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6年 46卷 9期
刊出日期:2016-09-25
论著
临床经验
护理研究
个案报告
论著
62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膜微粒对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陈棉,王珏,耿志敏,潘璐璐,金增游,贾连红,卢家程,黄念念,褚茂平
目的:探讨体外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膜微粒(MSC-MPs)对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提取SD大鼠MSCs,在缺氧低营养条件下培养,收集上清液并提取MSC-MPs,用MSC-MPs刺激大鼠CFs,用cck-8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CFs增殖和迁移,qRT-PCR检测CFs中I型胶原、III型胶原、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型蛋白和纤连蛋白的合成情况。结果:CFs被MSC-MPs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I型胶原、III型胶原、波型蛋白和纤连蛋白合成增加(均P<0.05)。结论:体外缺氧条件下MSC-MPs可促进CF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能力,而对CFs的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
2016 Vol. 46 (9): 625-628 [
摘要
] (
715
)
HTML
(1 KB)
PDF
(1964 KB) (
864
)
629
caveolin-1和P21在罗红霉素抑制哮喘离体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王瑞丽,戴威,戴元荣
目的:探讨caveolae/caveolin-1和P21在罗红霉素抑制离体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s)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复苏冻存的哮喘ASM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罗红霉素[A组(无罗红霉素)、R10组(罗红霉素10 µg/mL)、R25组(罗红霉素25 µg/mL)、R50组(罗红霉素50 µg/mL)、R100组(罗红霉素100 µg/mL)]干预哮喘ASMCs后细胞的增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caveolae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caveolin-1、P21的蛋白表达。结果:罗红霉素抑制哮喘ASMCs的增殖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罗红霉素浓度增加,caveolae的表达逐渐增加,caveolin-1、P21的蛋白表达亦逐渐增加,且R50组或R100组与A组、R10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示哮喘ASMCs增殖活性与caveolin-1、P2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0.881、r=-0.951,P<0.05),caveolin-1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57,P<0.01)。结论:罗红霉素可能通过上调caveolae/caveolin-1的表达,引起P21蛋白表达增加,从而抑制离体哮喘ASMCs的增殖。
2016 Vol. 46 (9): 629-632 [
摘要
] (
712
)
HTML
(1 KB)
PDF
(1470 KB) (
729
)
633
能谱CT单能量联合迭代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陈晓,曹国全,潘勇,林晓敏,王爱敏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联合迭代重建对图像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等图像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能谱CT对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对扫描后的图像分别重建45~135 keV 10级单能量图像,同时对每级单能量图像进行从10%到100%的不同迭代权重重建。选用Catphan 500体模的CTP528模块测量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选用CTP515模块测量密度分辨率;以CTP515模块中对比度为1%、直径为9.0 mm的圆柱体为观察对象,分析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单能量及不同迭代重建水平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迭代权重不变时,随着单能量数值的升高,对空间分辨率可分辨的线对数为:7、7、6、6、6、6、6、6、6、6 LP/cm;密度分辨率呈下降趋势,在55 keV、65 keV时最高;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呈下降趋势,在55 keV、65 keV时最高。不同单能量对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单能量keV不变时,随着迭代权重比例的提高,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密度分辨率和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5 mm的层厚做能谱CT扫描时,45 keV至65 keV较低的单能量图像联合20%权重迭代算法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图像质量。
2016 Vol. 46 (9): 633-637 [
摘要
] (
703
)
HTML
(1 KB)
PDF
(1814 KB) (
858
)
638
分离、鉴定与培养大鼠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Kupffer细胞
蔡伟祥,方建凤,庄伟,李玉梅
目的:建立稳定的同时分离原代大鼠肝细胞(HC)、肝星状细胞(HSC)和Kupffer细胞(KC)的方法,并初步评估其在体外培养的特征。方法:通过胶原酶原位灌注获得肝脏单细胞悬液,随后行等密度离心结合选择性贴壁纯化肝脏原代细胞,细胞的产量和活力经自动细胞计数仪计算出,纯度经免疫荧光、特殊染色及吞噬等实验进行鉴定。结果:大鼠原代HC产量为(21.0±8.2)×106/g肝组织,活力为92.1%±2.1%,纯度为96.5%±2.2%;原代HSC产量为(2.5±0.8)×106/g肝组织,活力为90.1%±3.8%,纯度为93.1%±1.5%;原代KC产量为(4.1±1.2)×106/g肝组织,活力为96.2%±2.7%,纯度为95.1%±1.4%。分离的HC、HSC和KC适合体外长期培养。HS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失去维生素A,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KC在体外可增殖,至14 d时仍表达CD68,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结论:成功建立同时分离和培养大鼠HC、HSC和KC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肝脏病理生理提供细胞基础。
2016 Vol. 46 (9): 638-643,648 [
摘要
] (
901
)
HTML
(1 KB)
PDF
(3181 KB) (
1090
)
644
microRNA-212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应江辉,蒋佩佩,金灿灿,庞文洋,蔡一奇,朱冠保
目的:研究人microRNA-212(miR-212)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人成熟型miR-212抑制基因i-miR-212,分别以25、50、75、100 nmol/L浓度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SGC7901细胞,同时设空白组和无序列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细胞计数和Transwell小室等实验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miR-212的表达、miR-21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miR-212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各浓度i-miR-212转染SGC7901细胞后,miR-212表达均降低,以50 nmol/L i-miR-212转染组最佳,较无序列对照组降低约94.60%;50 nmol/L i-miR-212转染组与无序列对照组在细胞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细胞侵袭实验中50 nmol/L i-miR-212转染组透膜细胞明显多于无序列对照组(P<0.01),在迁移实验中i-miR-212转染组(50 nmol/L)的透膜细胞明显多于无序列对照组(P<0.01)。结论:转染成熟型人i-miR-212能使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中miR-212的表达明显下降,并能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表明miR-212与胃癌肿瘤细胞的转移具有相关性。
2016 Vol. 46 (9): 644-648 [
摘要
] (
692
)
HTML
(1 KB)
PDF
(1596 KB) (
791
)
649
操作者因素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可重复性的影响
彭显耀,孙瑞竹,吕帆
目的:研究操作者因素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AL)可重复性的影响。方法:共纳入60名受试者(60只左眼),每位受试者进行2次检查,由操作者I和操作者II完成,每次检查进行至少3次连续测量。计算出所有受试者2次检查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用来评价操作者I和操作者II测量AL的可重复性;计算出操作者I和操作者II间的AL差值及其95%置信区间(95%CI)来评价2位操作者间的可重复性。结果:操作者I和操作者II测量的AL值为(24.05±0.02)mm和(24.05±0.02)mm,CV为0.07%和0.06%。操作者I和操作者II间AL差值为(0.00±0.03)mm。操作者I和操作者II间AL差值的95%CI为0.00±0.06。结论:不同操作者带来的差异并不影响Lenstar测量AL的可重复性。
2016 Vol. 46 (9): 649-651,655 [
摘要
] (
709
)
HTML
(1 KB)
PDF
(2395 KB) (
993
)
652
质子泵抑制剂对伴吞咽障碍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吕洋辉,周琳,唐维国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预防性使用对伴吞咽障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共有155例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予留置鼻饲管及常规的肠内营养,然后随机分配进入PPI组和对照组。PPI组给予泮托拉唑钠针静滴保护胃黏膜,对照组不进行胃黏膜保护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胃液pH值、NIHSS评分、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病死率上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时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胃液pH值、NIHS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且PPI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PPI组在入院2周时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GML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在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I的使用对脑梗死患者的营养状态有不利的影响,其虽不影响患者的病死率,但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故对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胃黏膜保护治疗时,需权衡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做到个体化治疗。
2016 Vol. 46 (9): 652-655 [
摘要
] (
625
)
HTML
(1 KB)
PDF
(1296 KB) (
794
)
656
宫骶韧带神经损伤与异位妊娠的关系
万丽,蔡瑶瑶,陈海燕,Emmanuel Ansong,吴雪清
目的:通过比较异位妊娠患者中人流组和非人流组的宫骶韧带形态及其输卵管峡部神经纤维分布情况,分析人工流产与异位妊娠的关系,为输卵管妊娠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选取20例生育史为0-0-N-0(N均为人流)的异位妊娠患者作为人流组,12例生育史为0-0-0-0的异位妊娠患者作为非人流组,比较输卵管峡部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 9.5)表达情况并结合腹腔镜下宫骶韧带形态进行分析。结果:①非人流组宫骶韧带表现为对称的、光滑的、完整的拱形(10/12,P<0.05);人流组的宫骶韧带在腹腔镜下表现为1条和(或)2条损伤(19/20,P<0.05),覆盖于韧带表面的腹膜、邻近宫骶韧带的腹膜和输卵管系膜表面出现新生血管;②与非人流组相比,人流组患者输卵管峡部内侧肌层及外侧肌层PGP 9.5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者输卵管系膜区PGP 9.5染色均为强阳性(P>0.05)。结论:人流术可能会损伤宫骶韧带和子宫内膜-肌层的神经,导致输卵管峡部肌层PGP 9.5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减少,可能是引起输卵管妊娠的病因之一。
2016 Vol. 46 (9): 656-659 [
摘要
] (
655
)
HTML
(1 KB)
PDF
(1518 KB) (
697
)
660
CT间接淋巴造影诊断舌癌颈淋巴结早期转移
应海岳,吴海涛
目的:探讨舌癌的早期转移颈淋巴结在CT间接淋巴造影中的特点。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法分成3组,颈淋巴结正常组、增生组及早期转移组各6只;分别于注射前及在舌腹黏膜下注射0.5 mL欧乃派克后1、5、15、20 min行轴位CT扫描,观察3组淋巴结在间接淋巴造影时的不同特点。结果:所有动物在造影整个过程中颌下淋巴结及颈浅淋巴结均未显影,而只有颈深淋巴结在所有动物中均显影,整个显影过程中未见有明显的血管显影。在CT上转移组淋巴结的平均直径为(0.73±0.08)cm,增生组为(0.75±0.10)cm,而正常组为(0.47±0.05)cm,正常组淋巴结大小分别与转移组和增生组淋巴结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淋巴结内造影剂消退缓慢,而增生组及正常组淋巴结内造影剂消退较快;转移组淋巴结表现为充盈缺损、周边凹凸不平、质地不均、毛糙,而增生组及正常组淋巴结质地均匀,周边光滑,无充盈缺损。结论:CT间接淋巴造影对舌癌颈淋巴结早期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这些特异性有可能作为诊断早期转移淋巴结的指标。
2016 Vol. 46 (9): 660-665 [
摘要
] (
630
)
HTML
(1 KB)
PDF
(1595 KB) (
832
)
临床经验
666
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陈艳梅,陈国荣,杨小敏,潘丹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4月至2012年9月间温州市人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预后随访。结果:9例病理诊断为低级别ESS,1例为子宫外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EUES);6例发生于卵巢,其余4例分别累及双侧卵巢+子宫直肠窝、右卵巢+生殖静脉+下腔静脉、左卵巢+腹膜后、输卵管;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及痛经为主,其中5例伴有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0(8/10)、ER(5/10)、PR(9/10)、SMA(5/10)Desmin(2/10)、Caldesmon(1/1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彻底切除,其中9例术后辅以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9~127个月,有5例出现复发,首次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复发的5例中有2例(包括1例EUES)为多次复发并最终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结束时均为存活状态。结论:ESS是非常少见的疾病,ESS以卵巢发生最为常见,大部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治疗首选彻底手术切除,术后可辅以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低级别ESS容易短期内一次或多次复发,但复发后仍可较长时间存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0较为特异。
2016 Vol. 46 (9): 666-669 [
摘要
] (
759
)
HTML
(1 KB)
PDF
(1678 KB) (
935
)
670
正确良肢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治疗预后的影响
郑春茹,陈青辉
目的:探讨良肢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入院后2组均接受相同的治疗时间、治疗强度、治疗方法,实验组同时全程采用良肢体位摆放,对照组则受多方影响采取随意体位。采用Brunnstrom评定量表、ADL量表及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对2组患者住院当时、住院第30天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患者偏瘫侧肢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肌张力及ADL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早期全程进行良肢体位摆放,能减少偏瘫侧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2016 Vol. 46 (9): 670-672 [
摘要
] (
702
)
HTML
(1 KB)
PDF
(1254 KB) (
1037
)
673
坐姿矫正椅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坐位功能的影响
姚捷
目的:研究坐姿矫正椅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坐位功能的影响。方法:独坐不能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47例,随机分为矫正组24例,对照组23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矫正组同时配备坐姿矫正椅。治疗前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的总运动发育水平(运动发育商,DQ)及粗大动作(GM)和精细动作(FM)能力进行评分,并将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DQ、GM、FM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坐姿矫正椅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运动功能。
2016 Vol. 46 (9): 673-675 [
摘要
] (
639
)
HTML
(1 KB)
PDF
(1282 KB) (
878
)
676
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期医院感染分析
陈月苗,俞康,郑翠苹,胡映映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9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诱导缓解治疗的AL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部位、致病菌和易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L患者诱导缓解期医院感染率71.5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27.72%)为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单因素分析示,年龄、白血病类型、中性粒细胞计数、粒细胞缺乏天数、住院天数、合并慢性基础疾病与AL诱导缓解期医院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住院天数、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住院天数、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AL诱导缓解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它们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016 Vol. 46 (9): 676-679 [
摘要
] (
693
)
HTML
(1 KB)
PDF
(1311 KB) (
770
)
680
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胸腔镜切除肺毛玻璃样结节临床研究
邓俊,仲宁,陈文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ook-wire术前定位肺磨玻璃样结节(GGO)在胸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5例肺GGO患者均术前行Hook-wire定位,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式。结果:肺GGO直径为(11.48±3.50)mm,距离壁层胸膜(16.52±5.98)mm。CT引导肺GGO Hook-wire定位均成功,定位时间(15.04±3.38)min,出现微量气胸5例(占20%),均不需放置引流管,1例出现少许肺实质出血(占4.00%),无一例出现定位针脱落,实施胸腔镜肺楔形切除100%,其中12例单纯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时间为(21.67±3.94)min,13例为浸润性腺癌,行胸腔镜肺叶或是肺段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为(58.84±12.01)min。结论: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是一种安全可靠且容易掌握的临床技术,降低了手术时间,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 Vol. 46 (9): 680-682,686 [
摘要
] (
647
)
HTML
(1 KB)
PDF
(2463 KB) (
1158
)
683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临床效果评价
陈珍,施天严,沈丽君
目的:评估和比较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与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无晶体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A组)40例40眼,选择同时期无晶体眼行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41例41眼作对照组(B组),分析2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比较,各时间点术后裸眼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2组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透明角膜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于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重要补充。
2016 Vol. 46 (9): 683-686 [
摘要
] (
626
)
HTML
(1 KB)
PDF
(1358 KB) (
759
)
687
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
胡炜,汤骏,郭晓山,陈华
目的:分析术后使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需要进行TKA患者,共有3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组18例,在行TKA后1周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对照组20例,使用等量的安慰剂,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后续反应。术前、术后3个月检测其骨密度,同时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部位和假体周围的新出现的骨折以及TKA术后HSS功能评分。结果:术前研究组腰椎(L2-4)、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骨密度(g/cm2)分别为0.642±0.059,0.621±0.059,0.601±0.051;对照组分别为0.654±0.062,0.623±0.061,0.602±0.057。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椎(L2-4)、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骨密度分别为0.785±0.078,0.797±0.064,0.757±0.063;对照组分别为0.652±0.067,0.621±0.059,0.601±0.059。2组术前、术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其他部位骨折发生率,HSS评分分别为5.56%、82.2分,对照组为20%、76.6分,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TKA后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不仅降低假体周围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患者膝关节周围、腰椎骨密度,增加膝关节功能评分。
2016 Vol. 46 (9): 687-690 [
摘要
] (
1049
)
HTML
(1 KB)
PDF
(1296 KB) (
1794
)
691
老年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特点
郑青秀,黄晓颖,徐小小
目的:探讨老年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特点及病原菌构成,总结易患因素、治疗方法、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住院的60例鼻饲并发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结构。分析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年龄、基础疾病、症状体征、病原学。结果: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高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明显增加患病概率。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细菌感染主要病发菌为革兰阴性菌。结论:引起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易患因素多。鼻饲吸入性肺炎病情复杂,起病隐袭,症状体征不典型,治疗应根据病原学特点,联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2016 Vol. 46 (9): 691-693 [
摘要
] (
732
)
HTML
(1 KB)
PDF
(1271 KB) (
933
)
个案报告
694
“假贲门征”:网膜轴型胃扭转CT影像特征(附2例报告)
毛杰,陈博,程建敏,熊山,徐昕
2016 Vol. 46 (9): 694-695 [
摘要
] (
669
)
HTML
(1 KB)
PDF
(1330 KB) (
1236
)
护理研究
696
儿科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调查与分析
张坤桦,张丽萍
目的:测评儿科护士评判性思维(CT)能力,为今后儿科护士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评判性思维量表(CTDI-CV)对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科护士CTDI-CV总分为224~346分,平均(273.38±25.81)分。不同学历儿科护士CT测量结果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职称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士CT能力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护理管理人员仍需加强对儿科护士CT能力的培养。
2016 Vol. 46 (9): 696-698 [
摘要
] (
524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723
)
论著
699
HR-MRI脑动脉成像研究进展
李梅芳,许祖梅
目的:本文就国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研究现状作一综述,阐述目前脑动脉主要影像检查手段及各自优缺点,分析脑动脉HR-MRI成像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及HR-MRI在鉴别不同原因脑动脉狭窄方面的优势,评价HR-MRI在分析脑动脉血管重塑,发现斑块,分析斑块成分如纤维帽、脂
核、斑块内出血、钙化及评估斑块负荷的能力,并指出当前HR-MRI在脑动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2016 Vol. 46 (9): 699-703 [
摘要
] (
709
)
HTML
(1 KB)
PDF
(1216 KB) (
1026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