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6年 46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6-11-25

论著
临床经验
病例分析
个案报告
 
 
       论著
781 人巨细胞病毒US31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及B细胞表位预测
郭刚强,谢尙丹,叶思思,孙祥威,张良,张丽芳,薛向阳

目的: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US31基因序列,预测US31基因编码蛋白的B细胞优势表位。方法:基于US3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结合亲水性参数、可及性参数、抗原性参数、柔韧性参数及二级结构方案对HCMV US31基因编码各型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参照已建立的预测方法综合评价US31基因B细胞优势表位。结果:US31核苷酸序列变异较少,大部分是同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其编码蛋白全长为16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20 kD,等电点7.66,为可溶性蛋白,二级结构中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经综合分析,US31基因的B细胞优势表位可能存在于氨基酸序列N端的5~19、32~47、58~68、110~124区段。结论:多参数预测HCMV pUS31的B细胞优势表位,为进一步研究蛋白特征、制备单克隆抗体及表位疫苗提供依据。

2016 Vol. 46 (11): 781-786 [摘要] ( 923 ) HTML (1 KB)  PDF (1866 KB)  ( 1247 )
787 系列可视化操作器械在内窥镜下齿状突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林仲可,金海明,王向阳,吴爱悯,池永龙
目的:克服目前颈椎前路内镜手术器械存在的缺点,设计带有内窥镜的系列可视化操作器械,并在尸体标本上应用此系列可视化操作器械行寰椎前弓及齿状突的切除,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在1具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上应用系列可视化操作器械检验其实际应用情况。另选16具福尔马林保存的尸体标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具标本,在双通道操作配合下,实验组应用系列可视化操作器械,而对照组则应用常规手术器械,行寰椎前弓和齿状突等组织切除术,并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光机的透视次数。结果:在所有尸体标本上均完成寰椎前弓和齿状突等组织的切除,基本实现预想的功能。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及C型臂X光机透视的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双通道操作配合下,系列可视化操作器械能改进目前手术器械的缺点,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者及患者的X射线暴露剂量,提高颈椎前路经颈内窥镜下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2016 Vol. 46 (11): 787-792 [摘要] ( 616 ) HTML (1 KB)  PDF (1931 KB)  ( 858 )
793 不同动脉血采集方法对小鼠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吴佩亮,王良兴,黄晓颖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动脉血采集方法对小鼠动脉血气、电解质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小动物血气分析的理想采血途径。方法:将90只雄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颈总动脉插管组、腹主动脉穿刺组、经皮左心室穿刺组,分别采集动脉血,记录成功率、动物损伤程度,并经微量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电解质及生化指标,观察不同动脉血采集方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经皮左心室穿刺组切口长度、动脉血采集时间、成功率、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血红蛋白(O2Hb)均显著低于颈总动脉插管组和腹主动脉穿刺组,去氧血红蛋白(RHb)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插管组和腹主动脉穿刺组(P<
0.05)。腹主动脉穿刺组血K+浓度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插管组和经皮左心室穿刺组,而血Na+浓度、血Cl-浓度显著低于颈总动脉插管组和经皮左心室穿刺组(P<0.05)。腹主动脉穿刺组血糖(Glu)、血乳酸(Lac)浓度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插管组(P<0.05)。经皮左心室穿刺组血红蛋白总浓度(tHb)、碱剩余(cBase)显著低于腹主动脉穿刺组,标准碳酸氢根(SBC)浓度显著高于腹主动脉穿刺组(P<0.05)。结论:有创右侧颈总动脉插管法采集动脉血对血气、电解质、生化指标影响较小,且操作方便、用时较短、插管稳定性强、成功率高、创伤小、重复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2016 Vol. 46 (11): 793-797 [摘要] ( 1336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1480 )
798 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法对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NB8株毒力因子数据的初步分析
翁幸鐾,糜祖煌,王春新,朱健铭
目的:调查1株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NB8株携带的毒力因子和可能存在的致病机制。方法:UPEC NB8株分离自2012年4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尿液标本,做16SrDNA和gyrA基因测序BLASTn比对确认为UPEC,用Illumina HiSeq与Ion Torrent PGM这2种大规模并行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再进行人工测序补缺口。再对NB8株做毒力因子数据挖掘和分析,最后把NB8株和9株全基因组测序的UPEC的毒力因子做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UPEC NB8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一条推定的染色体序列,长4 550 369 bp(内含14个缺口)。推定的质粒序列,长635 377 bp(内含33个缺口)。NB8株全基因组中挖掘出黏附(黏附素、P菌毛、1型菌毛、大肠埃希菌共同菌毛)、铁摄取系统(产气菌素、血红素摄取、肠杆菌素)、蛋白酶(分泌自转运毒素)、毒素(溶血素)、抗原43、SHI-2毒力岛等多种毒力因子。结论:UPEC NB8株中检出的多种毒力因子可能会在细菌黏附、侵袭、溶细胞活性、细胞毒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增强细菌的生存能力和致病力,导致宿主的泌尿道感染。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具有超高速、高通量、低成本和高效益的优势,值得推广。
2016 Vol. 46 (11): 798-806 [摘要] ( 728 ) HTML (1 KB)  PDF (1691 KB)  ( 1320 )
807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的变化
李健,陆伟,张占卿,王雁冰,翁齐铖,张智勇,丁荣蓉,周新兰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的变化。方法:108例CHB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HBeAg阳性患者分别进入抗病毒组46例和非抗病毒组20例,HBeAg阴性患者进入抗病毒组31例和非抗病毒组11例。血清HBsAg和HBcrAg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结果: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抗病毒组与非抗病毒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随访起点与终点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抗病毒组随访起点与终点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病毒组与非抗病毒组从随访起点到终点血清HBsAg下降幅度和下降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随访起点到终点血清HBcrAg下降幅度和下降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能导致显著的血清HBsAg和HBcrAg下降,但只能获得显著的血清HBcrAg下降幅度和下降比例。
2016 Vol. 46 (11): 807-812,817 [摘要] ( 917 ) HTML (1 KB)  PDF (2892 KB)  ( 1538 )
813 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对婴儿麻疹抗体及麻疹疫苗接种的影响
夏蝉,刘琦,温正旺,董雷,林海龙
目的:研究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后所生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的动态变化,并了解其对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300位育龄妇女纳入本研究,检测麻疹IgG抗体后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设立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组,52例)、高抗体疫苗接种组(II组,53例)、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II组,98例)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IV组,97例)。I组和III组不接种疫苗,II组和IV组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各组均于待产时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育龄妇女所生婴儿出生时、8月龄大时、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和接种麻疹疫苗后3个月血麻疹IgG抗体,于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同时检测麻疹IgM抗体。分析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婴儿出生时IgG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婴儿麻疹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及IgM抗体的情况。结果:对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85,P=0.00,提示存在相关性。重复测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I组和II组、III组和IV组之间婴儿麻疹IgG抗体变化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而I组和III组、II组和IV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1和P=0.45)。接种后3个月各组间比较,F=1.36,P= 0.26,提示各组间此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IgG抗体趋势图显示,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步减少,在接种麻疹疫苗3个月时又明显升高。I~IV组婴儿麻疹IgM抗体样本/临床值比值(S/CO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95,P=0.42,提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可提高所生婴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使婴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会影响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效果。
2016 Vol. 46 (11): 813-817 [摘要] ( 623 ) HTML (1 KB)  PDF (1313 KB)  ( 878 )
818 超声引导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以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王权光,陈丽梅,刘乐,施克俭,张学政,徐旭仲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2016 Vol. 46 (11): 818-821,825 [摘要] ( 677 ) HTML (1 KB)  PDF (2532 KB)  ( 1146 )
822 多发性骨髓瘤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应用价值
章智敬,郑文龙,段伟民,毛传万,虞志康,严志汉,吴爱琴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Signa HDxt 3.0T磁共振成像仪,对2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WBDWI检查,对阳性病灶进行双盲法诊断、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测量ADC值。结果:WBDWI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均表现为弥漫性骨髓浸润改变,部位以胸骨、两侧肋骨、脊椎骨、骨盆及两侧股骨上段为主,病灶在MIP图像上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高信号,翻转图像及ADC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7例复查病例图像,6例病灶减少,MIP图像上高信号病灶的信号程度降低,ADC值升高。结论:WBDWI作为一种新的全身功能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6 Vol. 46 (11): 822-825 [摘要] ( 699 ) HTML (1 KB)  PDF (1502 KB)  ( 1117 )
826 超声引导下C7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行性研究
林海,王娇,李珮,彭宇,金元,张钧凯,皮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C7水平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前外侧入路的可行性。方法:在尸体上行超声引导下C7水平入路星状神经节美蓝注射,解剖观察其浸润部位;对20名住院患者行超声引导下C7水平SGB,注射局麻药与造影剂的混合液4 mL,并进行CT三维重建,观察扩散范围、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尸体解剖显示C7水平椎前筋膜之下、颈长肌前外侧缘注射的美蓝,准确浸润交感干;CT三维重建显示4 mL药液可扩散至C3-T1水平甚至T2水平;而超声引导下C7入路SGB成功率达100%,1例发生短暂性声嘶。结论:超声引导下C7水平SG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
2016 Vol. 46 (11): 826-829 [摘要] ( 689 ) HTML (1 KB)  PDF (1609 KB)  ( 1086 )
       临床经验
830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患儿165例临床分析
李海燕,余璐,叶乐平,杨锦红,董琳,李昌崇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原谱及药敏结果,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送检BALF培养的1 159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等。结果:检出致病菌株165例,其中男99例(占60.0%),女66
例(占40.0%)。临床诊断肺炎最多见,为116例(占70.4%),其中支气管肺炎91例,大叶性肺炎25例;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合并细菌感染19例(占11.5%),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12例(占7.3%)。165株细菌革兰染色阳性112株(占67.9%),其中肺炎链球菌最多见,为102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革兰染色阴性53株(占32.1%),其中以流感嗜血杆菌最多见,为14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大肠埃希菌8株。65例(占39.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呼吸道畸形最多见,共22例,主要为气管和(或)支气管软化、狭窄,其次是支气管哮喘,共14例。102株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敏感25株,对青霉素中介35株,对青霉素耐药42株,提示以青霉素不敏感菌株为主(占75.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以耐甲氧西林菌株为主,但无耐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对青霉素及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三代头孢菌素仍较敏感。大肠埃希菌8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5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3株。结论:BALF细菌培养阳性患儿临床诊断以肺炎最多见,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合并细菌感染和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2016 Vol. 46 (11): 830-834,839 [摘要] ( 821 ) HTML (1 KB)  PDF (2318 KB)  ( 969 )
83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新生儿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徐雯,周永进,黄小燕,刘锟,张思裕,朱雅馨,杨笛,严志汉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梗死(NCI)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NCI的临床及MRI资料,8例均行脑部常规MRI及DWI检查,其中7例行临床随访观察,3例行MRI复查。结果:8例均为足月儿,其中4例有围产期高危因素。7例以惊厥发作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前8例均被临床误诊为其他疾病。5例系急性脑梗死,2例为亚急性脑梗死,1例为陈旧性梗死。8例均为单侧脑梗死,皮层受累5例,基底节区受累4例,侧脑室旁受累2例;急性期病灶在DWI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及慢性病灶在DWI为低信号。7例临床随访预后良好。结论:NCI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惊厥,临床易误诊,其确诊需要早期行MRI检查。DWI能早期发现病变、判断梗死累及范围,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2016 Vol. 46 (11): 835-839 [摘要] ( 638 ) HTML (1 KB)  PDF (3432 KB)  ( 912 )
840 坦度螺酮治疗帕罗西汀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王维千,赵永忠,杜松妹,杨闯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对帕罗西汀引起的性功能障碍(SD)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接受帕罗西汀单药治疗维持3个月以上,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HAMA评分<7分和HAMD评分<7分的康复期患者,再进行亚利桑那性经验量表(ASEX)调查,筛选出SD(ASEX总分>19分)病例84例,再将此84例患者随机分为坦度螺酮30 mg治疗组和坦度螺酮60 mg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评定ASEX、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改良的性生活质量调查表(mSLQQ-QoL),对比治疗前后和组间的量表得分。结果:mSLQQ-QoL总分的比较,2组患者在4周和8周时的mSLQQ-QoL总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g治疗组较30 mg治疗组mSLQQ-QoL总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勃起功能障碍痊愈率的比较,30 mg治疗组痊愈率为56%,60 mg治疗组痊愈率为6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P=0.64)。结论:枸橼酸坦度螺酮对帕罗西汀引起的SD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2016 Vol. 46 (11): 840-842,845 [摘要] ( 1075 ) HTML (1 KB)  PDF (2304 KB)  ( 1384 )
843 三维超声容积测量对剖宫产切口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评价
兰莉,汤飞云,岳婷,郑华敏,郑磊,周梦林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剖宫产切口憩室(PCSD)形态大小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分析72例PCSD患者超声图像的深度肌层比值、憩室容积、宽度、高度、长度,对比月经正常组与异常子宫出血组的PCSD参数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均是剖宫产后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发现PCSD,异常子宫出血组PCSD
深度肌层比值、憩室容积、宽度、高度、长度均大于月经正常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容积是剖宫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危险因素(OR=2.211,P<0.01)。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能重建PCSD选定切面的容积,PCSD容积是子宫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
2016 Vol. 46 (11): 843-845 [摘要] ( 643 ) HTML (1 KB)  PDF (1302 KB)  ( 986 )
846 手术治疗宫内外复合妊娠宫内妊娠预后影响因素
万晓洁,郑飞云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宫内外复合妊娠后宫内妊娠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采取手术治疗的宫内外复合妊娠患者30例,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宫内妊娠预后的因素。结果:30例宫内外复合妊娠患者行手术治疗,12例足月分娩(新生儿无畸形),18例胚胎停止发育。盆腔粘连程度及手术时间对宫内妊娠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妊娠存活率与患者年龄、移植时间、盆腔积血量、宫外孕包块大小、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无关(P>0.05)。结论:影响术后宫内妊娠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有盆腔粘连程度及手术时间。宫内外复合妊娠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术中盆腔粘连轻,手术时间短,宫内妊娠存活率则高。
2016 Vol. 46 (11): 846-848 [摘要] ( 685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810 )
849 CA-125、CA19-9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自发性破裂中的临床意义
黄敏,林凤,郑飞云
目的:评价血清CA-125、CA19-9在自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自发性破裂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确诊的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自发性破裂患者(破裂组)及同期70例未破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及血清CA-125、CA19-9水平。结果:①破裂组患者血清CA-125与CA19-9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CA-125与CA19-9联合检测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②CA-125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6(95%CI:0.937~0.99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和95.4%;CA19-9的AUC值为0.939(95%CI:0.884~0.99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5%、89.4%,而CA-125、CA19-9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92(95%CI:0.981~1.000),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9%和93.6%;③破裂组囊肿直径为(7.78±3.12)cm,大于对照组的(5.80±1.63)cm(P<0.05)。结论:自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患者CA-125以及CA19-9水平均明显升高,联合检测CA-125及CA19-9有助于自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早期诊断。
2016 Vol. 46 (11): 849-852 [摘要] ( 721 ) HTML (1 KB)  PDF (1348 KB)  ( 1045 )
       病例分析
853 癫痫持续状态合并肺炎患者的药物选择(附1例报告)
管咪咪,徐珊珊,楼永海
目的:分析癫痫患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为临床选药提供参考,促进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药师参与患者诊治过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指南和文献,讨论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有效建议。结果:患者感染症状好转,炎症指标下降,癫痫症状控制理想。结论:癫痫合并肺炎患者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不仅要控制感染,还要考虑癫痫症状的控制。临床药师可以以药物的选择、相互作用等方面为切入点参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并更新自身知识,建立临床思维,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2016 Vol. 46 (11): 853-855 [摘要] ( 690 ) HTML (1 KB)  PDF (1208 KB)  ( 1166 )
       个案报告
856 无乳链球菌感染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1例
侯海静
2016 Vol. 46 (11): 856-857 [摘要] ( 880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1424 )
858 苄星青霉素致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
冼俊芳
2016 Vol. 46 (11): 858-859 [摘要] ( 764 ) HTML (1 KB)  PDF (1180 KB)  ( 1164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