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陆士桢. 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版, 2014: 204.
[2] 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1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37.
[4] 王洪新.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培育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8): 85-86.
[5] 李玉贤.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推进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品牌化建设——以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志愿服务的个案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19, 6(80): 176-178.
[6] 曾雅丽. 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制度化与专业化[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3): 71-79.
[7] 胡凯, 杨欣.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2): 19-22.
[8] 张勖.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12): 71-72.
[9] 刘珊, 风笑天. 大学生志愿服务: 动机、类型及问题[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2): 15-17.
[10] 凯勒. 战略品牌管理[M]. 卢泰宏, 吴水龙,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
[11] 孙丽辉, 毕楠, 李阳, 等. 国外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进展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1(2): 40-49.
[12] 魏纪林, 李明星. 地理标志品牌化战略构想[J]. 法学杂志, 2007(6): 12-14.
[13] 何佳讯. 全球品牌化研究回顾: 构念、脉络与进展[J]. 营销科学学报, 2013, 9(4): 1-19.
[14] 李志刚, 杜鑫, 张敬伟. 裂变创业视角下核心企业商业生态系统重塑机理——基于“蒙牛系”创业活动的嵌入式单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11): 80-96.
[15] 韩经纶, 赵军. 论品牌定位与品牌延伸的关系[J]. 南开管理评论, 2004(2): 46-50.
[16] 谢治春.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品牌塑造模式[J]. 中国软科学, 2016(6): 159-170.
[17] 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 定位[M]. 谢伟山, 苑爱冬,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87.
[18] Marc Gobe Emotional branding: The new paradigm for connecting brands to people[M]. New York: All worth Press, 2001: 96.
[19] 李忠宽. 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J]. 管理科学, 2003(2): 63-66.
[20] 王毅, 肖烨烨. 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品牌化建设策略[J]. 图书馆学研究, 2020(5): 29-37, 28.
[21] 刘星. 区域文化品牌的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J]. 品牌研究, 2019(1): 18-19.
[22] 余云珠. 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化: 视角与影响机制——以客家文化和梅州的区域品牌化实践为例[J]. 嘉兴学院学报, 2020(2): 46-48.
[23] 傅雷鸣, 陈一飞. 学科“品牌特色”的构建与形成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8): 87-89. |