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期刊社首页        English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2014年 44卷 3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论著
临床经验
高教研究
医学伦理
 
 
       论著
157 肥胖对雌性大鼠交感肾上腺系统的长期程序化作用
吴雪清1, 杨思蒙1, 李月华1, 周强勇1, 陈海燕1, 李海鹰2
 目的 :研究肥胖对雌性大鼠交感肾上腺系统的长期程序化作用。方法:将雌性SD大鼠在出生当日分成2组:①实验组,小窝喂养,每窝4只;②对照组,正常喂养,每窝12只。每周测体质量,出生后28 d开始监测阴道口初开放时间和阴道细胞学涂片。出生后10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上腺和卵巢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改变;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中枢蓝斑核的酪氨酸羟化酶(TH)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明显肥胖,持续终生;青春期启动明显提早[实验组(35.5±0.8)d,对照组(37.6±0.3)d];卵巢和肾上腺的TH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和蓝斑核的TH mRNA表达明显增加,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肥胖通过上调交感肾上腺兴奋性影响雌鼠的生殖功能。
2014 Vol. 44 (3): 157-160 [摘要] ( 599 ) HTML (1 KB)  PDF (799 KB)  ( 880 )
161 松弛素对TGF-β诱导的内皮细胞间质化的抑制作用
陈潇1,周浩1,周希1,蔡洁洁1,陈灵芝2,郑高暑1,黄伟剑1,张怀勤1
 目的 :探讨松弛素(RLX)对TGF-β诱导的内皮细胞间质化现象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分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作为体外细胞模型,通过TGF-β10 ng/mL诱导内皮细胞间质化,100 ng/mL和200 ng/mL RLX分别预处理,再与TGF-β联合培养48 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免疫荧光单双染技术观察vimentin和CD31的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各实验组vimentin、CD31、ve-cadherin和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阴性对照组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TGF-β诱导组细胞形态向梭形转化,呈扩散迁移趋势。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GF-β诱导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RLX可抑制TGF-β诱导的增殖和迁移。免疫荧光单染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GF-β诱导组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CD31表达下调而间质细胞标志性蛋白vimentin明显上升;与TGF-β组相比,RLX联合TGF-β处理组CD31表达上调而vimentin表达下调。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以内皮性质的细胞为主,仅存在少量的CD31和vimentin双阳性细胞;TGF-β诱导组双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与TGF-β组相比,RLX联合TGF-β处理组间质效应的双阳性细胞下调,而内皮效应的双阳性细胞增多。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GF-β诱导组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CD31(0.36±0.076 vs 0.88±0.086)和ve-cadherin(0.54±0.046 vs 1.09±0.13)表达下调而间质细胞标志性蛋白vimentin(0.72±0.102 vs 0.21±0.081)和α-SMA(0.88±0.084 vs 0.24±0.046)明显上升(P<0.05);与TGF-β组相比,RLX联合TGF-β处理组CD31(0.67±0.09、0.59±0.12 vs 0.36±0.076)和ve-cadherin(0.85±0.09、0.72±0.064 vs 0.54±0.046)表达上调,而vimentin(0.56±0.011、0.48±0.06 vs 0.72±0.102)和α-SMA(0.65±0.081、0.54±0.032 vs 0.88±0.084)表达下降(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LX可抑制TGF-β诱导的内皮细胞向间质化细胞转化。
2014 Vol. 44 (3): 161-165 [摘要] ( 714 ) HTML (1 KB)  PDF (922 KB)  ( 880 )
166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同步性的二维斑点追踪成像研究
刘敏1,刘丽文2,曹洪艳3,拓胜军4,左蕾2,杨丽平2,田新桥1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同步性。方法:选取47例HCM患者(HCM组)与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2D-STI分别测量左心室各节段舒张早期、晚期的纵向、径向以及圆周应变率达峰时间(TESRL、TASRL、TESRR、TASRR、TESRC、TASRC),并计算左心室整体舒张早期、晚期的纵向、径向及圆周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ESRL-SD、TASRL-SD、TESRR-SD、TASRR-SD、TESRC-SD、TASRC-SD),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结果:HCM组的TESRL-SD、TESRR-SD、TESRC-SD及TASRL-S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或P<0.01),而TASRR-SD及TASRC-SD较对照组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存在显著失同步,2D-STI为HCM舒张失同步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2014 Vol. 44 (3): 166-168 [摘要] ( 629 ) HTML (1 KB)  PDF (711 KB)  ( 708 )
169 mtND5基因12338、12358和12406位点突变与弱精子症的相关性分析#br#
骆慧盈1,李传连2,楼哲丰1,郑九嘉3,张李雅3,金龙金1
目的 :探讨mtND5基因12338、12358和12406位点突变与弱精子症的相关性。方法:按照WHO标准收集55例弱精子症患者和33例精子活力正常者的精液标本,通过PCR及测序检测mtND5基因12338、12358和12406三个位点的突变,分析比较两组基因突变频率及活力的差异。结果:弱精子症组中精子mtND5 12338突变率(为10.91%)、12358突变率(为9.09%)、12406突变率(为12.73%)和三位点总突变率(为32.7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09%、3.03%、3.03%和15.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两组的精子活力发现,突变组与非突变组a级精子百分率分别为(20.63±13.63)%、(30.61±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级精子百分率分别为(29.66±17.08)%、(41.44±2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12338 T>C、m.12358 A>G和m.12406 G>A可能与精子活力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4 Vol. 44 (3): 169-172 [摘要] ( 624 ) HTML (1 KB)  PDF (853 KB)  ( 867 )
173 温州市食品环境雌激素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
赵娜娜1,应力2,孙方云1,龙甲3,贺栋梁3,应晨江3,叶晓蕾1
目的 :检测温州市食品中主要环境雌激素的含量,评估膳食暴露风险。方法:随机抽取该市常见的肉类、水产类、蔬菜类和粮谷类食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检测壬基酚(NP)、雌二醇(E2)、炔雌醇(EE2)、双酚A(BPA)的含量,结合当地人群的膳食结构,计算人群膳食暴露量,评估健康风险。结果:全部样品中均检出环境雌激素,NP检出率(100%)为最高,EE2检出率(49.3%)为最低,近1/4食品同时检出四种环境雌激素,同时检出2种及以上环境雌激素的食品占96.6%;居民平均膳食暴露风险指数分别为:NP 1.09×10-2,E2 0.41,BPA 1.84×10-4;最大风险指数分别为:NP 2.88×10-2,E2 1.20,BPA 8.58×10-4。结论:被检食品中绝大部分能同时检出2种以上环境雌激素;温州市食品中NP和BPA的健康风险指数小于1,尚属于安全范围;E2的暴露量已有一定风险。
2014 Vol. 44 (3): 173-176 [摘要] ( 618 ) HTML (1 KB)  PDF (821 KB)  ( 821 )
       临床经验
177 CYP1B1与北方地区汉族人群喉癌易感性多基因关联分析
林发明1,金建华2,薛静3,包其郁4,刘朝兵5,倪丽艳1
目的 :探讨代谢酶CYP1B1基因CYP1B1*2 142 C/G,CYP1B1*2 355 G/T,CYP1B1*3 4326 C/G多态性与北方地区汉族人群喉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Multi-PCR)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MALDI-TOF MS)对200例北方地区汉族人群喉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DNA中CYP1B1*2 142 C/G、355 G/T,CYP1B1*3 4326 C/G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并分析上述基因位点之间及基因和烟酒的联合作用与喉癌发生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携带CYP1B1*2 355 G/T突变型基因型的病例组患病风险高于对照组(OR=2.281,95%CI: 1.142~3.516,P<0.001),携带CYP1B1*3 4326 C/G突变型基因型的病例组患病风险低于对照组(OR=0.571,95%CI: 0.370~0.882,P=0.011)。C142T355C4326单倍体型具有协同效应,显著增加喉癌风险(Adjusted OR=3.180,95%CI:1.760~5.746,P<0.001)。在非吸烟及吸烟者中携带CYP1B1*2 355 G/T突变型等位基因的危险度OR分别为2.080(95%CI: 0.742~5.830)、6.322(95%CI: 2.541~15.725,P<0.001)。结论:CYP1B1基因的多态性与喉癌患病风险密切相关。CYP1B1*2 355 G/T突变型基因是喉癌的风险基因,CYP1B1*3 4326 C/G突变型基因是喉癌的保护基因。CYP1B1*2 142 C/G基因多态性与喉癌易感性无相关性。基因与基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风险基因越多患癌风险越大。烟酒与基因之间无相互协同效应。
2014 Vol. 44 (3): 177-182 [摘要] ( 587 ) HTML (1 KB)  PDF (876 KB)  ( 724 )
       论著
183 微小RNA-155反义寡核苷酸对乳腺癌MDA-MB-157细胞及裸鼠移植瘤的作用
郑书荣,郭贵龙,黄奇迪,黄督平,尤捷,黄关立
目的 :探讨微小RNA-155(microRNA-155,miR-155)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对乳腺癌MDA-MB-157细胞增殖、凋亡及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化学修饰的miR-155 ASO,通过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MDA-MB-157细胞,激光共聚焦检测转染率,real-time PCR测定转染后miR-155表达水平的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miR-155 ASO对裸鼠成瘤能力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Caspase-3的表达。结果:激光共聚焦检测转染率达80%以上。转染miR-155 ASO后,miR-155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增加。miR-155 ASO能明显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率为52.98%,并且能显著增加Caspase-3的表达。结论:miR-155 ASO能显著下调miR-155的表达水平,继而抑制乳腺癌MDA-MB-157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且通过增加靶基因Caspase-3的表达,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为miR-155作为乳腺癌治疗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2014 Vol. 44 (3): 183-188 [摘要] ( 663 ) HTML (1 KB)  PDF (975 KB)  ( 769 )
       临床经验
189 3-甲基腺嘌呤对人耐药大肠癌SW480细胞增殖及自噬活性的影响
胡万乐,王玲琴,陈苏苹,陈荣
目的 :研究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耐5-氟尿嘧啶(5-Fu)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及自噬活性的影响,探讨自噬抑制剂在逆转结直肠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浓度递增筛选法诱导耐5-Fu(100μg/L)的SW480细胞株,用10μmol/L浓度的3-MA处理后,再用5-Fu(浓度200μg/L)作用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丹酰戊二胺(MDC)染色和电镜检测细胞自噬活性变化。结果:3-MA对耐药细胞自噬活性的抑制率达89.7%,增殖抑制率为9.6%,凋亡率为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MA处理后,5-Fu对耐药SW480细胞增殖抑制率达71.6%±2.9%,凋亡率达36.6%±2.9%,而单用5-Fu细胞增殖抑制率仅为23.6%±2.9%,凋亡率仅为10.3%±2.5%,3-MA预处理后5-Fu对耐药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明显增强(P<0.05),自噬泡数量显著减少,自噬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3-MA单用时仅有较弱的抗肿瘤作用,与5-FU联用时耐药细胞的增殖及自噬活性被显著抑制,增强了SW480耐药细胞对5-Fu的敏感性,提高了化疗效果。
2014 Vol. 44 (3): 189-192 [摘要] ( 825 ) HTML (1 KB)  PDF (841 KB)  ( 842 )
193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丹红,吴高俊,李海鹰,林捷,黄伟剑
目的 :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特征,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CIED[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仪(ICD)]1 817例(男:女=1.4:1),其中16例(男:女=3:1)发生CIED感染,发生率为0.9%。15例(占93.8%)确定为起搏器囊袋感染。68.8%检测到细菌,90.9%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植入ICD/CRT-D(P=0.000)、合并糖尿病(P=0.009)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P=0.000),其发生CIED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9.12、4.18和37.55。而起搏器更换未增加发生CIED感染的风险(P>0.05)。男性CIED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尤其是非糖尿病男性CIED感染者,显著低于非CIED感染男性(P<0.05)。结论:本中心CIED感染率为0.9%,绝大多数表现为囊袋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植入ICD/CRT-D、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是CIED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容易发生CIED感染。
2014 Vol. 44 (3): 193-196 [摘要] ( 649 ) HTML (1 KB)  PDF (824 KB)  ( 730 )
       论著
197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
何牧卿1,何牧群2,林晓骥1
目的 :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 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2014 Vol. 44 (3): 197-200 [摘要] ( 687 ) HTML (1 KB)  PDF (747 KB)  ( 803 )
       临床经验
201 稳定沉默黏着斑激酶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构建
洪卫文1,苏国强2,应红安3,林峰1,梁卫东1
目的 :构建稳定沉默黏着斑激酶(FAK)结肠癌细胞株SW620。方法:用构建好的FAK 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pLL3.7 FAK及插入无沉默功能序列的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pLL3.7,在293FT细胞中包装成慢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结肠癌SW620细胞,作为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未感染病毒的SW620细胞作为未处理组,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检测SW620细胞的感染效率,运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测定FAK的表达情况,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结果:成功包装了靶向FAK的RNAi慢病毒,感染效率>90%,稳定转染细胞株构建成功。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发现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及未处理组相比,FAK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稳定沉默FAK的RNAi SW620细胞构建成功。
2014 Vol. 44 (3): 201-204 [摘要] ( 662 ) HTML (1 KB)  PDF (792 KB)  ( 636 )
205 CD56、TPO、p63及CK19联合检测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郦秀芳,吕艳婷,张海勇,赵飞行,胡孟钧
目的 :探讨CD56、TPO、p63及CK19联合检测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PTC中CD56、TPO、p63及CK19的表达,分析四种标志物与性别、年龄、病灶数目、病灶大小、病灶部位、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亚型等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CD56、TPO、p63及CK19在100例PT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5%、17%、87%。四种标志物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灶数目、病灶大小、病灶部位、有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亚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被膜侵犯时CD56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被膜侵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三种抗体的表达与是否有被膜侵犯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6的表达与是否有被膜侵犯相关,有被膜侵犯时CD56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被膜侵犯时,CD56低表达可预示PTC预后较差。
2014 Vol. 44 (3): 205-208 [摘要] ( 790 ) HTML (1 KB)  PDF (797 KB)  ( 737 )
209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CT、MRI诊断与病理分析
李伟大,陈艳,王煜晅,熊冰,胡爱妹,骆伟仙,韦朝霞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 cm,平均9.2 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 HU,平均41 HU,囊性成分CT值14~40 HU,平均25 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1~77 HU,平均66 HU,实质期CT值65~78 HU,平均71 HU。MR平扫:T1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1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014 Vol. 44 (3): 209-212 [摘要] ( 840 ) HTML (1 KB)  PDF (834 KB)  ( 690 )
213 血液透析内瘘通路狭窄与闭塞的介入治疗
艾鹏,邓超频,王华,陈聪
目的 :总结自体血液透析内瘘通路狭窄与闭塞病例经皮导管溶栓术(CDT)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经验。方法:对8例自体血管血液透析内瘘通路狭窄与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2例因血栓形成导致通路闭塞病例行CDT治疗,6例通路狭窄病例行PTA治疗。结果:造影结果显示内瘘通路单纯性狭窄6例,完全闭塞2例。介入治疗成功7例,1例通路完全闭塞经CDT结合PTA治疗失败。术后追踪观察,7例均于术后2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良好,随访1~20个月全部通畅,1例治疗失败病例重新手术建立自体血管内瘘通道。结论:CDT和PTA是治疗血液透析内瘘通路狭窄与闭塞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2014 Vol. 44 (3): 213-215 [摘要] ( 883 ) HTML (1 KB)  PDF (656 KB)  ( 790 )
216 膀胱水扩张联合肝素碱化利多卡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程斌,邵丰,吴海媚,刘耀,蔡江怡,冯思客
目的 :探讨膀胱水扩张加肝素碱化利多卡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IC患者采用麻醉下膀胱水扩张后,膀胱灌注肝素2.5万U+5%碳酸氢钠5 mL+2%利多卡因10 mL+0.9%氯化钠溶液15 mL的混合溶液,每周2次,4周后改每周1次,共16次。治疗前后进行IC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及综合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治疗后10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6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0%。治疗前ICSI为10~17(14.80±1.94)分,ICPI为7~15(13.30±2.11)分。治疗4、12周后ICSI分别为(10.60±3.05)、(8.55±3.73)分、ICPI分别为(10.00±2.20)、(7.75±2.99)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肝素碱化利多卡因是治疗IC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14 Vol. 44 (3): 216-218 [摘要] ( 766 ) HTML (1 KB)  PDF (675 KB)  ( 833 )
219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肺损害20例临床分析
金晓盛1,吴厉锋1,钱小英1,王万铁2
目的 :研究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肺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伴肺部损害的MP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高分辨率CT(HRCT)、肺功能及病理活检。结果:20例肺部受累的MPA,常见肺部症状有咳嗽(占85%)、呼吸困难(占30%)、咳痰(占25%)和咯血(占20%)。95%(19/20)的患者血沉加快,55%(11/20)的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90%(18/20)的患者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阳性,5%(1/20)的患者抗蛋白酶3抗体(PR3-ANCA)阳性,5%(1/20)的患者MPO-ANCA、PR3-ANCA均阴性。肺部HRCT表现有磨玻璃影、肺间质纤维化、斑片浸润影、胸腔积液和支气管扩张。结论:MPA常累及肺部,可以肺部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肺部受累的MPA临床表现及肺部HRCT影像学无明显特异性,及早予以ANCA检测及组织病理活检,以便早期诊治。
2014 Vol. 44 (3): 219-221 [摘要] ( 581 ) HTML (1 KB)  PDF (722 KB)  ( 682 )
222 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腹腔积液的临床诊疗探讨
曹海波,胡平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腹腔积液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13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治疗104例,保守治疗成功31例,死亡37例,各种并发症58例。结论:重视外伤后症状及体征的动态观察,通过腹腔置管引流及腹腔镜探查等方式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掌握手术指征,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
2014 Vol. 44 (3): 222-224 [摘要] ( 580 ) HTML (1 KB)  PDF (706 KB)  ( 719 )
       病例报告
224 糖尿病合并社区感染败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何银辉,卢乐,毛皓愉,蔡恩照,徐海燕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社区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20例糖尿病合并社区感染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均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11.13%。细菌学上,培养到19株革兰阴性菌,1株革兰阳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1株(产ESBL 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药敏试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制剂敏感性高。10例患者病原菌来源于肺部感染,9例患者病原菌来源于泌尿道感染,1例患者来源于肝脓肿。仅1例因放弃治疗于出院后死亡,余19例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糖尿病合并社区感染败血症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为常见原发感染灶。早期诊断,使用胰岛素降糖,合理的控制血糖,积极抗感染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2014 Vol. 44 (3): 224-226 [摘要] ( 569 ) HTML (1 KB)  PDF (699 KB)  ( 736 )
       临床经验
227 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庭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何旭香,陈玉华,薛月珍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QCC)活动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庭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5例患儿家长随机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0),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除常规健康宣教外,通过QCC活动对患儿家长进行喂养知识、日常护理、预防感染、用药知识、常见异常问题及识别等方面进行宣教。结果:观察组家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而一年内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QCC活动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014 Vol. 44 (3): 227-229 [摘要] ( 524 ) HTML (1 KB)  PDF (711 KB)  ( 692 )
       医学伦理
230 温州市首例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报告
林汉慧,蔡晓丹,王丹,傅莹,郑瑶瑶
2013年1月,我院暨温州市首例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成功。通过对该儿童DCD移植病例的回顾分析和总结,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同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善器官捐献及移植法规,规范捐献流程,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业人员,从而促进器官捐献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4 Vol. 44 (3): 230-232 [摘要] ( 588 ) HTML (1 KB)  PDF (770 KB)  ( 637 )
       高教研究
233 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施红英,黄陈平,杨新军,叶晓蕾,刘佳明,毛广运,钟崇洲
目的 :探讨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提高学生医学统计学应用能力。方法:以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教学。结果:在控制了基线时统计学水平、年级等影响后,试验组学生统计软件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6.2分(95%可信区间为:3.8~8.6),并且学生对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满意度较高。 结论:运用任务驱动法可提高学生统计学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适合于统计学课程教学。
 
2014 Vol. 44 (3): 233-235 [摘要] ( 596 ) HTML (1 KB)  PDF  (0 KB)  ( 382 )
版权所有 © 2018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 325035 电话(传真):(0577)86699365 E-mail:wzyxyxb@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