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5年 45卷 8期
刊出日期:2015-08-25
论著
临床经验
病例分析
高教研究
技术与方法
个案报告
论著
547
双抗体靶向阿霉素纳米药物的研制及其靶向抗骨肉瘤作用
郑亦静,张小磊,林焱,武垚森,张琼
目的:合成双抗体(抗壳聚糖抗体、抗HER2抗体)-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研究其体外肿瘤细胞摄取实验及骨肉瘤裸鼠体内的靶向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衍生物乙二醇壳聚糖制备双抗体-阿霉素-壳聚糖(Abc-GC-Dox)纳米粒、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将药物作用于HER2+裸鼠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研究体外肿瘤细胞摄取实验,并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14只骨肉瘤裸鼠随机分为2组,尾静脉注射不同药物,观察裸鼠体内皮下骨肉瘤的靶向分布差异。结果:本实验制得了稳定的双抗体靶向阿霉素纳米粒,包封率为89.73%,载药量为9.96%。通过体内外实验,双抗体纳米靶向药物的靶向聚集浓度明显高于无抗体纳米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双抗体靶向阿霉素纳米药物(Abc-GC-Dox),并证明该双抗体纳米粒提高了抗肿瘤药物在骨肉瘤细胞内的靶向分布,明显提高了药物浓度,并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骨肉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015 Vol. 45 (8): 547- [
摘要
] (
713
)
HTML
(0 KB)
PDF
(1821 KB) (
1131
)
552
苦楝树皮提取物对斜纹夜蛾的毒杀和拒食作用
葛军军1,陈翩1,黄依露1,冯波2,叶晓霞1
目的:观察苦楝树皮提取物中不同极性组段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杀与拒食作用,寻找活性成分主要存在的组段。方法:苦楝树皮经95%乙醇冷浸提取,浓缩成浸膏,用乙酸乙酯萃取后得到粗提物,运用硅胶柱层析分离为不同极性的15个组段(K1~K15),采用叶碟法测定不同极性组段在低剂量(10-6 g/mL)、中剂量(10-4 g/mL)、高剂量(10-2 g/mL)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取食叶面积与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苦楝树皮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明显的拒食作用,且与剂量成正比。而K5、K6、K10组段在10-2 g/mL浓度下表现出了强烈的毒杀作用,死亡率为100%。K11组段对斜纹夜蛾幼虫也有一定的毒杀作用,死亡率为33.3%。K5、K6组段在10-6 g/mL浓度下,均有较好的拒食作用。结论:K5、K6组段比K10、K11组段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更显著的拒食与毒杀作用,且在K5、K6组段中有望分离得到单一活性成分。
2015 Vol. 45 (8): 552- [
摘要
] (
1328
)
HTML
(0 KB)
PDF
(1326 KB) (
1229
)
556
左西孟旦提高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解救布比卡因诱导的心脏停搏大鼠的存活率
南芙蓓1,吴冰晶1,董娇娇1,夏云2,Thomas J.Papadimos2,徐旭仲1
目的:观察在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解救布比卡因诱导的大鼠心脏停搏时,左西孟旦对大鼠停搏心脏的复苏效应。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建立大鼠布比卡因心脏骤停模型。常规大鼠心脏按压,用脂肪乳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进行心肺复苏,实验组给予左西孟旦,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进行复苏。记录2组大鼠成功复苏例数、45 min复苏末存活例数,记录首次自主心跳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肾上腺素累计用量,记录肺湿干比,平衡末、45 min末动脉血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自主心跳时间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肾上腺素累积用量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45 min末实验组大鼠pH、血液碱剩余(BE)、PaCO2和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解救布比卡因诱导的大鼠心脏停搏时,同时使用左西孟旦能加速大鼠心脏的复苏,提高大鼠存活率。
2015 Vol. 45 (8): 556- [
摘要
] (
599
)
HTML
(0 KB)
PDF
(1429 KB) (
848
)
560
bFGF经鼻给药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姜义娜1,田福荣1,林倩1,姚锐2,赵应征1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经鼻给药这一新途径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颈外动脉线栓法(ECA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动物模型,于术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验建模成功与否。对造模成功大鼠经鼻给予bFGF治疗后,分别通过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来评价其疗效。结果:大鼠经bFGF治疗后,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染色结果显示治疗后大鼠的神经细胞数目增加,并且p-Akt阳性细胞表达量增加。结论:bFGF 通过鼻腔给药这一新途径能够显著减少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死亡,对缺血神经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015 Vol. 45 (8): 560- [
摘要
] (
638
)
HTML
(0 KB)
PDF
(1804 KB) (
1088
)
566
体外两种方式培养的肠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刘淼清,王永飚,黄晓忠,朱利斌,陈肖鸣,李仲荣
目的:对纤维连接蛋白(FN)包被和未包被两种方式培养的肠神经干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探索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合适的培养方式。方法:从孕15 d SD胎鼠肠管分离出肠神经干细胞,用FN包被和不包被两种方式原代培养第5天的神经球,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其生长状态、增殖及分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与包被组相比,未包被组的原代培养第5天的神经球呈半贴壁生长,球体形态较规则,球体中央开始变黑,神经球周边未形成大量放射状的神经丝;荧光镜下发现2组原代神经球的Nestin、BrdU都显阳性;包被组的球体周围放射状神经丝Tuj-1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包被组的(12.67±2.16)%相比,未包被组的Nestin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为(20.69±2.15)%(P<0.05);与包被组的(12.69±1.13)%相比,未包被组的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为(35.82±2.11)%(P<0.05);与包被组的(21.77±2.53)%相比,未包被组的Tuj-1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减少,为(10.67±1.14)%(P<0.05)。结论:未包被FN的体外培养加快了形成神经球的时间,且形态较规则,能较好地维持干细胞自我增殖,减少分化,适宜作为肠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方式。
2015 Vol. 45 (8): 566- [
摘要
] (
578
)
HTML
(0 KB)
PDF
(1494 KB) (
838
)
570
320排动态容积CT评估钙化斑块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
谢福荣,许化致,姜亿一,曹国全,吴恩福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钙化斑块对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320-CCTA)评估冠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接受320-CCTA检查,并于4周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冠心病疑诊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G为“金标准”,判断320-CCTA诊断伴不同程度钙化斑块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对照CAG结果,绘制320-CCT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结果:161例320-CCTA图像质量为4分121例(占75.2%),3分40例(占24.8%)。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及运动伪影。182(占7.9%)冠脉节段中发现不同程度钙化斑块,其中轻度钙化斑块136(占5.9%)、中度钙化斑块39(占1.7%)、重度钙化斑块7(占0.3%)。320-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非钙化斑组为98.3%、81.3%,混合斑块组为100%、86.2%,轻度钙化78.6%、99.2%,中度钙化90%、86.2%,重度钙化100%、66.7%,其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90、0.93、0.89、0.88和0.83。结论:受重度钙化影响,320-CCTA诊断冠脉狭窄≥50%的准确性有所降低,但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015 Vol. 45 (8): 570- [
摘要
] (
642
)
HTML
(0 KB)
PDF
(1473 KB) (
822
)
574
温州市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构成比20年演变
叶腾,吕吟秋,陈波,李凡凡,陈孝倩,黄朝兴
目的:探讨温州市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病理类型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病理室2000-2013年14年间经肾活检诊断的成人(≥18岁)PGD患者3 392例(资料完整)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与1993-1999年我院肾活检诊断的553例PGD作比较。结果:①2000-2013年间肾活检诊断PGD共3 392例,中位年龄为37(29,48)岁,男女比例为1:1。PGD以IgA肾病(IgAN)最多,占59.5%,其次分别为膜性肾病(MN)和微小病变型肾小球疾病(MCD),分别占16.5%和12.4%。IgAN在青年组、中年组分别占47.6%和41.2%;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合计以MN最常见,占46.6%。②与1993-1999年肾活检病例比较,2000-2013年PGD中最显著的改变是MN的比率明显提高(从7.2%提高到16.5%)。1 067例PNS以MN最常见,占38.7%,其次分别为MCD(占38.3%)、IgAN(占13.0%)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占6.2%)。结论:近14年来PGD仍以IgAN居首,但MN的比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后者已成为成人P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在前后两个时期肾活检指征基本未变的情况下,肾活检PGD构成比的演变可能与实际发病率的改变有关。
2015 Vol. 45 (8): 574- [
摘要
] (
613
)
HTML
(0 KB)
PDF
(1341 KB) (
999
)
579
呼气峰流量日变异率及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在哮喘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金玲玲,林慧,戴元荣
目的:探讨呼气峰流量(PEF)日变异率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的关系,分析两者在哮喘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哮喘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每天4个时间点(6:00,12:00,18:00,24:00)记录患者PEF值,计算PEF日变异率。每位患者就诊时常规记录ACT及一秒钟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结果:PEF日变异率与FEV1%及ACT评分均无相关关系,但ACT评分与FEV1%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0.658,P<0.05),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49.79+1.48X。PEF日变异率用于评估哮喘病情(以PEF日变异率=20%为截点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76,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4%。ACT评分用于评估哮喘病情(以ACT评分=20分为截点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771,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64.6%。两者联合用于评估哮喘病情的曲线下面积为0.767,敏感性为45%,特异性为100%。未控制哮喘(ACT<20或PEF日变异率≥20%)患者ACT评分与PEF日变异率无相关关系,但对于哮喘控制较好(ACT≥20且PEF日变异率<20%)的患者,ACT评分与PEF日变异率有负相关关系(r=-0.602,P<0.01)。结论:哮喘患者ACT评分可以用于推测患者FEV1%。PEF日变异率及ACT单独应用能监测哮喘病情,但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评估病情的准确性。对于哮喘控制较好(ACT≥20及PEF日变异率<20%)的患者,可以由ACT评分来推测PEF日变异率。
2015 Vol. 45 (8): 579- [
摘要
] (
760
)
HTML
(0 KB)
PDF
(1534 KB) (
1010
)
583
HPV E6/E7 mRNA在CINII及以上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黄凌霄1,潘琼慧1,郑建琼1,朱雪燕1,朱雪琼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CINII及以上宫颈病变(CINI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9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行宫颈筛查发现新柏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和/或高危HPV DNA阳性的患者426例,其中TCT结果为ASCUS 者156例,均行宫颈HPV E6/E7 mRNA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5组,分析HPV E6/E7 mRNA拷贝数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PV E6/E7 mRNA对ASCUS患者CINII+的预测价值。结果:宫颈癌组HPV E6/E7 mRNA拷贝数最高,慢性子宫颈炎组拷贝数最低。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组织学病变程度与HPV E6/E7 mRNA水平与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49,P<0.001)。在CINII+中,HPV E6/E7 mRNA阳性率为91.6%,HR-HPV DNA阳性率为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7,P>0.05)。ROC曲线显示,HPV E6/E7 mRNA预测CINII+最佳临界值为147.965。HPV E6/E7 mRNA与HR-HPV DNA检测预测ASCUS患者CINII+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增加,HPV E6/ E7 mRNA拷贝数相应增加。与HPV DNA检测方法相比,HPV E6/E7 mRNA检测对ASCUS患者CINII+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更高,可作为ASCUS患者分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2015 Vol. 45 (8): 583- [
摘要
] (
993
)
HTML
(0 KB)
PDF
(1438 KB) (
1506
)
588
正常听力婴幼儿骨导ABR的特征研究
陈君,汪静波,彭建华,方潇碧,金兰兰,陈晓云
目的:研究0~2岁的听力正常婴幼儿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波形特点、波V反应阈值及波V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为临床上开展婴幼儿骨导ABR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于镇静睡眠状态下对24例0~2岁听力正常婴幼儿(0~1岁12例,1~2岁12例,共36只耳)进行气骨导短声ABR检测。结果:①气骨导ABR在其阈值及阈上强度下的波形相似,在给声强度为35 dBnHL时均可记录到清晰、稳定、重复性好及分化好的骨导ABR波形,其中I、III、V波引出率分别为29.2%、46.7%和100%。②骨导ABR的波V反应阈为(15.00± 5.48)dBnHL,阈值处Ⅴ波的潜伏期为(8.32±0.54)ms。③不同年龄组间骨导ABR波V反应阈值和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0~1岁组波V阈值较1~2岁组高,阈值处波V潜伏期较1~2岁组延长。不同性别间骨导ABR波V反应阈值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骨导ABR的V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表明骨导ABR的V波潜伏期随着Click给声刺激强度的递减而逐渐延长。结论:骨导ABR在一定刺激强度下可记录到清晰稳定的波形,其波形与相应刺激强度下的气导ABR波形相似。联合应用气骨导ABR的潜伏期- 强度函数曲线,可望对婴幼儿听力筛查、听力损失性质的判断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2015 Vol. 45 (8): 588- [
摘要
] (
926
)
HTML
(0 KB)
PDF
(1548 KB) (
2554
)
技术与方法
593
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
孟立平1,2,蒋承建1,赵飞1,2,郭艳3,池菊芳1,郭航远1,2
目的:探索提高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原代培养效率和纯度的方法。方法:在原有组织贴块法培育大鼠原代VSMCs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分离出胸主动脉后进一步分离中膜,DMEM高糖培养基中加入1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用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免疫荧光对VSMCs进行鉴定。结果:6 d左右组织块周围有细胞爬出,12 d左右可以传代。镜下见细胞呈梭形,典型“峰谷”状排列生长;免疫荧光鉴定可见大量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比传统方法获得的细胞纯度高。结论:加入PDGF-B可以缩短大鼠VSMCs原代培养时间,提高效率;剥离中膜可以提高大鼠VSMCs原代细胞的纯度。
2015 Vol. 45 (8): 593- [
摘要
] (
740
)
HTML
(0 KB)
PDF
(1499 KB) (
1087
)
临床经验
597
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临床研究
陈聪1,陈凌翔1,吴雪清2
目的:探讨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特点及其围生结局。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温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符合ICP诊断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ICP发病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ICP组(妊娠<28周,37例)及晚发型ICP组(妊娠≥28周,189例),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分娩的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IC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及治疗后血清总胆汁酸(TBA)变化;分析3组间围生结局的差异。结果:①早发型IC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BA水平均显著高于晚发型IC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发型ICP组在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晚发型I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ICP组与晚发型ICP组间在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剖宫产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CP组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及新生儿NICU的转诊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ICP患者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及新生儿转入NICU的发生率较高,围生结局不良;早发型ICP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新生儿转入NICU的发生率较高,不能忽视对早发型ICP患者的长期管理。
2015 Vol. 45 (8): 597- [
摘要
] (
677
)
HTML
(0 KB)
PDF
(1313 KB) (
775
)
601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机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郑智1,吕杰强2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机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温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7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将在孕32周前确诊并予以治疗的患者设为A组,孕32周及以后确诊并予以治疗的患者设为B组,比较2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围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新生儿的体质量和胎龄明显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时机关系着母婴的预后,32周之前发现并规范治疗能有效控制并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2015 Vol. 45 (8): 601- [
摘要
] (
641
)
HTML
(0 KB)
PDF
(1339 KB) (
1114
)
604
精氨酸刺激试验对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
林迪妮,谷雪梅,沈飞霞,施梦特,朱奇涵,陈雄
目的:观察并且评估精氨酸刺激试验(AST)对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20名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ST及标准馒头餐试验,评价其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AS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临床价值。结果:AST中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8);标准馒头餐试验后60、120 min血糖明显升高(P=0.000)。AS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均值、峰值与标准馒头餐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呈正相关。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ST来评估胰岛功能,与标准馒头餐试验具有一致性佳、血糖波动小的特点,是一种简单可行、方便、安全性好的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价方法。
2015 Vol. 45 (8): 604- [
摘要
] (
1013
)
HTML
(0 KB)
PDF
(1425 KB) (
1779
)
608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尿酸在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
吴甜莺1,张雄2,郑永克1,王一栋1,潘静1,陈艳1
目的:探讨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尿酸在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63例(AD组),血管性痴呆(VaD)患者56例(VaD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40例(MCI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老年人45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尿酸水平。结果:①AD组和Va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MCI组和对照组;②AD组、VaD组、MCI组3组叶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D组、VaD组叶酸水平高于MCI组;③AD组尿酸水平低于VaD组、MCI组和对照组。结论: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参与了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较低水平的叶酸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AD患者具有较低的血浆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尿酸水平可能与AD、VaD、MCI的发生发展有关,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尿酸水平的联合测定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
2015 Vol. 45 (8): 608- [
摘要
] (
787
)
HTML
(0 KB)
PDF
(1340 KB) (
961
)
611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林一锱1,高源统1,严志汉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为ICH的早产儿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1.5T MR进行头颅常规MR序列(包括T1WI、T2WI)、DWI及SWI序列扫描。主要比较头颅SWI序列与T1WI+T2WI及DWI序列对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硬膜下出血的数量差异。结果:60例早产儿中,SWI检出颅内出血39例,T1WI+T2WI检出28例,DWI检出33例。对于脑实质内出血灶,SWI检出灶数为189个,T1WI+T2WI及DWI发现出血灶数量分别为92和111个;对于颅内脑外(SAH和硬膜下)及脑室内出血灶,SWI检出28个,T1WI+T2WI检出27个,DWI序列检出25个。在检出脑实质出血灶中,SWI与常规MR和DWI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出颅内脑外及脑室内出血灶中,SWI与常规MR和D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序列和DWI序列比较,SWI能发现更多的颅内出血灶,可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提供帮助。
2015 Vol. 45 (8): 611- [
摘要
] (
620
)
HTML
(0 KB)
PDF
(1458 KB) (
982
)
615
温州市学龄前儿童乳牙龋和乳牙黑色素沉着情况调查
王锡萍,陈文波,梅丽琴
目的:了解温州市5岁儿童乳牙黑色素沉着发生情况以及乳牙黑色素沉着与乳牙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温州市6所公立幼儿园718例5岁儿童进行调查,由1名口腔医师参照WHO龋病诊断标准进行龋齿检查,同时检查记录各儿童乳牙牙面黑色素沉着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有无色素沉着儿童患龋率的差别以及男女儿童色素沉着患病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有无色素沉着儿童的龋失补牙数和龋失补牙面数的差异。结果:5岁儿童乳牙黑色素沉着的患病率为17.6%。有色素沉着儿童的患龋率、龋失补牙数和龋失补牙面数分别为53.2%,2.02±2.82,3.79±5.66,明显低于无色素沉着儿童(三项数据分别为73.1%,4.45±4.58,10.14±13.05,P<0.05)。结论:乳牙色素沉着和乳牙龋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015 Vol. 45 (8): 615- [
摘要
] (
645
)
HTML
(0 KB)
PDF
(1328 KB) (
970
)
病例分析
618
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刘欢乐,刘媚娜,金艳慧,杨丽红,王明山
目的:探讨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抗凝剂剂量稳定,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发生变化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和D-二聚体(D-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2例INR稳定于1.4~3.0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前后2次间隔1个月以上的血液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液,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Clouse法检测FIB、免疫比浊法检测FM和D-D。根据患者前后两次INR值的变化分为INR降低组和INR升高组,比较2组FIB、D-D、FM的变化;根据INR值不同范围分为INR<1.8组、INR 1.8~2.5组、INR 2.5~3.0组,比较3组FIB、D-D、FM的变化。结果:20例口服抗凝剂患者INR降低后FIB、D-D、FM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2例口服抗凝剂患者INR升高后FIB、D-D、FM与INR升高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NR<1.8组FIB、D-D、FM均明显高于INR 1.8~2.5组、INR 2.5~3.0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各组间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在做PT-INR监测的同时检测FIB、FM、D-D含量可更好地了解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状态,有效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2015 Vol. 45 (8): 618- [
摘要
] (
709
)
HTML
(0 KB)
PDF
(1254 KB) (
1407
)
个案报告
620
急性胰腺炎并发脾破裂1例
徐美,吴金明
2015 Vol. 45 (8): 620- [
摘要
] (
523
)
HTML
(0 KB)
PDF
(1238 KB) (
920
)
高教研究
622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缓解医学生压力的实验研究
梅思佳
目的:探讨团体沙盘游戏缓解医学生压力的过程及效果。方法: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将60例被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接受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结果:经历了矛盾冲突、沟通调整、整合统一的三个团体沙盘游戏阶段后,实验组的医学生压力感得以调整。结论:团体沙盘游戏能有效缓解医学生的压力,调节认知,激活内在治愈力,从而促进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
2015 Vol. 45 (8): 622- [
摘要
] (
574
)
HTML
(0 KB)
PDF
(1299 KB) (
1031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