵泡刺激素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最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9%氯化钠溶液注射分离法可以有效降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的囊肿破裂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2017 Vol. 47 (5): 369-371 [摘要] ( 699 ) HTML (1 KB)  PDF (2314 KB)  ( 898 )
372 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Ⅻ Exon1-46C/T基因多态性
徐琦煜,金艳慧,刘媚娜,刘欢乐,王明山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XII(FXII)基因Exon1-46C/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对机体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脑梗死组(60例)与正常对照组(60例)的FXII基因46C/T多态性,同时采用自动血凝仪测定FXII活性(FXII:C)、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含量等指标。结果:脑梗死组比正常对照组中46TT明显升高,且2组间多态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脑梗死患者中T等位基因危险性是C等位基因的1.865倍,TT基因型危险性为结合(CC+CT)基因型的3.021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46TT基因型FXII:C明显下降,D-D含量升高,PLG:A下降(P<0.05),但脑梗死患者FXII多态性各型之间的D-D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XII基因46T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联,其可导致FXII活性明显下降,致使机体的纤溶功能受影响。
2017 Vol. 47 (5): 372-375 [摘要] ( 740 ) HTML (1 KB)  PDF (1298 KB)  ( 698 )
376 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吕可君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和微血管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匹配选取60例乳腺增生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D2-40、CD34分别标记2组患者组织标本的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后进行密度计数,对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微淋巴管密度平均值为5.32±3.81,微血管密度平均值为65.34±24.18。病例组D2-40蛋白表达水平和CD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与微血管密度成正相关(r=0.684,P<0.05),微淋巴管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之间、微血管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之间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与乳腺癌复发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2017 Vol. 47 (5): 376-379 [摘要] ( 851 ) HTML (1 KB)  PDF (1377 KB)  ( 808 )
       护理研究
380 钛钢板前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呼吸道管理
陈丽文,裴正芬,韩燕娜,陈亚波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术期呼吸道管理的经验。方法:术前给予有效的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呼吸功能锻炼及充分的呼吸道准备;术后正确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密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3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颈部血肿经及时发现和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进食出现呛咳及声嘶,予饮食指导、对症用药、发音训练等处理后症状好转,余28例均安全度过了围手术期。结论:系统而专业的围术期呼吸道管理,能有效防止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
2017 Vol. 47 (5): 380-382 [摘要] ( 669 ) HTML (1 KB)  PDF (1188 KB)  ( 894 )
       综述
383 支气管哮喘与花生四烯酸脂氧酶代谢及其调控机制
卓乐盈,周美茜,吴镇杰,蔡畅
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和脂氧素(LXs)均是花生四烯酸脂氧酶(LO)途径代谢的重要产物,而LXs具有拮抗CysLTs的作用,目前两者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基本肯定。5-LO和15-LO作为关键酶,其表达水平和活性与CysLTs和LXs的生成密切相关。影响LO的代谢因素包括细胞内Ca2+水平、MAPK信号传导通路、糖皮质激素等。笔者通过探讨造成CysLTs和LXs不平衡状态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缓解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2017 Vol. 47 (5): 383-386 [摘要] ( 686 ) HTML (1 KB)  PDF (1217 KB)  ( 1063 )
       高教研究
387 新媒体英语课堂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提升的策略研究
王丹,尹宜宜,章艳乐
医学从业者不仅需要合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对其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本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探讨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提升的作用。结果表明,学生在一年的新媒体英语教学后,人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笔者认为,应当以大学英语课堂为重要阵地,以新媒体教学为重要手段,着力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
2017 Vol. 47 (5): 387-390 [摘要] ( 722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935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