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5年 45卷 2期
刊出日期:2015-02-25

论著
临床经验
病例分析
护理研究
高教研究
技术与方法
个案报告
 
 
       论著
79 丙型肝炎病毒CTL-Th表位嵌合DNA疫苗的构建
李德周1,段志良2,郭江龙2,王思娜2,刘慧芳2,王志斌2,钟晓芝2,陈永平3,文金生2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CTL-Th表位嵌合DNA疫苗并探讨其体内免疫学效应。方法:基于我们前期从HCV中鉴定的4条HLA-A*0201限制性CTL(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NS4b78-86、NS5a367-375、C181-189和NS2172-180),2条HLA-A*1101限制性CTL表位(NS3609-617和NS5b251-259),1条HLA-A*2402限制性CTL表位(NS5b382-390)和2条Th(辅助性T细胞)表位(P73-15和NS5A276-288),合成编码串联CTL表位和Th表位的基因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TM3.1/myc-His(-)A;阳性重组质粒分别免疫HLA-A*0201、HLA-A*1101和HLA-A*2402转基因小鼠,采用ELISPOT实验和CTL杀伤实验检测小鼠脾细胞内单个CTL表位特异性T细胞的水平及其杀伤靶细胞的效应。结果:合成了含有Kozak序列和编码Igκ信号链序列、7条CTL表位、2条Th表位的基因序列并顺利克隆入了真核表达质粒。阳性重组质粒免疫三种转基因小鼠后,采用ELISPOT实验检测到小鼠脾细胞内存在单个CTL表位特异性分泌IFN-γ的CTL,后者可杀伤负载单个CTL表位的脾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可诱导CTL反应的HCV的CTL-Th表位嵌合DNA疫苗。
2015 Vol. 45 (2): 79- [摘要] ( 765 ) HTML (1 KB)  PDF (10258 KB)  ( 724 )
85 脑5-羟色胺及其旁路关键酶在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中的变化
裘益辉1,虞冠锋1,叶星照2,董千铜3,吴天添3,邵时杰3,余震4
目的:探讨脑5-羟色胺(5-HT)及其旁路关键酶在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模型中的变化。方法:将64只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分为术后1、3、7、10 d组),模型组行70%中段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对照组仅行开关腹手术。分别于术后1、3、7、10 d取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马组织中5-HT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色氨酸羟化酶1、2(TPH1、TPH2)和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5-HT的含量分别于术后1、3 d明显升高(P<0.05);在模型组大鼠中,术后1、3 d 5-HT的含量均较术后7、10 d明显升高(P<0.05),术后3 d升至最高(P<0.05),术后7、10 d逐渐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PH1的表达量于术后3 d明显升高(P<0.05);在模型组大鼠中,术后3 d TPH1的表达量较术后1、7、10 d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PH2的表达量分别于术后1、3 d明显升高(P<0.05);在模型组大鼠中,术后1、3 d TPH2的表达量均较术后7、10 d明显升高(P<0.05),术后3 d升至最高,术后7、10 d逐渐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DO的表达量于术后1 d明显升高(P<0.05);在模型组大鼠中,术后1 d IDO的表达量较术后3、7、10 d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POFS大鼠模型中,5-HT的含量术后早期明显升高,其升高与5-HT限速酶TPH1、TPH2的表达量上调密切相关。
2015 Vol. 45 (2): 85- [摘要] ( 632 ) HTML (1 KB)  PDF (1369 KB)  ( 1008 )
89 鸦胆子素D对HPV16感染细胞株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潘镏镏1,郑飞云2,诸海燕2,章圣辉2,胡燕2
目的:研究鸦胆子素D对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促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宫颈鳞状上皮永生化细胞株(Ect1/E6E7)作为HPV16型感染的宫颈癌前病变的体外实验模型,用1、5、10、15、30μmol/L的鸦胆子素D分别体外作用于细胞24、48、72 h,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改变;以1、5、10μmol/L的鸦胆子素D分别体外作用于细胞24、48、72 h后,Cell cycle staining solution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Hoechst 33258细胞核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宫颈癌细胞株Caski含有完整的HPV16型E6、E7基因序列,以此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种细胞内HPV16 E6、E7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鸦胆子素D对Ect1/E6E7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增殖作用,MTT结果显示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5)。经1、5、10μmol/L鸦胆子素D体外作用48 h后,细胞生长周期停滞于G1期。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各实验组细胞经鸦胆子素D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5± 0.76)%、(20.21±1.32)%和(8.61±1.5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chest33258细胞核染色法显示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Ect1/E6E7中HPV16 E6、E7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ski中HPV16 E6、E7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鸦胆子素D能有效地抑制Ect1/E6E7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PV16 E6、E7 mRNA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2015 Vol. 45 (2): 89- [摘要] ( 744 ) HTML (1 KB)  PDF (4524 KB)  ( 1371 )
95 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21-387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刘巧琼,涂建欣,林晓云,熊一融,朱珊丽,陈韶,张丽芳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E血清型主要外膜蛋白(MOMP21-387)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Ct E血清型MOMP第21至第387氨基酸的基因序列,克隆至pET21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1a(+)/MOMP21-387,并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分析鉴定后,通过BALB/c小鼠免疫检测MOMP21-387蛋白的免疫原性,即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G和生殖道分泌物IgA抗体反应,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其脾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MOMP21-387融合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法鉴定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44 000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并经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纯化的MOMP21-387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可诱导产生特异性血清IgG抗体和生殖道分泌物IgA抗体,至第6周达到高峰,MOMP21-387组的IgG和IgA抗体较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检测结果显示,MOMP21-387组小鼠脾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在10:1、20:1和40:1和80:1时均明显高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 E型MOMP21-387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基于MOMP21-387的Ct的ELISA法检测方法的开发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5 Vol. 45 (2): 95- [摘要] ( 730 ) HTML (1 KB)  PDF (3393 KB)  ( 1000 )
10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亚型间脑fMRI低频振幅差异
张晓燕1,杨闯2,梁艳2,林海西2,杜松妹2,王维千2,陈宏2,赵永忠2,王欣3,刘惠茹3,王美豪3,
目的:比较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亚型间脑低频振荡振幅(ALFF)差异以及静息态ALFF与行为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78例儿童进行脑功能磁共振静息状态扫描,其中ADHD患者43例(ADHD-I组15例,ADHD-C组28例),正常对照组35例。采用ALFF评估静息态脑功能,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估行为现状。结果:ADHD-I组在左额下回、右楔前叶等脑区ALFF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C组的左额中回、右楔前叶、右边缘叶扣带回等脑区ALFF值低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C组在右枕叶楔状叶、双侧颞叶、左侧扣带回等多个脑区ALFF值低于ADHD-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颞叶、小脑的一些脑区的静息态ALFF值与患者的多动指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个脑区的静息态ALFF值在不同亚型间存在显著差异。
2015 Vol. 45 (2): 100- [摘要] ( 742 ) HTML (1 KB)  PDF (6776 KB)  ( 1089 )
106 沉默热休克蛋白27基因增强大肠癌细胞对5-FU化疗敏感性
黄崇杰,刘长宝,郑晨果,蔡锚
目的:探讨不同大肠癌细胞热休克蛋白(HSP27)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5-氟尿嘧啶(5-FU)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同时通过RNA干扰抑制HSP27基因的表达,初步探讨沉默该基因对5-FU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大肠癌细胞中HSP27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5-FU对各细胞株的抑制率,分析各组细胞HSP27蛋白表达水平与IC50的关系。设计合成3对针对不同靶点的HSP27小干扰RNA,通过脂质体转染SW480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HSP2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HSP27-siRNA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沉默HSP27基因细胞对5-FU化疗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各组细胞中HSP27的表达水平与5-FU的敏感性呈负相关性。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有两对靶向HSP27-siRNA能有效抑制HSP27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HSP27-siRNA转染可增强SW480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明显下调。HSP27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5-FU化疗药IC50值呈正相关。结论:靶向HSP27的siRNA能有效抑制大肠癌SW480细胞HSP27蛋白的表达,增强5-FU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015 Vol. 45 (2): 106- [摘要] ( 667 ) HTML (1 KB)  PDF (7263 KB)  ( 867 )
112 白介素-6和降钙素原预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截肢的价值
何银辉1,徐海燕1,杨如会2,孙霞1,陈凯1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截肢的临床和实验室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白介素-6和降钙素原能否预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方法:45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创面情况均由专人记录。入院时白介素-6和降钙素原抽血检验。结果:12例(占26.7%)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最终截肢。和非截肢组相比,截肢组既往截肢史(P=0.003)、坏疽(P=0.019)、Wagner评分(P=0.002)、下肢神经病变(P= 0.011)、白介素-6(P=0.012)、白细胞计数(P=0.033)和血沉(P=0.040)更高,而降钙素原2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降钙素原不能预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而白介素-6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截肢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015 Vol. 45 (2): 112- [摘要] ( 660 ) HTML (1 KB)  PDF (1337 KB)  ( 1085 )
115 脂多糖对人脐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李金海1,陈辉春1,戴华卫1,张海峰1,王烈2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体外培养的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血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实验分对照组及不同浓度(2.5、5.0、10.0、20.0 mmol/L)LPS组。四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结果:①10.0 mmol/L组促进EPCs增殖,20.0 mmol/L组抑制EPCs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对EPCs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0.0 mmol/L组促进EPCs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对EPCs凋亡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0.0、20.0 mmol/L组影响细胞周期,10.0 mmol/L组G0/G1期细胞减少,S和G2/M期增加;20.0 mmol/L组发生S期阻滞,G2/M期细胞减少,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对EPCs增殖能力及凋亡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当浓度为20.0 mmol/L时抑制增殖并促进凋亡。
2015 Vol. 45 (2): 115- [摘要] ( 618 ) HTML (1 KB)  PDF (3951 KB)  ( 916 )
119 2型糖尿病小鼠小脑代谢物的1H NMR研究
魏婷婷,郑涌泉,王慧,夏欢欢,许翠翠,叶信健,赵良才,高红昌
目的:通过离体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db/db小鼠小脑的代谢变化。方法:采用8只15周龄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为实验组,11只15周龄野生正常小鼠为对照组,对其小脑组织进行离体的1H NMR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小脑的代谢模式明显不同,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丙氨酸(Ala)等代谢物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谷氨酰胺(Gln)、牛磺酸(Tau)、乳酸(Lac)等代谢物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代谢组学结果说明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小脑中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出现了紊乱,这为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2015 Vol. 45 (2): 119- [摘要] ( 745 ) HTML (1 KB)  PDF (3079 KB)  ( 1024 )
       技术与方法
123 温州汉族人群9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吴淑珍1,3,张洪勤2,3
目的:分析温州汉族人群9个STR基因座(D18S1364、D12S391、D13S325、D6S1043、D2S1172、D11S2368、D22-GATA198B05、D8S1132、D7S3048)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从无血缘关系的355例温州汉族个体的抗凝血中提取DNA,用STR_Typer_10_v1试剂盒对9个STR基因座进行复合PCR扩增,用AB公司310遗传分析仪和GeneMapper ID 3.2v软件作STR分型,用PowerState V12.xls分析软件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和法医学常用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该9个基因座检出15、12、9、17、15、13、11、10、12个等位基因,9个基因座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gnberg平衡(P>0.05);观测杂合度大于0.7831,多态信息含量均大于0.7666,个体识别能力(Dp)均大于0.9266。结论:温州汉族人群的9个基因座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系统,本研究所得数据可为温州汉族人群法医个体识别、亲权鉴定及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
2015 Vol. 45 (2): 123- [摘要] ( 637 ) HTML (1 KB)  PDF (3770 KB)  ( 1050 )
       临床经验
126 右美托咪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脂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彭文勇,屠文龙,乐新会,胡崇辉,杜光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72例拟行急诊手术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治疗组(n=36例)和对照组(n=36例),治疗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至术后3 d给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治疗0.5μg/(k·h),对照组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术后第5天(T4)及术后第7天(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内脂素、Hs- CRP,并记录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级情况。结果:①与T0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在T2-T4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在T5接近T0,而对照组仍明显高于T0(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2-T5时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②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水平与Hs-CRP水平呈现正相关(r=0.462,P=0.000),与白细胞计数亦呈正相关(r=0.221,P=0.028);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水平(OR=1.733,P<0.05)以及Hs-CRP(OR=3.184,P<0.05)与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6个月后的GOS评分<3分);④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的GOS评分中的预后较好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为66.7%)(x2=5.143,P=0.0233)。结论:血清内脂素与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与Hs-CRP可能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血清内脂素和Hs-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2015 Vol. 45 (2): 126- [摘要] ( 787 ) HTML (1 KB)  PDF (1325 KB)  ( 1361 )
131 右美托咪定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机械通气镇静的作用
杨沛1,周颖2,张学政1,蒋柳明1,张东琦1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UPPP术的OSAHS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32)和咪达唑仑组(M组,n=32)。术毕入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2组分别输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使Ramsay评分维持于3~4分,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如出现高血压或心动过速,予额外药物处理。并于入室2 h(T1)、10 h(T2)、20 h(T3)、拔管前即刻(T4)等时点监测患者应激激素水平。患者入室20 h停镇静药,拔管后待Aldrete评分达10分返回病房。结果:63例达预期镇静,D组24例不需额外药物调整血压或心率,M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平均应激激素水平D组均低于M组,且各时点血压和心率均低于M组(P<0.05)。D组停药至出重症监护室时间更短,且患者对镇静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于行UPPP术的OSAHS患者,术后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时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比咪达唑仑更具有优势。
2015 Vol. 45 (2): 131- [摘要] ( 723 ) HTML (1 KB)  PDF (1345 KB)  ( 1075 )
134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钉板系统内固定失败的翻修
林依怀1,水小龙2,孔建中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术后钉板内固定系统失效行再次翻修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8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70 min(110~280 min),平均出血量为1 100 mL(700~2 600 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行再次内固定,骨折愈合20例,愈合率为95.2%(20/21)。术后髋部疼痛明显改善,仅3例有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术后行走能力:23例正常行走,4例需扶单拐行走,1例不能行走。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3分(33~100分),其中优16例,良5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X线片测量颈干角平均125°(100°~140°)。结论:股骨转子周围骨折钉板系统内固定失效后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假体置换和再次内固定。对于年轻患者和部分活动能力较强、骨质好和髋关节状态良好的老年患者,采用再次内同定加植骨治疗,选用内固定种类主要根据原固定方式及骨质缺损情况,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动力髁螺钉(DCS)、微创动力髋钢板(DLK)均是较好的选择;而对活动要求较低以及骨质不佳、头颈部骨质有缺损吸收或髋关节有损害的老年患者采取关节置换,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2015 Vol. 45 (2): 134- [摘要] ( 681 ) HTML (1 KB)  PDF (12216 KB)  ( 610 )
139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鼻内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金建国,单鸳露,林丽娜
目的: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在鼻内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 I-II级的鼻内镜手术患者40例,分成2组,即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组(T组)和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组(S组),2组均采用静脉诱导。T组气管插管后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5~60之间。记录入室后(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拔管后1 min(T4)、拔管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和BIS值,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降压药使用频率以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与S组比较,T组MAP在T3时较低(P<0.05),SpO2在T5时较低(P<0.05)。与T0时比较,S组MAP在T1~T3时降低,T4时升高(P<0.05),HR在T4时加快(P<0.05),SpO2在T1~T3时增加(P<0.05);T组MAP在T1~T3时降低(P<0.05),HR在T3时减慢(P<0.05),SpO2在T1~T3 时增加,在T5降低(P<0.05)。与S组比较,T组苏醒时间短(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P<0.05),术中需额外降压药行控制性降压例数较少(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与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比较,围术期血压控制稳定,苏醒快,躁动发生率低。
2015 Vol. 45 (2): 139- [摘要] ( 748 ) HTML (1 KB)  PDF (1343 KB)  ( 939 )
143 HLA-B*5801携带情况及其与别嘌醇过敏反应间的相关性
叶晓兰1,陈朝生2,徐仁爱1,张春红1,潘晓峰1,张秀华1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HLA-B*5801等位基因携带情况并研究其与别嘌醇发生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10月我院住院部1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检测其HLA-B*5801等位基因。结果:100例患者中,HLA-B*5801等位基因阳性23例,其中有8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HLA-B*5801阴性者没有发生过敏反应。结论:我院患者携带HLA-B*5801基因概率高,使用别嘌醇前先检测HLA-B*5801可以更安全地用药。
2015 Vol. 45 (2): 143- [摘要] ( 985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1505 )
       病例分析
146 清热化湿养阴生肌法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效果分析
陈国均,许曙
目的:探究清热化湿养阴生肌法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RO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用清热化湿养阴生肌法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养阴生肌散合化湿泄热剂进行治疗。随访半年后,比较2组平均溃疡期、疼痛指数等局部疗效指标和半年内复发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溃疡期、疼痛指数均有明显差异,观察组局部疗效总有效率达98.0%,对照组达82.0%,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湿养阴生肌法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ROU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病程,并能有效减少ROU的复发。
2015 Vol. 45 (2): 146- [摘要] ( 585 ) HTML (1 KB)  PDF (1303 KB)  ( 1084 )
       护理研究
149 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刘一苇1,王爱霞2,郑余银1,高勇1,徐辉3,陈翔1
目的:探讨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脊髓损伤并发胃动力紊乱/胃功能障碍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胃起搏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各25例。治疗的同时做好护理评估和宣教指导;通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胃电图检查变化情况来评估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及胃电图电生理指标均提示有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均有效。尤其是体表胃起搏治疗没有创伤性和不良反应,操作更为简便。
2015 Vol. 45 (2): 149- [摘要] ( 592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837 )
       个案报告
152 中年人自发性膀胱破裂1例
林怡,陈伟建
2015 Vol. 45 (2): 152- [摘要] ( 446 ) HTML (1 KB)  PDF (4345 KB)  ( 741 )
       高教研究
153 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王丹,章艳乐
本文基于混合学习理论,尝试构建并实践了“学习自主+内外互补+多元评价”混合教学模式,旨在实现“课堂学习、在线自主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的有效整合,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及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一学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利于提高学生听力和写作水平,改善其学习自主性。
2015 Vol. 45 (2): 153- [摘要] ( 589 ) HTML (1 KB)  PDF (1584 KB)  ( 981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